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民乐合奏整体感知,促进团队效能感的相关概念界定,整体平衡性

 

本章首先对民乐合奏、整体感知、团队效能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民乐合奏中声部的整体平衡性,织体配合协调性等体现民乐合奏促进团队效能感的特色做了相关阐释。最后对整体感知中整体优势效应、知觉整体性等可以促进团队效能感提升的理论进行相关说明。

民乐合奏提升团队效能感的理论基础 —— 整体感知

民乐合奏中演奏者掌握民乐合奏的基本属性及其特点是完成民乐合奏的基础,其次要运用民乐合奏的整体感知来完成合奏曲目中设置的各种目标,演奏者整体感知民乐合奏音响效果并不断改进提高的过程,也是合奏成员团队效能感逐步增强的过程。

整体感知概念界定

在本文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听完一首音乐作品后产生的心理感触和对音乐的整体领悟,也是通过直觉在较短时间内对音乐的领会和把握。 8 但这一感知过程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侧重于感知民乐合奏中音准整体性、节奏平衡性、织体配合等音乐要素,在整体感知民乐合奏的过程中达到增强学生团队效能感的目的。民乐合奏的整体感知过程可分为感觉过程和知觉过程,学生对民乐合奏的作品进行初步赏析后,会积累一些感觉经验,但由于音乐非语义性、非直观性的特点,这样的感觉经验并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的音乐,对音乐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演奏成员通过感觉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自己的主观认识产生一定的整体认知。

这时就需要对音乐材料进行知觉层面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排练过程中不断进行多声部、多层次、多种音色、多种织体等方面的整体知觉配合训练,音乐知觉是对音响现象的各个不同特征的整体反应,整体知觉处理不是对音准、音强等音乐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对音准、节奏、和声织体、伴奏织体、音乐张力等音乐要素完整形象的整体知觉认识,合奏成员间整体知觉不断加强的同时成员之间的团队效能感也会随之提升。

民乐合奏相关阐释

民乐合奏是多种民族器乐共同演奏的形式。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对各声部成员间演奏出的音响进行整体感知。学生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相互之间不断提高默契程度,在合奏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声部与个人的整体性、平衡性等合奏要素,不断完善合奏的整体演奏效果促进成员团队效能感的提升。我国民族器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历史悠久,远在西周时期的礼乐就出现了由编钟、笙、箫、埙等各类民族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在唐代亦有坐部伎、立部伎、雅乐等等的合奏与歌舞的形式。

并且随着中国千百年来的发展,又衍生出了多种民间地方合奏形式,如:潮州鼓乐、西安鼓乐、北方吹打乐、江南丝竹合奏、山西八大套、辽南鼓吹乐等等。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需要,我国在十九世纪初,又拓展出了民族管弦乐团的新型合奏形式,民族管弦乐团的最初的形式是 1920 年于上海建立的“大同乐会”。

“大同乐会 ”由郑觐文领衔对中国民族传统乐器进行了全面深化的继承和改良,并形成了民族管弦乐团,以吹管、弹拨、拉弦、打击乐四大声部构成。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认为: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在自我发展中,一方面具有顽强的继承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勇于吸收和善于化解的兼容性。如今民族管弦乐团具有十分健全的配置。其中吹管声部包括:传统唢呐、加键唢呐、键笙、竹笛、新笛、管子等;在合奏中吹管乐器常用的技巧有:单吐音、双吐音、三吐音、滑音、历音、叠音、打音、指颤音等。

弦乐声部包括:二胡、京胡、板胡、中胡、高胡、马头琴等;民族弦乐器常用技巧有:滑音、揉弦、颤音、跳弓、顿弓、碎弓、拨弦等。弹拨声部包括:琵琶、古筝、扬琴、柳琴、月琴、阮等;民族弹拨乐器常用技巧有:右手有弹、挑、拂、分、滚、轮、勾、抹、扣、划、拍、提、摘等。右手技巧,又促进了左手的按、吟、推、挽、伏、擞、煞、绞、纵、起等技巧。打击声部包括:排鼓、云锣、铜鼓、大钹、小鼓、堂鼓、编钟、木鱼等;常用技巧有单击、滚奏、颤音、闷击等。四大声部的构架开创了民族管弦乐的先河,对民族管弦乐团的发展有着及其深远的影响,现在的民族管弦乐团还在使用四大声部的结构。

