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机器人行业深度报告:当AI撞上养老
(报告出品方/作者:东亚前海证券,燕楠、贺晓涵)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如何?
1.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全球人口步入老龄化阶段。当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0%/20%/30%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 7%/14%/21%,则标志着进入了初级/深度/重度老龄化社会。其中日本、韩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已经度过快速老龄化时期。日本、韩国等为老龄人口比例已较高的国家,已经经历高速老龄化过程。日本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较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较晚,但其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并且程度更深。美国、澳大利亚等目前老龄人口比例较高,过去老龄化进展较缓和。
印度、越南等国目前老龄化现象不严重,老龄人口占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由于出生率较高与发展起步较晚,印度、越南等国目前老龄化现象并不严重,其 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虽也有上升趋势,但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在 10%以下。
我国已步入深度老龄社会,且向老龄化进程较快,未来老龄人口占比将加速提升。2021 年我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2%,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并且 65 岁以上人口增速高于欧美等国家。从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来看,45-59 岁人口占比在 2020 年七普时形成高峰,该部分人口将在2020 年以后逐步转化为 60 岁以上的老龄人口,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预测,中国老龄人口将在 2050-2060 年间达到峰值,2035年预计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未来老龄人口占比将加速提升,2020-2050年将是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快速增长的阶段。
从人口增速角度切入看,人口负增长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普遍人口变化趋势。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减少,其主要原因为适龄生育人口不足、生育率下降、移民流入不足等。对此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年轻人生育,例如提供育婴津贴、增加育婴假期等。将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趋势分为四大类。已经达到人口负增长状态的国家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日本人口负增长情况较典型、较严重,日本在 1970 年代以后人口增速保持在 1%以下,在2009 年以后步入人口负增长时代。日本需 120 万/年出生人口才可维持人口,但2011 以后日本年出生人口数量均不足 100 万。2)韩国人口增速自1970 年代以后下降幅度较快,至 2021 年下降至负值-0.18%。3)新加坡2021 年总人口545万,同比下降 4.1%,为 1950 年至今的最大降幅,其原因一方面为新加坡移民流失,另一方面为新加坡的结婚率、生育率较低。
人口负增长趋势明显,即将达到人口负增长状态的有中国、美国、法国等。以上国家近年来人口增速持续下降的趋势均较明显,且其在2021年的人口增速分别为 0.09%/0.12%/0.18%,均较贴近0 值。目前人口增长率仍较快的有印度、越南等。以印度、越南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20 世纪内人口增长率中枢稳定在2%左右,21 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仍然可基本保证在 1%以上,其人口红利期长度较长。
人口负增长即为出生率<死亡率。各国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竞争压力大,导致年轻人推迟结婚生育或选择不生育;第二,教育水平高,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的比例高,导致生育意愿降低;第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老年人寿命延长,导致适龄生育人群占比减少;第四,移民政策严格,外来人口流入受限,导致自然增长率下降。通过出生率、死亡率两方面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情况。出生率方面,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从2016 年的13.6‰降至 2022 年的 6.8‰。历史上我国人口出生率有多次下降。1)1957-1961年、1963-1979 年的下降:分别降至 1961 年的18.0‰、1979 年的17.8‰,此时我国生育率受历史政治事件影响有所波动,且我国卫生条件改善也对生育率降低产生一定影响。2)1987-2010 年的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胎化”政策稳步推行,推动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出生率由1987年的23.3‰下降至 2010 年的 11.9‰。3)2016 年至今的下降:尽管2016年元旦二胎政策正式实施以缓和我国人口矛盾,但我国人口出生率仍在此6年间下降了 0.68pct,育龄妇女人数下降、生育意愿减弱为我国2016年以后人口出生率下降的主要症结所在。
TFR(Total Fertility Rate)为总和生育率,反映了平均每个妇女一生生育后代的数量。TFR 数据和出生率数据走势高度相似,但TFR数据可指示一国人口的未来变化趋势,更具前瞻性。由于存在婴儿夭折等情况,因此TFR 为 2.1 可实现代际间的人口平衡,实现世界人口的自然更替。TFR小于 2 直接指向的是人口的负增长。我国 TFR 水平自1991 年开始低至2以下,因此我国自 1991 年起即存在人口负增长趋势的预示。各国的 TFR 水平大多低于 2.5,2020 年,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新加坡的 TFR 已降至 1.4/1.0/1.1/1.2/1.1 水平,其TFR水平均在1.5以下,而同期欧洲发达国家 TFR 水平分布在 1.2-1.9 之间。我国TFR数据近年下降较快,2018-2020 年我国 TFR 分别下降0.26/0.06/0.22,至2020年已降至1.28,严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30。
