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中秋丨明朝如何赏月?湖北省博物馆@你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部中秋史一部文化史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文化习俗
经诗文 书画 瓷器 雕刻……
流传至今 经久不息
央视新闻《文物里的中秋》
将带您打卡各地博物馆
透过珍藏文物
领略古人那些
令人无限遐想的中秋场面

提起中秋节
总离不开月亮的元素
祭月赏月拜月的习俗
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湖北省博物馆
就藏有两件
明代梁庄王墓中出土的
和月亮有关的文物
让我们跟着讲解员崔航
一起去听听它们的故事
青白玉镂空东升图环饰

环内雕刻着双兔望月图
“骨朵云”拱托着顶端的一轮圆月
下方生长着一棵结有果实的枇杷树
树下有一对玉兔
抬头仰望着月亮
两件纹饰相同
但两兔的朝向却正好相反
就好像在互相张望
充满对称的美感和趣味性
古代文化中常用兔子代表月亮 光明
是当时流行的玉器形象
青花瑶台赏月图瓷锺

瓷锺外壁绘有三组人物故事
第一组有四个人物
其中一位似是老妇
侧身坐在石墩上
身后站着她的丫环双手持扇
老妇对面是一位
身形窈窕的年轻女子
其右侧伴有一童子
第二 三组则各有
一年轻女子和丫环
天空清高虚远
祥云围绕着月亮
仿佛洒下了一片皎洁
可以看出
明代中秋赏月已然成为一件
在民间非常盛行的民俗活动
“海上生明月”
“明月皎夜光”
“江畔何人初见月?”
“海上明月共潮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
对月亮往往寄予了不一样的情思

月亮虽有些阴晴圆缺
希望大家不管经历过
怎样悲欢离合
都能找寻到自己人生中的
美满与团圆
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监制丨刘鑫
制片人丨王宇
主编丨李雯婷
记者丨顾小慈 孔禄渊
摄像丨王波涛 游婧
剪辑丨杨青
统筹丨凌姝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