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55万交付空画框命名作品叫“拿钱跑路”,是当代艺术还是迷惑行为?

 

据新华社消息,9月18日,英国《卫报》报道了一起非常奇特的艺术品争议案件。2021年,丹麦奥尔堡现代艺术博物馆花费53.8万丹麦克朗(约人民币55万元)向丹麦知名艺术家延斯·哈宁(Jens Haaning)定制两件作品,但让博物馆工作人员目瞪口呆的是,哈宁交付来了两件空白的画框。

哈宁的作品《拿钱跑路》

与此同时,哈宁还发了封邮件给策展人,表示这两件空白的画框就是自己的作品,主题为“毁约”,还给这两个画框取了名字,叫“拿钱跑路”(Take the Money and Run)。哈宁自己解释空白画框的意义在于反映人们的艰难处境,而毁约就是作品的组成部分。

艺术家哈宁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在欧洲艺术节崭露头角,代表作品是《丹麦人平均年收入》和《奥地利人平均年收入》,作品正如作品名称所言,哈宁在画框里直接摆上了钞票,用等值的钞票来直观地表现年均收入,也就是说分别把32.8万克朗(约合33万人民币)和2.5万欧元(约合18.7万人民币)的真钞铺就在画框里。

哈宁作品《奥地利人平均年收入》

艺术博物馆本意是想让哈宁制作和《丹麦人平均年收入》差不多的作品,在展览后给博物馆收藏,根据合同约定,博物馆支出的55万是让哈宁用于装进画框,当成创作的材料费,此外,艺术博物馆还支付6000欧(约4.4万人民币)给哈宁作为劳动报酬,但哈宁交上来了两个空白的画框,也就意味着55万元的材料费被哈宁私吞了,并没有呈现在画框里。艺术博物馆选择展出这个空白画框,并附带上了哈宁对作品的解释。

但博物馆并没有选择吃哑巴亏,还是将哈宁告上了法庭,要求哈宁还钱,哈宁拒绝还钱给博物馆。在2021年,哈宁就此事接受丹麦广播电台采访时表示“这件作品就是我拿走了他们的钱。这不是盗窃,这是毁约,毁约也是作品的一部分。”当地法院很显然并不这么认为,在经过两年满长的诉讼后,9月18日,丹麦哥本哈根一法院对此案作出判决,要求哈宁退给博物馆约51.5万人民币,法院认为这些钱是当初博物馆交给霍宁的钞票减去工钱等杂费的结果。

这是当代艺术还是把博物馆给当猴耍了?这件奇特的案子也引起了国内网友的讨论,一方面,还真有不少网友被这个空白的画框给幽默到了,“还真的贴题,确实是拿钱就跑,一无所有。”“太艺术了,真给我逗笑了。”还有的人拿起当代艺术开上了玩笑,“人家贴个香蕉就能成艺术品,你怎么不知道贴个苹果。”“其实这是行为艺术。”还有人干脆把这两个空白画框的创作列入了迷惑行为行列,“要不说我还以为是段子呢。”“耍流氓别以艺术之名。”博物馆最终支付出的4万酬金也让不少网友感到肉痛,“给两个空画框艺术家就能赚4万酬金,钱也太好赚了。”

当代艺术从诞生起就一直伴随着巨大的争议,让观众们迷惑不解的艺术品数量也不少,在围绕着哈宁的空白画框算不算艺术作品的讨论中,另一个“空白系”画家也经常被提及,在艺术节享有极高声望的极少主义画家罗伯特·莱曼就有类似的作品,作品《无题(橘色画)》是一张全画布铺满橘色颜料的画,装置艺术作品《二号塔》则是一个钉在白色墙上的纯白色画。但罗伯特·莱曼的作品非常值钱,2014年苏比富拍卖行拍卖莱曼的《无题》,这是一张近乎全白的画,画家用白色的颜料在白色的画布上画成,有一点蓝色和绿色的痕迹,这张作品拍卖估价1500万至2000万美元(约9000万至1.2亿元人民币),这张画则被艺术节称赞为“同类作品很罕见。”“莱曼很有收藏价值。”但网友却普遍吐槽这张画像“放大版的草稿纸。”

罗伯特·莱曼《二号塔》

罗伯特·莱曼《无题(橘色画)》

从传统艺术对创作者挥发技艺的评判到当代艺术对创作者语境的读解,如何诠释当代艺术作品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稀奇古怪、偏离常理的艺术语境构建也让不少观众嗤之以鼻,艺术理念的离经叛道是艺术家个性的选择,但艺术品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许并不是艺术家说了算,理念不会成为艺术创作唯一的评判标准。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4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