死亡率方面,我国人口死亡率近年以来波动不大。中国人口死亡率从1970 年开始呈现稳定下降趋势,1983 年以后稳定在7‰以下,2008年后略微上升至 7‰以上,2020 年以后受新冠疫情影响略有上升,总体看我国人口死亡率在四十年内波动不大。 一方面,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在过去60 年内持续提高,从1960年的 43.73 岁增加到 2020 年的 78.08 岁,其中,女性的平均预期寿命始终稍高于男性,从 1960 年的 45.19 岁增加到 2020 年的81.06 岁,男性的平均预期寿命从 1960 年的 42.43 岁增加到 2020 年的75.31 岁。因此我国居民各年龄阶段的死亡率均下降,有利于提高人口增长率数据。另一方面,人均预期寿命将在长期内影响我国人口结构。预期寿命提高使得人口结构中老龄人口数量占比更高,中国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从2010年的 8.9%上升到 2021 年的 14.20%,未来老龄人口占比继续上升的预期同样较强。而老龄人口对应的死亡率更高,因此预期寿命提高会提高人口死亡率。另外,预期寿命提高导致育龄妇女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低,这将降低生育率。
全球平均:全球人口的年龄分布接近完美的金字塔型。每过一年,老龄人口的自然死亡过程对应着高龄人口数量减少,同时人口年龄结构图形整体发生下浮上移,而最底部计入当年新生儿的人口增量。由于一方面,全球人口年龄结构中,30-70 岁人口占比均有增大,30-70岁人口累计占比由 2011 年的 37.42%提升至2021 年的45.40%,另一方面,虽然近十年来全球出生率仍然保持持续下降趋势,但近十年来全球青年人口占比仍然有小幅提升的情况,2011-2021 年全球0-4 岁/5-9 岁/10-14岁/15-19 岁人口占比由 8.24%/7.83%/7.65%/7.61%略微上升至8.49%/8.64%/8.34%/7.88%。因此近十年全球人口结构(图形结构)基本未发生改变。
日本:日本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十年间日本人口总体略降。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日本十年间人口增速为-1.86%,2021年日本总人口为 1.26 亿人。且对应的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明显。2021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 0.38 亿人,占比 29.98%,十年间增幅26.59%,其中超高龄人群人口增速较快,100 岁以上、95-99 岁年龄段,十年间分别增加254%、146%;2021 年日本 14 岁及以下人口 0.15 亿人,占比11.55%,十年间下降10.48%,其中 10-14 岁、5-9 岁年龄段人口降幅最明显,十年间分别减少10%和 11%。 虽然自然死亡仍对于高龄人群在人口结构中的构成有削薄作用,但其一,对比日本 2011、2021 年的人口结构,2011 年日本在35-39岁、60-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最大,这部分人口在十年间发生结构上移,对应于2021 年日本人口数量占比最大 45-49 岁、70-74 岁年龄段。其二,日本低婚育愿望催生少子化现象,因此日本新生儿出生数量在十年间未有明显提升,2021 年日本新生儿出生数量为 84.29 万人,为历史以来最低值。此为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形成原因。
中国:人口负增长直接指向人口老龄化,两者具有较强相关性。
中国的老龄化程度相较十年前进一步加深。2021 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13.5%,其中 80 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3.4%。中国的人口金字塔呈现出“中宽下窄”的形状,即中间年龄段(40-64 岁)的人口比例较高,其中占比最高的 45-54 岁人口占比16.24%,而年轻一代(0-19岁)的人口比例较低。2011-2021 年十年间,我国100 岁/95-99 岁/90-94岁人口数量分别增长 75.7%/158.3%/146.2%,85-89 岁人口、80-84 岁人口数量也分别增长 124.8%、71.1%,远高于 5.4%的总人口增速。我国近十年新生人口数量不足导致我国近十年间老龄化程度提升。站在 2011 年时点看中国人口结构,由于历史上计划生育政策原因,2011年我国 30 岁及以下年龄段人口断崖现象较明显,重点看我国近十年二胎、三胎等政策释放的人口红利的效力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但从2021年数据看,5-9 岁人口占比相较 10-14 岁人口更高,证明我国生育政策短期内存在一定促进人口增长的效应,但 0-4 岁占比仍较小,因此长期内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仍不变。
另外,我国出生人口下降幅度最大,强化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提升预期。虽然中国、日本、全球的出生率在长期内均持续下降,但是全球平均人口出生率的绝对水平较高,仍能保证每年新增的人口供给,从而支撑人口总量稳定。又由于近年来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可保持金字塔型不变,因此全球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可以支撑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稳固。因此进一步看出生人口同比增速,近年来各国出生人口增速水平不一,其中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降幅最明显。1960-2022 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从43.4‰下降至 6.8‰,降幅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以及日本等国家。
1.2.人口老龄化的特征
我国老龄化进程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
1)老龄化速度快。我国的老龄化进程与日本十分接近,从初级老龄化到重度老龄化的过渡期 30 多年,而对比美国和德国的这一过渡期分别是70多年和 50 多年,我国的老龄化进程相对较快。
