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观察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全新开馆的上海图书馆东馆迎来一批批读者。在图书馆里可以做什么?用上图馆长陈超的话,可以总结为两件事——阅读或参加阅读推广活动。不同于淮海中路本馆着重于提供研究性、专业化的知识服务,上图东馆更聚焦于提供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型的现代图情服务。

阅读是多种多样的,你可以在开放的藏借阅一体化的“阅读广场”随性阅览,也可以在断网断手机的极静阅览室沉浸于书中,还可以从开放的阅读空间“无缝”观看主题式展览,还有各式讲座、展览、表演、音乐等文化艺术活动在馆内各个空间进行。当然,这座充满设计感、可阅读的图书馆本身就是“可阅读”的,可以坐在看得见风景的幕墙前,边欣赏风景、边阅读遐想。
在上图东馆开馆季,读者这样“解锁”阅读的不同面向——
数据·信息素养
送别、寒梅、窗边、高楼、桃花、空山,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的诗人胡桑在电子屏上写下6个词。“谁能为这些词补充你对它的联想、所勾起的诗意?”主持人发问后,台下读者自告奋勇,依次在空白处写下自己的体会。有人为“送别”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人在“高楼”旁写下“超然感、距离与阻滞、离群者”……胡桑点评,前者就是诗歌留下的共同记忆,后者充满了现代感。随后,屏幕上跳出了机器人为这些关键词所写的诗。

“某种意义上,图书馆就是用语言承载的人类数据库。”胡桑说。
上图东馆5楼中庭未来阅读区,名为“如何让机器人写诗:从识字到写诗——自然语言处理百年简史”的展览,通过21米展线,浓缩从1920年到2000年后自然语言处理发展的关键节点。在观展的同时,读者可以通过语言互动、触屏互动、融合投影等多种媒介和终端,体会机器人写古诗、机器人创造广告语、和“远古”机器人聊天等内容,通过全媒体阅读方式体验人工智能的技术魅力。

这一展览由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邱锡鹏教授团队合作。为什么会出现机器人写诗的技术?邱锡鹏说,相对自然语言,诗的规律更明显、更容易为计算机所掌握,“如果把词与词的组合看作一个非常大的空间,符合一首好诗的规律并不多,计算机通过学习、统计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律,用算法构成一首好的诗,有时或许还能达到某种令人惊艳的效果。”

“机器人可以帮助人类做很多事情,但要不要帮人类写诗呢?”胡桑坦言,机器人所写的诗,不乏漂亮的句子,有诗性和诗的创造力,“但机器人为什么要写诗?它自己需要诗吗?谁需要这些诗?”
“对人来说,写诗有情感需求,机器的确没有。狭义的人工智能,输入和输出都是被动的。”邱锡鹏说。
“不过人工智能仍然为我们贡献了一点:那就是认识语言的规律,机器人学习规律的准确度比人类更有效率。”胡桑说。

以“如何让机器人写诗”展为开端,《区块链与大众之治》《人脸识别:看得见的隐私》《互联网金融犯罪研究》等新书,带来一系列科技讲座与分享:华东政法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指数研究院院长高奇琦与读者讨论加密货币、区块链和影响;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吉栋讲解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影响和法律应对措施,让读者感受新技术带来思潮的同时,回到对图书的阅读上,进一步提升信息素养;在以“金融刑法与数字法治”为题的分享会上,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研究院院长刘宪权谈到的元宇宙刑法前沿问题引起读者兴趣。

“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远超人类的想象,必然影响对刑事责任的认定。比如在对自动驾驶汽车肇事行为的认定中,智能程度的高低,将影响使用者与研发者之间的刑事责任分配问题。”刘宪权提醒读者,由于元宇宙技术颠覆性地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方式,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犯罪行为在元宇宙社会中也体现出社会危害性,对此,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学界都应进行预防性思考。
人文·诗意生长
全媒体时代,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图片,可视、可听、可感知、可互动成为大阅读时代的关键词。在图书馆里看音乐剧、玩剧本杀,有什么不一样?最终,它们都指向阅读。
“上图讲座”东馆开馆系列活动在“阅剧场”呈现,音乐剧《浮生六记》成为“解剖”对象,通过艺术总监余笛、编剧田辰明、音乐总监田汨的讲解和音乐剧演员的段落演绎,读者感受到从文本到剧本的进化、从散文化文字向故事化舞台演绎的探索。“戏剧可阅读、文学可演绎”,在图书馆的舞台上呈现出题中应有之义。


