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家长要走过这3个阶段,才能提高辅导能力
关注语文教学发展,解决语文学习困惑。
常有家长问小岛老师:我陪孩子已经看了一年多甚至两年多的书了,几乎天天都在亲子共读,什么时候孩子才能独立阅读呢?何况现在都已经二年级了,如果家长不拿起书,孩子是不会拿起书本去主动阅读的。这样的亲子共读对家长来说,也是无意义的,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家长在阅读辅导中,究竟该如何做到引导?尽早把阅读能力转化成语文学习的能力,去帮助写作和理解?孩子不喜欢看家长和老师推荐的书,只看自己的漫画和小说。这样的阅读到底是好的阅读习惯吗?家长的阅读困惑从侧面反映出,对辅导语文学习的一种焦虑。
家长对待亲子阅读的教育观点,其实更多的不是为了培养阅读习惯,而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和自己一起阅读,去提高语文考试的技能。把阅读当作是学习任务,打卡、练习、去收获考试成绩,本质上还是把阅读当成了学习的目标。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家长就去督促孩子阅读,陪伴孩子阅读,指导孩子阅读。从阅读的书目、字数、数量上,去判断孩子是否完成了阅读的学习目标。其实这样是不太正确的阅读辅导方法,家长在辅导阅读的过程中,是影响和引导者,而不是布置任务的老师。从兴趣阅读到学习阅读,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家长和孩子都要走过3个阶段,才能最终实现提高阅读能力的学习目标。
1、亲子共读的重点不是一起读
在家长眼中,他们理解的亲子共读就是和孩子一起读,每天有阅读的行为,通常是在写完作业后,家长督促该看书了,于是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可能是家长先看,也有可能是一起拿一本书读,不管是怎样的阅读方法,亲子共读的重点都不是一起读,而是通过阅读的互动。小岛老师讲的互动,有分享和交流,也有问答和讨论,是有阅读结果的互动,而不是各读各的。我们引导孩子阅读,一定是教给孩子方法,而不是靠言传身教地模仿。
家长往往以为我做好了读书的样子,孩子就能照着学。为孩子创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买了大量的书,但是仍抵不过一部小小的手机,能让孩子投入。我们常说“书香门第”,讲的就是环境影响学习,还有家长真正的言传身教是将读书的理念传达给孩子,而不是读书的样子演给孩子看。学习是不能演出来的,没有实实在在的学,就不会有扎扎实实的结果。阅读也是同样的道理,看起来每天都在打卡阅读,一个学期下来孩子和家长共读了百本书,但是真正通过读书改变的,没有对学习的正确认知,反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达到的阅读目标。
2、共读不是共同读一本书
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看起来是家长传授方法,孩子实践阅读技巧,从而离开家长的辅导,可以自己去阅读和学习。但实际上,这个过程非常难。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律性都比较差,到了中学阶段,学习压力和学科数量的增多,孩子们是没有时间阅读的。到了高中,面对高考语文的考试要求,就会后悔没有做好语文学习的积累了。缺乏阅读能力的问题,会伴随着学生的成长,在生活中造成很多困扰。
我们的亲子共读不是共同读一本书,而是家长去理解孩子的阅读想法,接纳孩子的阅读能力。家长不要去干涉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是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发生的行为需要,是孩子在通过自己阅读完成自我认知和发现的一个过程。家长和孩子的阅读节奏、兴趣都不一样,不能为了阅读而去彼此迁就对方,而是把阅读这件事当成孩子成长中的自然规律去看待。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所经历的阶段也是孩子符合他成长规律的阶段。
3、共读是双向交流和辅导的过程
我们家长在辅导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默认为家长给孩子辅导讲解。其实亲子共读是一个双向的交流陪伴形式,家长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需要互相理解,彼此转换的。当我们家长从亲子共读到独立阅读时,家长应该辅导和保持的教育理念是欣赏和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从亲子共读转到独立阅读时必备的条件,提高阅读能力,不是靠一本书,也不是靠欣赏和支持,而是真正把作文通过文字表达的情感读懂了。
不管是亲子共读,还是家长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孩子能够独立阅读。在小学阶段,阅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重点。走过这3个阶段:启蒙、解题和交流,我们就能针对孩子在阅读中的各种问题了。家长要有正确看待阅读的态度,辅导阅读不是单单一起看出,希望家长朋友们能够了解。关于辅导小学生阅读练习,家长朋友们都有哪些困惑?欢迎留言评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5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