2)未富先老。以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年份人均GDP 做对比,我国的人均 GDP 也低于上述发达国家。
升,2021 年为 19.01%,这一水平与上述几个发达国家进入深度老龄化年份时接近,但我国 2020 年总和生育率已降至1.28,低于美日德三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的生育率,未来我国老龄化加速的同时生育率不足,将导致老年抚养比持续上升,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
1.3.人口老龄化的原因
引致人口结构变化的低出生率为老龄化主因,另外教育程度、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婚育意愿减弱以及性别失衡问题对于人口老龄化趋势均有不同程度催化。 老龄人口较多,出生率较低导致老龄化。受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分别于 1949-1959 年/1962-1973 年/1981-1991 年出现三波婴儿潮,其中第三波婴儿潮主要是前两波婴儿潮的自然延续。自2011 年开始我国逐步放开生育政策,从双独二胎逐步过渡至全面开放三胎,但受限于过去计划生育导致的适龄人口基数较低,2010 年代的二胎、三胎政策对于人口出生率提升幅度有限,我国并没有“准时”迎来第四波婴儿潮,2011 年出生率短暂升高后继续下降至 10‰以下。上文已重点分析了我国人口增速的现状,以及我国人口增速与人口老龄化之间的关系。 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出生率造成较大影响。建国初期由于实施鼓励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较高。尽管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就已提出计划生育,但由于自然灾害后的补偿性生育,出生率并未在短期内下降,且后续计划生育工作一度停滞。1982 年,我国将计划生育政策定位为基本国策,此后人人口出生率呈现逐年降低态势。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增长,使我国从高出生率国家转变为低出生率国家,并在人口结构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长期维度看,我国历史生育率受政策影响较大,导致我国出生率下降横向对比其他国家较严重。
三胎政策对于我国出生率的提升不强。人口出生率受适龄人口比例、结婚人口比例、生育人口比例、平均生育数量等多个因素影响。三胎政策仅可通过提升平均生育数量的方式提高出生率,较难影响前三个变量。因此在非婚非育群体增加的社会背景下,三胎政策对于出生率的提升作用较为有限。
另有教育水平、城镇化率水平提升对于生育率造成负面影响。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由 2010 年的 9.08 年提升至2020 年的9.91 年,其中2020年北京市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国最高,为 12.64 年,对应于6.35‰的出生率,其中西藏自治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全国最低,为6.75 年,对应于14.17‰的出生率。在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水平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微观方面,高线城市的养育成本较低线城市更高,高学历人群转向晚育、不育的养育观念,家庭生育决策相较过去不断发生改变。女性角度看,教育水平提高促使女性参与工作,追求经济独立,因此减少生育的愿望以及推迟生育年龄。
婚育意愿减弱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2010 年以来我国结婚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2021 年我国结婚率仅为 5.40%。近十年,我国有婚姻经历人群占比下降情况在 30 岁以下人群尤为明显。一方面,结婚率下降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1)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增强,城镇生活居民的婚育意愿普遍低于农村人口,婚育年龄普遍高于农村人口。且大城市由于购房、养育成本较高、生活压力较大,因此这一效应尤其显著。2)非婚主义逐渐成为社会思潮。3)居民对于宏观经济前景、社会发展的负面预期等也对结婚率下降有所影响。另一方面,离婚率上升也对人口出生率产生部分影响。
我国的性别失衡现象增强了适婚人口向婚育人口转化过程中的摩擦。自然情况下,各国人口出生性别比稳定在1.05 左右。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不均衡问题不断加深,在1980-2000 年之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不断失衡,至 2002-2008 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峰值1.18。2020 年我国女性平均生育年龄为 29.2 岁,据此看,目前生育主力妇女出生年份约在 1994 年左右,对应于 1994 年约为1.15 的出生人口性别比,较高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将对于我国人口出生率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对应于 2019 年我国人口结构数据中,我国15-34 岁人口中性别比失衡最严重,2019 年我国 15-19 岁/20-24 岁/25-29 岁/30-34 岁人群性别比分别为 118.39/114.61/106.65/101.28,均处于历史最高分位上。而2019年10-19岁人群性别比同样较高,因此未来十年内我国因性别失衡导致的生育力下降问题仍然存在。
1.4.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一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不可逆转。虽然一国社会的老龄化可以通过提高生育率、延长劳动年龄、更宽松的移民政策等方式得以缓解,但本质上,一国人口的老龄化较难逆转。第一,生育率下降具有惯性。城市化、教育水平提高、妇女就业率增加等因素使得生育率下降,而生育率下降会导致适龄生育人口进一步减少,而人口结构对社会影响较长期,目前时点政策施以的影响,须等待至少 20 年后才显著影响人口结构。第二,民众寿命将持续延长。医疗技术进步,人类平均寿命提高,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 人口老龄化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消极看,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和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增加养老和医疗支出压力,加剧财政赤字风险。适龄劳动人口减少:随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供给逐渐减少,导致生产力不足。从总规模看,我国目前劳动力人口数量已经见顶。1990年至今,我国劳动力人口先上升后下降,2015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7.81亿人达到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2021 年,我国劳动力人口数量从疫情中有所恢复,基本与 2015 年水平持平。