同时大同乐会根据新型民族管弦乐团的编制,还对一些经典作品进行了改编及演奏。如琵琶的经典独奏曲《夕阳箫鼓》,大同乐会将其改编为民族管弦合奏《春江花月夜》对民族管弦乐团的推广和发展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我国又出现了民族室内乐的新型合奏形式,中央音乐学院组建的“圣风”民族室内乐组合、“金磬吹打”民族室内乐等组合,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获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民乐合奏的形式多种多样,由多种乐器编制、多声部组成,要求声部成员间要拥有极强的团队效能感,在合奏过程中,每种乐器都有其各自的功能与定位,乐团成员要与各声部成员密切配合,相互倾听、呼应及补充,大型合奏曲目还要通过乐团指挥统一的协调和调动,从而达到音响上的整体平衡,最终达到音乐的升华。

团队效能感概念界定

团队效能感指的是团队成员对于他们有能力完成任务的感知,即团队成员相信通过共同努力能够完成所面对的团队任务并实现团队的目标,是团队力量的源泉之一。团队效能感的理论是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建立起来的。在群体生活中每个人作为个体是独自存在的,他们存在着不同的目标及活动意识,一旦进入团体中,团队成员间则必须为完成统一目标任务而努力。因此,他们要对衡量成功的标准有统一的认识。

团队成员应以达成目标任务为基准,成员间要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负责,并共同承担团队的风险与责任。要培养团队成员的团队效能感首先就要求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有一个整体观念,把个人视为整体中的一员与团队中其他成员相互协作配合。合奏艺术作为整体性的艺术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团队效能和协同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合奏是由多个声部、多种乐器、多个演奏人员组成的一种需要团队效能感的团队表演艺术,乐团成员之间需要互相配合,最终由不同的演奏技巧、音色、音准、节奏等一系列音乐元素汇成一首完整的合奏曲目,使合奏曲目呈现出整体平衡的音乐效果。这种效果的达成不仅需要专业层面的技术要求,还需要乐团成员对曲目的整体演奏进行整体感知达到思想上的高度统一,在反复磨合、练习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不断完善曲目的整体效果,增强团队效能感。

民乐合奏提升团队效能感的体现特色 —— 整体平衡

民乐合奏中的所有声部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各声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杂乱无章的简单叠加,而是各声部之间运用不同的音乐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民乐合奏的整体平衡需要合奏成员间对合奏曲目中所有的音乐要素进行整体感知才能达到。不仅仅是民乐合奏,西洋乐中的重奏、交响合奏等也需要演奏者进行整体感知,善于聆听重奏或合奏的音响,并能从整个音响中听出自己和他人的声部,随时调整自己的音响使之符合整个音响的效果。无论是民乐合奏或是交响乐合奏,演奏者都要做到随机应变,使自己的一举一动与其他演奏者协调一致。演奏者还需要具备既是独奏者又是伴奏者的能力,善于迅速地、完善地从执行一种任务到执行另一种任务。

民乐合奏中声部的整体性

民乐合奏的音响构成是来自四个声部音响的整体性声效,其音响从整体上是一种有交织、流动且有结构、层次的整体音响效果。这其中既有不同声部、乐器音响的整体融合,又有不同声部、乐器音响个性化的表达与相互之间的对比。民乐合奏中的整体平衡需要演奏者运用个人对音乐的知觉能力去与团队其他声部的音准、节奏等因素进行整体协调,演奏者在民乐合奏中整体平衡的处理过程就是对民乐合奏中音高、音强、音色、音长、节奏与节拍、旋律与调式、调性、和声、复调与配器以及曲式结构等音乐要素的知觉整体性过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