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人死后,狱卒在草席下面发现一封血书,流传至今
杨涟(1572年7月10日—1625年8月28日)出生在湖北,是个地地道道的湖北汉子。字文儒,号大洪,是明朝鼎鼎有名的一位谏臣。
杨涟一生都兢兢业业服务于朝廷,从无二心,他终身效命于朝廷上下,为国家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认为国家就是他自己的家庭,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即使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惜。并且杨涟为人十分的忠厚,还特别老实,没有歪门邪道的思想来祸乱朝纲,他一生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在朝廷中翻云覆雨搅乱政局的贪官污吏,每每有人提出不利于江山社稷的建议,杨涟都会第一个站出来极力反抗。他不怕私人报复,只为国家着想,后来,终究因为自己的一腔热血而送了命,在阻止阉党作乱的事件中,杨涟因为得罪魏忠贤,为了维护政局稳定,以一人之力为天下人扛下了“死罪”。
杨涟在年轻时期就十分的热衷于政事,那时候刚巧碰上“东林”兴起的他十分佩服这一群起义的勇士们,顾宪成等人不畏强权努力的与邪恶势力做着斗争,不退缩不软弱的勇气深深地打动了他,他们这样的民族气节使杨涟在日后每每讲起东林,都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在无锡举行东林讲会时,杨涟也次次都不辞辛苦的前往无锡去参会,和东林的君子们共同商议国家大事,探讨治国的方方面面。
东林的将士们也很欣赏杨涟的行事作风,认为他是位值得深交的君子,就因为他跟东林人士长久以来都有着共同的理想与目标,所以后来,杨涟干脆就成为了东林中最有威望的领导人。
万历三十五年,聪慧的杨涟有幸考中了进士,做了常熟的知县。他为官处处替百姓着想,一上任就迅速的深入百姓家中,观察百姓的衣食住行是否满足正常需求,人民的生活能否达到富裕的程度,他也常常跟当地的百姓热心交流,沟通了解当地的地理状况和农业生产,他这样亲民的态度深受百姓拥戴,后来逐渐高升,最终做到了兵科右给事中的位置。
杨涟为人清明,做官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清正廉洁,他行事光明磊落不给人留把柄,却也不喜欢巴结那些位高权重之人。当年,因为神宗很少上朝,与臣民们的见面更是少之又少,于是郑贵妃就趁机跟朝臣勾结里应外合地来挑拨神宗跟太子之间的关系,杨涟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担心。他认为太子就是日后要继承皇位的人,太子就如图当今的圣上,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若是一国之本受到动摇,那么整个国家都将陷入危难之中,维护太子就是在保护整个国家,所以他坚决要将此事解决掉,保护太子的地位不受侵犯。
作为一个饱读经书的知识分子,腹中满是智慧却丝毫没有自己应该有的精神,例如高尚的情操的无私奉献的情怀,那么书就如白读。明朝末期,魏忠贤等一系列阉人们企图作乱,扰乱朝纲,其实这件事当时很多朝臣们都是看在眼里的,却没有人愿意出面点醒皇帝,没有人愿意为了国家将自己的性命付出,唯独杨涟。
杨涟的为人即使在千年之后都是被人称赞的,许多人说他不朽,那么他的不朽又是为何?
其实杨涟不仅是一位忠臣,也不仅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国家安危,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世的知识分子们立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
杨涟不把爱国当做是被迫,而是将爱国奉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贵妃跟朝臣勾结企图让太子下台的事情他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为了保住太子拼命地接近神宗,希望能让神宗有所察觉,后来,他又联合官员们,凭借众人之力最终帮助太子成功继位。
杨涟是个很自信的人,他不想依靠任何人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深信自己的力量足够让自己在宫中立足,虽然他的官职一直很小,却没有因为官职小就整天混日子,他仍旧相信自己能够为国家的兴旺奉献一份力量,即使在最后经受严刑拷打,杨涟也誓死不屈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这份情操,除了不朽,还有哪两个字能够概括呢?
天启五年(1625年),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诬陷受贿二万两,被铺入狱。在狱中受到审讯的同时,受尽酷刑,遍体鳞伤的他被折磨得痛不欲生,即使这样杨涟也坚持写下血书控告那些乱臣贼子。并且在无奈之下将血书藏于草席下面,在他死后,被一个看守狱卒发现,所以,这封血书才可以保存到现在,至今仍有《杨忠烈公文集》传世。
血书内容如下:
涟今死杖下矣!痴心报主,愚直仇人;久拼七尺,不复挂念。不为张俭逃亡,亦不为杨震仰药,欲以性命归之朝廷,不图妻子一环泣耳。
... ...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但愿国家强固,圣德刚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崇祯元年(1628年),杨涟获平反,追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号“忠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