社会整体消费需求降低:一方面,老年人消费水平受限。由于老年人口退休后缺乏固定的工资收入,其收入来源大幅缩减,仅有储蓄和养老金收入支撑其消费,因此其消费能力大幅下降。由于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集中在 55 岁以前,老年人口的消费欲望更低、消费面更窄,因此老龄化将对于消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导致老人的抚养压力上升,因此人口老龄化对于年轻人消费能力/家庭消费能力同样产生压制作用。我国抚养比拐点于2010 年出现,预计未来我国抚养比将维持上升趋势。1960 年代由于我国出生率较高,因此我国抚养比甚至超过 80%,其中主要由于少儿抚养比较高。计划生育政策推动我国抚养比自 1966 年高点持续下降至2010 年。2021年我国总人口抚养比为 42.87%,过去十年间抚养比的下降趋势发生逆转,2011-2021 十年间增长 6.32pct,且老年抚养比超过少儿抚养比。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轻人需要承担更多的抚养责任,导致以家庭为单位的消费支出的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化。
以上两方面均会对于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增长潜力产生影响。人口增长为 GDP 增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从我国总人口增速和我国GDP增速相对关系看,GDP 增长阶段落后于人口增长阶段。1978 年以前我国较高的人口增速水平,换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GDP 增长率的快速提高;至2010年前后,我国人口增长率逐渐放缓,但 GDP 增长率仍保持较高水平,从而我国得以实现快速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养老金支付将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政府对于非劳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支出将逐渐增加,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等,从而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可能导致财政赤字、公共债务增加等问题。我国对于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大支柱中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依赖度较强,在我国社保基金收入、支出结构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占比均较大。根据财政部,2021 年我国养老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缺口约7000 亿元,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劳动力相对减少,我国基本养老金缺口将进一步扩大。根据2020年保险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至2025-2030年,我国养老金缺口预计上升至 8-10 万亿元。
积极看:一方面,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倒逼产业升级。人口老龄化改变劳动力供需关系,提升劳动力价格,未来企业员工费用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因此将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产线、工业机器人,从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另外将促进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使得盈利能力较差的企业退出,从而可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分行业看,老龄化将促进高端制造行业发展。老龄化导致人口红利减退,我国产业结构向资本密集型转向进程加速,因此相关行业在中长期维度内看最为受益,其中包括交通运输、石油化工、机械制造、国防军工、电力设备、电子通信等行业。我们认为,随着我国资源禀赋优势的进一步变化,未来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另外,人口老龄化趋势可催生相关行业的增量需求,以及促进相关行业的升级与转型,因此较多行业(以消费行业为代表)可获得新一轮发展机会。
2.人口老龄化催生的产业有哪些?
2.1.老年群体消费需求
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构成入手,探讨社会老龄化转型过程中的投资机会。老年群体消费以餐饮、日用品支出为中心,还包括品质健康、居家生活、休闲娱乐等方面。餐饮与日用品是老年群体日常支出的主体。老年群体偏好消费刚需属性较强的日常生活用品,消费需求集中在食品、服饰、电子产品等类别。2020H1 问卷调查数据,食品方面,月支出在501-1000元/1001-2000 元/>2000 元的老年人分别占比38.67%/29.83%/8.84%,服饰方面 , 月 支 出 在 501-1000 元 /1001-2000 元/>2000 元的老年人分别占比25.41%/25.97%/2.76%。随着老年人健康消费意识的提升与旅游等补偿消费行为,加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针对更高需求层级的开支有望增加。健康消费方面,2021 年,在食品/医疗保健上支出超40%的中老年群体分别占比 46%/37%。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群体在健康消费上的支出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21 年,75 岁以上老年人中,健康消费超8000元的占 18.75%。随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龄人口的健康消费方向值得进一步关注。
