杀菌剂“潜力股”,以防治白粉病出名,戊菌唑还能防治哪些病害?
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戊菌唑为啥毫无存在感
在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和知名度较高的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相比,戊菌唑像是被埋没在山谷里的璞玉,甚至没有丙环唑和己唑醇应用广泛。
尤其是在用量较大的禾谷类作物上,三唑类杀菌剂是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杀菌剂,包括上世纪70年代研发的第一代三唑类三唑酮,在很多地区依然具有极高的性价比。
然而,在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却很难看到戊菌唑的身影,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佰秀农业一再强调,影响一个杀菌剂普及的,除了具有低毒低残留和优秀的防病治病能力外,价格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恰好,戊菌唑符合了前两点要求,却卡在了价格的“门槛”之上。
从2013年在我国获得药登记证件以来,截至今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我国农业农村部获得的登记证件,仅有18个,其中原药4个,单剂8个,混配剂6个。
可见,在诸多三唑类杀菌剂中,戊菌唑的发展是相当缓慢的,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氟环唑、丙环唑、己唑醇及三唑酮等诸多具有超高性价比的三唑类杀菌剂面前,在杀菌能力同质化的前提下(氟环唑、氟硅唑、四氟醚唑都存在这个问题),戊菌唑想在诸多同类杀菌中杀出一条血路,看来只有走平民化路线了。
但以当前戊菌唑优质的证件资源来看,走平民化路线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竞争,显然是行不通的,但戊菌唑依然以高端的姿态,在防治葡萄白粉病、白腐病方面,取得了非常优秀的防治效果,也在葡萄种植界创下了非常大的名气。
但戊菌唑的杀菌范围,绝对不限于此,作为杀菌剂中的“潜力股”,绝对值得大家期待。
戊菌唑具有哪些杀菌优势
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类似,戊菌唑的作用机理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通过破坏和阻止病菌的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导致细胞膜不能形成,从而使病菌死亡。
但和其它三唑类杀菌剂有所不同的是,戊菌唑经过了一定的改良,将三唑类抑制作物的顶端赤霉素降低,从而达到一种较为安全的范围,所以,用戊菌唑防治作物病害,对作物的抑制作用较轻。
有基层农技人员在黄瓜一叶一心期按1500倍剂量喷施,观察至期五叶期,除生长更为浓绿健壮外,对黄瓜苗没有明显抑制作用。
此外,植物叶片在喷施戊菌唑后,不但能杀死已发生的病害,其药液还能在叶片表层形成保护膜,从而达到持久防病的目的。
再加上优秀的内吸能力,能将药物吸收到植株的各个部位,尤其是自下而上及横向的吸收传导能力,更是让药液快速达到植物组织内的病害靶点,从而达到快速杀菌的功效。
这也是戊菌唑能够1-2天即可铲除病害及持效期能长达15天的原因所在。
戊菌唑还能防治哪些病害
当前,戊菌唑主要用于葡萄白粉病、白腐病、黑痘病及穗轴褐枯病的防治,及瓜类蔓枯病、白粉病、靶斑病及炭疽病的防治,稀释倍数同为3000-5000倍。
此外,戊菌唑还在茄果类、果树类、蔬菜类及粮食类作物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对锈病、白粉病、玉米大小斑病、炭疽病、黑星病、褐斑病、叶霉病、早疫病及根腐病等,均有优异的防治效果,甚至对灰霉病也有一定防效。
鉴于戊菌唑的使用成本,佰秀农业建议,预防病害或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使用10%、20%或25%戊菌唑单剂,按照标准使用量进行防治,尤其是在禾谷类作物上应用,可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
在病害盛发期,或抗药性较大的区域,建议和不同杀菌机理的杀菌剂混用,如市场上比较热门的戊菌唑+醚菌酯、戊菌唑+吡唑醚菌酯、戊菌唑+甲基硫菌灵等。
通过混配后,不但提高了杀菌效果,还扩大了杀菌谱,即便对抗性较大的白粉病、锈病、炭疽病等多种叶部病害,能起到非常理想的防治效果。
#2022生机大会#
#2022生机嘉年华#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