位于东馆2楼的广播图书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广播为主题的图书馆,由上海图书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阿基米德传媒共同打造,以全国广播内容为特色,打造可聆听、可阅读、可录音、可直播、可交互的体验空间。广播图书馆放置了主题分类的全国各类电台栏目卡片,配备广播声音类图书,提供专业录音设备,有书、有节目,有拉满“氛围感”的借阅目录柜,还有沉浸感十足的直播台。“大光明到了,大光明”“栀子花,白兰花”,读者还能领取为“广播记忆,原声回响”展览设计的书签,把声音“带回家”。

有一天,假如你进入经典名著,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沉浸式阅读体验项目RPR(Role Playing Reading)为上图东馆首创,与悬疑作家蔡骏带领的团队合作,首期推出《基督山伯爵》沉浸式阅读剧本。上图阅读推广中心副主任夏磊介绍,“RPR沉浸式经典阅读剧”,基于经典阅读原著作品的内容元素,包括角色姓名、剧情、场景、道具等,改编开发剧本,由沉浸式阅读参与者扮演不同角色,在同一空间内根据剧本进行互动沉浸式阅读体验,“融入了年轻人喜爱的剧本杀元素,欢迎读者组队参加”。“入门级推理本很友好,重温经典可以更沉浸其中。”首批“尝鲜”的读者索菲说。


“这里是人文和诗意自然生长的空间,希望实现读者对阅读的各种想象。”上图阅读推广中心宣传推广部主任李颖带领同事为东馆开馆后的第一个传统佳节重阳节策划了一整天的诗歌雅集活动,其中既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带来的诗歌讲座,也有唐调吟诵、诗经舞蹈表演,读者更在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赛的带领下,齐声吟唱《诗经》中的句子。



“我们希望摸索一条从阅读出发,经过展览、讲座,最后回到阅读本身的复合型阅读推广模式。”李颖说。

傍晚6点,报名参加《亲爱的图书馆》共读会的读者拿到了馆员准备好的一册册图书。有人在分享区翻开书页,有人在“阅读迷宫”找到一张椅子,认真阅读,而“迷宫”的出口,是正对着世纪公园绿意盎然树林的大玻璃窗。“之所以把共读会定在这个时间,就是希望读者能在夕阳陪伴下,度过静心阅读的时光。”



“这是一本关于洛杉矶公共图书馆的书。第75页,写到萨博馆长遇到养蜂人希望在图书馆屋顶放置蜂箱的诉求……”经过一个小时的阅读进入共享会的讨论,具体到书中细节。
“在书的269页,有这样一句话,‘公共性就是图书馆的本质,存在于共享的阅览桌、书籍与卫生间中……’”这场共读会的嘉宾、馆长陈超说,东馆的关键词之一“包容”就是对图书馆公共性的具体落实,“有人觉得孩子多了吵闹,但我们没有理由请孩子出去,只有用更好的管理来平衡各个群体的需求。我们为东馆开发了一套全预约系统,同时也在开馆后开通了电话预约。东馆从建设伊始就集合了所有馆员的智慧,未来也会融合所有读者的智慧。”

正如英国藏书家约翰·伯顿所说,“伟大的图书馆不是靠建筑成就的,它是多年生长而成就的”。作为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图书馆,被树林包围着的这座“林中玉石”,应该成为一个“生长的有机体”,集合众人智慧,满足大众需求,沿着时代的脉搏蔓延生长、枝繁叶茂。

TIPS:
上图东馆采用全预约系统,入馆须提前预约,参加活动、使用3楼阅读广场座位均可预约,同时,馆内有大量可供自由使用的座位分布在各个楼层,等待读者发现属于自己的理想阅读之地。
资料: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编辑:沈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