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需求分类为五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为较为注重健康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但我们认为老年人需求结构相较一般人群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与青中年人追求个人事业成功的自我实现需求不同,当今社会生活中老龄人口的孤独感较强,因此需关注老年人的精神层面需求。因此我们援引 Erikson 的发展阶段理论中老年期的核心任务作为老年人的另一核心需求。Erikson 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八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务。老年人处于最后一个阶段,其中心任务为总结、接受人生,并建立与他人的和解、信任。最终按照“生理健康需求”、“社交、精神需求”两个子类别将老年群体需求进行分类,并在 2.2、2.3 中分别进行进一步讨论。
2.2.生理健康需求
2.2.1.健康食品
老年食品: 根据《老年食品通则》,老年食品指物理性质/营养成分经改良的,以适应咀嚼、吞咽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的老年人的食物,主要包括易食食品、老年营养配方食品和老年营养补充食品。根据淘宝、京东等平台的搜索结果,市面上大部分的老年食品以糊粉类、蛋糕类等易食食品为主,对于老年人的营养补充作用较弱。我国 2018 年出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老年食品通则》为企业生产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以及参考意义,增加了生产的可实操性,从而推动老年食品需求的逐步释放。在政策的加持下,老年人将通过老年食品更加科学地获取所需营养。
保健品: 保健品的健康属性决定了行业发展同人口老龄化进程高度相关。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可调节人体的机能,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品分为保健食品、功能性食品,其中保健食品的管理较为严格,上市销售前需备案注册,并在商品上印刷保健品标识(蓝帽子),功能性食品:目前在我国按照普通食品进行监管。 增强免疫力为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首要目的。保健品消费者构成中老年人口居多,2021 年,85%左右的中老年人出于增强免疫力的目的购买保健品,约 60%的 45-55、56-65 岁人群关注改善睡眠质量,约60%的66-75岁人群关注增加骨密度。
中国保健品行业处于低渗透、高增速的黄金发展期。2020年我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 2503 亿元,2013-2020 年7 年CAGR 为14.12%。三年疫情对于保健品需求具有较强带动作用,防疫优化后“阳康”、“未阳”人群防疫意识再次增强,短期内刺激保健品行业需求。2022 年,中国/日本/美国的保健食品渗透率约为20%/40%/50%,人均保健食品消费额约为20/100/140美元。2021 年美国保健品渗透率在 65 岁及以上群体中最高达73%,我国保健品渗透率对标美国仍处于较低位置,另外美国保健品分年龄渗透率跟随消费群体年龄一齐上升,而我国保健品渗透率在35-44 岁、65岁及以上年龄段均相对较低,因此在我国中老年人消费习惯得到培育后,我国保健品在相应年龄段的渗透提升空间较大。
2.2.2.成人失禁用品
成人失禁用品在老龄人口中刚需属性强,我国消费者习惯经培育后行业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成人失禁用品包括纸尿裤、纸尿片、护理垫等品类。消费者可根据失禁程度、皮肤敏感度等自行选择品类,纸尿裤较为适合重度失禁患者,纸尿片较为适合轻度至中度失禁患者,护理垫较为适合床上或轮椅上的失禁患者。
我国成人失禁用品市场高速增长,未来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2020年我国成人失禁用品市场规模 61.2 亿元,YoY+19.53%,我国成人失禁用品行业过去多年来持续保持快速增长,2011-2020 年9 年CAGR为24.00%。2019年我国成人失禁用品渗透率仅为 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而日本、欧美等地区已达到 50%以上。 日本成人失禁用品行业较为成熟,行业高渗透、高产销。2019年日本成人失禁用品产量 86.55 亿片,同比增长3.23%,其中重度失禁用户的护理垫近年增速最快。Euromonitor 数据,2021 年日本轻度成人失禁用品销售额占比 24%,对比我国轻度失禁用品销售额占比17%,其略低于日本占比水平。 我国有望通过产品渗透加速带动市场规模提升。一方面,我国老龄化进程将提速,成人失禁产品受众人群规模将不断提升,需求人口数量有保障。另一方面,我国轻度失禁人群普遍较为保守,使用成人失禁产品的意愿较低,中度、重度成人失禁患者是市场主要受众。若失禁用品消费观念得以普及,则轻度失禁用品有望带动成人失禁用品行业整体渗透率不断提升。
2.2.3.智能家居
适老化改造为老龄化社会中的关键一环。适老化改造是指根据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身体状况,对家庭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提高老年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利性。我国老年人偏好居家养老,因此适老化改造以居住环境改造为主,居住环境方面的改造包括社区周边服务设施改造、健康监测等医疗服务升级、无障碍设施改造、室内居住环境改造等方面。由于公共居住环境改造主要以政府购买为主,市场化程度不高。因此关注家居产品的适老化升级。 家居产品的适老化升级与智能家居高度相关。智能家居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各种设备、系统和服务相互连接,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和控制的家庭环境。智能家居可以让老年人更容易地操作家庭中的各种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老年人的生理状态、行为活动,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因此智能家居与适老化改造高度相关。我国智能家居渗透率提升空间较大。2022 年,欧美国家智能家居行业位于市场主导地位,产品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其智能家居渗透率普遍较高,亚洲国家中,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家智能家居渗透率均超过中国,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渗透率仅约 16%。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渗透率仅位于 10%以上。
