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遗忘的敦煌古乐器,你了解吗?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内容之丰富令人惊叹。
据统计,壁画中有音乐题材的洞窟236个,共绘有各种类型乐队约500组,有各种类型乐伎约4000身,共出现各类乐器44种,4500多件。
这些数字表明:在世界壁画史上,就以反映音乐事物而言,无论在乐器品种、数量、表演形式以及时间跨度和延续性方面,敦煌壁画都是无与伦比的。

琵琶
在弹拨类乐器中属于代表性乐器,琵琶二字早在汉代就有文献记载,最早写作枇杷或批把,后在字形上与琴瑟连类,故书为琵琶。在敦煌石窟的壁画中,琵琶的图形最多,仅莫高窟就绘有七百余只,居所绘乐器之首,凡画有音乐形象处必绘有琵琶。

琵琶-初唐-第220窟

模拟复原的琵琶-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
五弦
五弦又称五弦直项琵琶。起源于印度,经由丝绸之路的天山北麓传入中国。乐器形态与演奏方式都与四弦琵琶较为接近。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入宋以后逐渐走向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四弦琵琶。遗憾的是这件乐器在我国并没有得到传承。现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项琵琶“螺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日本正仓院,作为镇馆之宝,每次展示都会吸引世界各地文物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前去观展。但是莫高窟除了图中的第428窟有五弦的图像,第299、301窟也有五弦。

五弦-北周-第428窟

模拟复原的五弦-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
阮
阮,又称阮咸,弹拉类颈箱型乐器。缘自晋代竹林七贤之的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唐武则天以后才有“阮”的名称。其历史比琵琶的历史还早,最初也称作琵琶(秦琵琶或汉琵琶),东汉傅玄《琵琶赋》实际描述的就是阮。阮的形态是正圆形共鸣箱,长柄,十二品柱,四弦(或五弦)。阮一直延沿至现代,并派生出月琴、秦琴等。敦煌壁画中的阮,始自北魏第435窟,以后历代都有描绘。

持阮飞天-西魏-第285窟

复原的风头大阮-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

阮-初唐-第220窟

模拟复原的花边大阮-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
箜篌
属于弹拉类框箱型乐器。箜篌作为外来乐器,属于世界上的竖琴体系,应源自西亚美索不达米亚一带,古埃及之壁画及雕塑中也有箜篌图形。中国的箜篌应是随印度佛教文化经西域进入中原的。这件乐器虽源于西方,但在中国千年流传,逐渐被改造,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
以莫高窟为例,箜篌曾在我国隋唐时期的宫廷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在敦煌壁画中的数量仅次于琵琶,约有200余件。早期的箜篌在形制上,多为三角形框架,弦数较少。唐代的箜篌,大都绘有精美的边框纹样、华丽的装饰坠物,并且弦数增多。

箜篌-盛唐-第225窟

模拟复原凤首箜篌-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藏

敦煌壁画中的乐器,有的出现在表现天宫、佛界和人间世俗的歌舞音乐场面中;有的只是图案性的乐器图像;如为了表现佛教中的“不鼓自鸣”的意象;有点是护法神手持的“法器”。
而壁画中乐器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既是真实历史上历代王朝礼乐、典章制度、宴飨娱乐、歌舞管弦的形象化,核心是因为音乐的礼教仪仗作用,也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民间特色,而敦煌壁画中的乐器配置具有系统性,有群体、族类、派生的特征。当然壁画乐器作为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虚构和夸张成分,但也间接、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音乐生活。
看完全部的乐器,我们第一感觉可能是:
中国的乐器来源多元,数量和种类之多,音乐系统的完备是超乎我们的想象,只是非常可惜它们的实物形态大多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壁画中留存着它们绝美身姿。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