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小提琴到现代小提琴都做了什么改良和创新?
小提琴首次出现在十六世纪, 据记载,小提琴这种乐器很有可能是制作者借鉴三弦琴、六弦琴发展而来,所以只有三根弦。而且与现代小提琴存在一些差异。当时的小提琴的指板和琴颈都很短,指板的倾斜角度较小,琴桥的弯曲度较小,没有腮拖,演奏者也不使用肩垫。此外,大多数琴没有低音梁,而使用的琴弦是羊肠制成的。
从指板和琴颈可以推断,当时的演奏技术很少需要改变把位,因为巴洛克早期的曲子很少超过第三把位。古代提琴的指板倾斜度较小,琴桥也不像现代琴桥那样弯曲,因此琴弦的张力较小,无需低音梁来增加琴身的支撑力。音高较低,音色较为沉闷。较为平直的琴桥也更适合多声部演奏,正好符合巴洛克复音音乐的特点。当时的小提琴没有腮拖与肩垫,提琴是架在肩膀上或胸前,而且因为不需要常常换把位,所以下巴并不需要长时间夹住琴身。
这些与现代琴不同的特征事实上限制了小提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所以早期的小提琴只能演奏简单的音乐,且多半是做伴奏或是合奏用的乐器,没什么机会做独奏演出。
从安德里亚·阿马蒂(Amati Family)开始,制琴师们不断尝试创新和改良,直到斯特拉迪瓦里出现,才最终发展出完美的琴身比例和规格,将小提琴的性能和音色推向近乎完美的境界,开创了克里蒙纳学派(Cremonese School)的辉煌时代。
斯特拉迪瓦里之后,大多数制琴师都采用了他的规格,意大利的制琴师追求明亮响亮的音色,小提琴从1760年到1830年间进行了一连串“大改款”。随着古典音乐朝着大编制、大场地、高演奏技巧的发展,小提琴原本的音色与音量必须要往高张力、高穿透力以及高敏感度的方向改良,因此开始将琴颈与指板加长,以增加演奏的音域;提高指板的倾斜度和增加琴桥的弯曲度使得琴弦张力增加,音色更嘹亮且投射得更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9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