我国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将维持高速增长。远期看智能家居发展空间较大,随我国智能家居设备技术升级,行业生态进一步整合,智能家居产品的市场规模、市场渗透空间将进一步提高。2021 年我国智能家居行业规模为 5800.5 亿元,2016-2021 五年间 CAGR 为17.33%。根据IDC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有望实现出货量2.60 亿台,至2026 年出货量有望提升至 5.26 亿台,4 年 CAGR 19.16%,其中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的增长速度最快。
以便利老年人生活为导向的智能家居包括智能安防、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具、扫地机器人等智能小家电,以及智能药盒、智能血压计等产品。智能安防:我国智能安防市场快速渗透,老龄人口核心安全需求支撑智能摄像头行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智能安防行业高速发展,2014-2019年我国智能安防行业市场规模实现 27.13%CAGR。2021Q1-2022Q1,中国智能安防产品出货量分别同增 73.90%/23.80%/29.60%/18.30%/15.70%。智能安防产品包括智能门锁、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铃等,智能摄像头由于可实现移动侦测、人形检测、跌倒检测、人脸识别等功能,可保证家中老人安全。萤石网络作为家用智能安防龙头,2021 年全球市占率高至18%,其产品优势、渠道优势愈发凸显,有望带动公司未来业绩延续高速增长态势。
扫地机器人:近年来产品使用体验不断提升,产品销量趋稳但单价抬升空间显现。2021 年我国扫地机器人行业零售额578 万台,YoY-11.62%,而扫地机器人市场均价自 2019 年已实现连续两年快速上升,2021年扫地机器人行业线上均价、线下均价分别为 2395、2855 元,分别同比增长28.83%、30.13%。扫地机器人相较其他清洁设备更为契合老年人行动不便特点,随未来我国老龄人口占比不断提升,长期看扫地机器人将获得市场进一步认同,产品销量有望实现多轮提升。
智能马桶:国产品牌仍处于蓝海竞争阶段,需求端对照海外渗透空间巨大。智能马桶在日本、韩国的渗透率均较高,而由于我国消费者对于智能马桶的认知由海外引进,因此目前我国智能马桶行业渗透率仍较低,2020年仅为 2.29%,随我国家居消费升级趋势日益提升,未来智能马桶景气度有望抬升,我国智能马桶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容。我国国产智能马桶企业有望突围。目前我国智能马桶消费市场中,国外品牌占据高端市场主体位置,我国智能马桶行业参与企业主要为卫浴、家电品牌,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尚未跑出龙头品牌,未来我国企业有望在营销渠道、产品性价比方面与国外品牌形成错位竞争格局,抢回国内较大比例的市场份额。
2.2.4.按摩器具
按摩器具具有较强的养老属性。按摩器具是一种模拟人体按摩手法的电子设备,可以用于缓解身体疲劳、疼痛、紧张等不适状况,提高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的健康。按摩器具行业起源于1960 年代的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产品形态和功能,如按摩椅、足部按摩器、颈部按摩器、眼部按摩器等。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亚健康人群占比提升,近年来按摩器具的需求和市场规模不断增长。2020 年全球按摩器具市场规模达到157.2亿美元,6 年 CAGR 8.07%。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6 年全球按摩器具市场规模预计将接近 236 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按摩器具的主要生产和出口国,其按摩器具需求增长同样较快。2019 年中国智能按摩器市场规模达到 139 亿元,2015-2019 年 CAGR 为 9.69%。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21年中国智能按摩器市场规模约为 180 亿元。且2020 年我国按摩器渗透率仅为1.5%,渗透率相较其余国家更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宽阔。
按摩椅为主流按摩器具品类,随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按摩椅需求空间有望进一步提升。按摩椅市场规模在智能按摩器市场中占比最大,2020 年中国智能按摩器市场规模中,智能按摩椅品类市场份额占比达46%。我国按摩椅行业中,产能处于领先位置的有荣泰健康、奥佳华、大东傲胜等。老龄人口为智能按摩椅的主要的消费者,智能按摩椅可以作为赠礼赠送给老年亲友,未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智能按摩椅行业发展潜力有望充分释放。
2.2.5.养老护理服务
我国推行“9073”养老模式,我国老年人口以居家养老为主。由于我国老人、家属对于养老院养老模式的接受程度较低,且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养老条件较差,因此我国老年人口较为偏向居家养老。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主要为“9073”模式,这一模式最早在《“十一五”规划》中由上海率先提出,即 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享受社区养老服务,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 养老护理需求主要由“空巢”老人和失能老人构成。由于城镇化率不断提升,老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居住的情况较普遍。2021 年“空巢”老人占总老年人口比重 65.5%,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约4200 万,占总老年人口比重 17%。 我国老龄人口护理需求集中在居家养老护理方面。居家护理需求内容上,康复护理等医疗服务/日间照护服务需求为老年人的核心居家养老需求,根据 2022 年问卷调查结果,有对应需求的老年人占比分别为22.6%/21.2%。居家护理接受程度上,老年人口接受照护服务的意愿随其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
护理人员方面,我国可提供专业养老服务的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不足。根据民政部数据,2020 年我国养老护理从业人员仅30 万名,另外拥有各类养老培训证书的养老护理员也较少。若按照3 位老人配备一名护理人员计算,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缺口约 1300 万人。且目前护理人员构成中,以高中以下学历、40 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为主,因此其服务质量较难保证。此外,护士数量提升为我国护理行业贡献稳定供给。一方面,随我国护理院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建设,护士在养老机构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护理院相较养老院更为注重慢性病护理与疾病的治疗康复,有助于实现养老、医疗的结合,一般 50 张床位的护理院应配备约13 名护士。另一方面,护士从业规模较大为护理行业发展奠定基础。2021 年,我国护士人数达501.8 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的人数达3.56 人,近十年护士人口CAGR约 8%,医护比从 2012 年的 1:0.95 升至 2021 年的1:1.7。而医院护士同养老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内容较为接近,护士有望参与到养老护理、母婴护理的过程中,以补足护理行业的劳动力缺口。
居家养老护理: 我国居家养老护理未来发展路径可参考日本模式,日本提供的居家护理服务包括上门护理服务、日托式日间照料服务。日本的介护保险制度是世界范围内首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可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和支持。该制度于 2000 年 4 月开始实施,其由日本政府负责监督和管理。其中保费由个人缴纳的保险金和政府税收资金共同负担,并要求国民在40岁以后必须缴纳保险金,一般在 65 岁以后开始享受介护保险服务。其提供的介护服务包括居家介护、机构介护两种,居家介护包括日常生活援助、居家照护、日间护理等。 居家照护中,老年人可在家中生活并获得必要的护理、支持。按照等级可分为穿衣、洗漱、洗澡等日常活动的一般介护,看护、协助如厕、吃饭等活动,不能站立、行走、排便的老人的介护,卧床病人的日常个人护理等。日托式日间照料服务方面,老人可在家居住并且在白天到介护机构中居住,一般每天 4-8 小时,以减轻家属抚养老人的压力。老人在日间照料机构中可获得餐饮、洗浴、如厕等日常生活帮助,娱乐活动、文化活动、教育培训、体育等社交活动帮助,并且机构可帮助老人进行健康监测、康复训练、医疗支援。
养老机构&养老地产: 养老机构为老人提供深度养老服务,近年来行业发展不断趋于成熟。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居民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可为失能老人提供清洁护理、医疗康复等深度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可分类为社会福利型、市场盈利型两种,前者为政府开设的低收费或无偿的养老机构,后者可提供全方位、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随医养结合等中国特色养老政策出台,我国养老机构、设施规模不断发展,2020 年我国养老机构市场规模463.9 亿元,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共计 32.9 万家,大多数分布在华北、华东、华南、华东、西南等地区,其中华东、华中的养老机构分布较为密集。
各类企业均有介入养老产业布局。相关企业包括房企、险企、国企等,其中房地产企业以养老房地产开发、管理等为主业,保险机构提供养老保险类金融业务且投资兴办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机构,另外参与主体还包括养老服务运营商以及投资机构等。其养老产业布局包括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两种方式,以市场化运营获取收益为目的。
2.2.6.康复与护理类养老机器人
康复机器人: 康复治疗需求缺口推动康复机器人发展。康复机器人为医疗机器人的一种,其主要应用场景为家庭及养老院,需求源于康复人才与康复机构的缺口。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0 年我国康复执业医师4.9万人,距离实现我国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 3/12 名/十万人的2025 年目标,仍存6.4/10.9 万名的人才缺口。自 2017 年至 2020 年,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从 1 亿元增长至 6.2 亿元,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3 年/2026 年我国康复机器人市场规模分别为 20.4/79.5 亿元,2020 年-2023E/2023E-2026ECAGR分别为 48.73%/57.37%。 康复治疗对于患者恢复提升大,康复机器人较有利于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为实现康复效果,传统医疗器械需要结合康复治疗师,并且缺少量化评价指标体系。康复机器人的优势在于减少治疗师的工作量、精确测量指标控制康复进程。2019年我国卒中年新发患者394万例,其致残率约为75%,若进行康复治疗有 90%/30%几率恢复至可自理/可从事较轻工作状态,不进行康复治疗则仅有 6%/5%。
护理机器人: 国外护理机器人研发进展较为领先。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在护理机器人方面的起步较早,1982年荷兰研制了可以喂饭、翻书的实验用机械手RSI,美国在 1984 年研发出了以医院为应用场景的护理机器人HelpMate。面临严重老龄化的日本,基于其机器人领域的优势也研发出了多种护理机器人。
我国家用护理机器人市场品类矩阵初步形成。护理机器人可按照功能分类为转移辅助、移动辅助、排泄辅助、照护与联络、洗澡辅助、看护辅助等类型。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可以实现自动抽取、冲水、烘干的清洁流程,为失能患者提供智能全自动化护理服务;喂食机器人使用柔性机械臂拿取餐具、食物,辅助肢体不便老人进食;智能护理床可以通过控制器实现床面的全自动升降以及倾斜,方便卧床老年人的照护过程;移位机由主机,吊架,吊带等部件组成,帮助短距离转移行动不便的老人。
2.3.社交、精神需求
2.3.1.宠物消费
宠物为老年人重要的情感寄托,可以满足老年人的陪伴性需求。宠物可以提供陪伴和情感支持,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与宠物相处可以降低压力、增加催产素和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提高心理和生理健康。根据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2019 年我国养宠家庭数达到 9960 万户,家均宠物数为 1.3 只,宠物平均消费金额为2876元。我国人口继续老龄化将推动我国养宠数量提高,随未来养宠家庭数量以及宠物消费水平继续上升,宠物消费品行业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宠物相关的投资方向包括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方向。宠物行业的上游行业为宠物交易,中游行业有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等方向,下游包括宠物连锁店,目前上游、下游行业均缺乏规模效应,重点关注品牌化初步形成,市占率整合空间较大的宠物食品、宠物用品、宠物医疗等行业。
我国宠物食品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多家上市公司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宠物食品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20年,全球宠物食品行业市场规模 980.7 亿美元,根据QYResearch 预测,2025年全球宠物食品市场规模将达到 1200.74 亿美元。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宠物食品市场之一,2021 年中国宠物食品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486 亿元,同增18.91%。我国上市公司方面,目前乖宝宠物、中宠股份、福贝宠物在宠物主粮行业均处于规模领先地位。
宠物食品可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主食、零食和营养品。《2021年中国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2021 年我国宠物食品市场中,主食占比为69.51%,零食占比为 26.99%,营养品占比为 3.50%。主粮中又可分为干粮、湿粮、半湿粮、鲜食、冻干食等。不同类型的食品营养成分、保质期、价格和便利性方面均有差异,主人可根据宠物的年龄、健康状况、口味、活动量等自行选择。
美国宠物用品市场发展较成熟,我国宠物用品市场集中度提升空间较大。美国拥有猫狗的家庭约占 67%,2021 年美国宠物市场总规模为990亿美元,其中宠物用品行业在技术、生产环节、销售渠道均较成熟。中国宠物用品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市场规模上升空间较大。根据艾媒咨询,2020 年中国宠物用品市场规模为 282 亿元,同比增长11.73%。预计到2024年,中国宠物用品市场将达到 443.7 亿元,同比增长8.91%。我国目前宠物用品行业品牌渗透率仍较低,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和忠诚度不高。
2.3.2.旅游景区
关注老龄化在旅游领域的投资机会。推荐逻辑:1)随老龄化进程加速,消费者旅游需求向健康游、休闲游、文化旅游等方向转变;2)退休后的老年人可支配时间增加,旅游行业市场需求规模有望扩张,旅游行业有望成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较为稀缺的逆势增长行业。家庭出游可能成为风潮,常规休闲游可能被商务游挤压。3)老年人群体的财富积累时间更长,其较青年群体拥有更高的可支配收入,因此旅游行业消费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旅游行业的中高端转型进程有望加速。康养旅游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张。康养旅游是指以健康、养生、康复为目的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的康养旅游行业仅占整体旅游市场规模的1%左右,且随行业逐渐成熟规范,康养旅游模式逐渐从医疗旅游向养生旅游转型。我国康养旅游行业 2015-2018 年CAGR 达19.99%,2018年市场规模 691 亿元,2021 年市场规模接近 900 亿元,同比增速10.70%。
政策层面,康养旅游在我国近年来出台的政策中反复提及。其中包括《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等都提出了加强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推出特色康养旅游产品、促进康养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其中 2016 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促进健康与田园、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2021 年文旅部发布《“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发展康养旅游,推动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建设。
旅游目的地方面,各地积极推进康养产业发展。黄山市康养产业发展以生态康养、文化康养、温泉疗养、运动健身、中医养生为主,结合民宿民俗、徽菜美食、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方面产品发展,推动了黄山康养目的地建设。云南省将面向养生养老市场,打造以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等为目的的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产品。峨眉山市提供各种养老旅游产品,如康复、保健、休闲、娱乐等。张家界市政府推出适合老年人休闲康养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产品线路,支持旅游机构、养老机构开展休闲旅游养老服务。同时,张家界市养老服务中心与光大养老合作,打造康养旅居基地。 上市公司方面,多家公司均推出相关旅游产品。中青旅康养旅游是集健康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旅游产品。黄山旅游的养老旅游包括生态康养、文化康养、温泉疗养、运动健身、中医养生等,与其他旅游产品结合发展。丽江旅游的旗下品牌“衍行”面向养生养老消费需求市场,打造医疗养生旅游新业态产品。曲江文旅的养老旅游产品线包括智慧旅游产品线、健康养老产品线等,覆盖全产业链。
2.3.3.陪伴类养老机器人
陪伴机器人可以实现对老人的关心、陪伴,以缓解老人的孤独。空巢老人成为当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照料生活起居以外,关心、陪伴老人有利于其精神健康,因此陪伴在老龄生活中较重要。陪伴机器人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孤独感和焦虑感,提供情感支持和社交互动,如聊天、游戏、视频通话等。 目前国内针对老年人设计的陪伴机器人较少。我国制造陪伴机器人的企业,产品定位以儿童早教为主,对于养老领域的陪伴机器人仅有零星尝试。根据相关产品的融资情况看,较多公司开发了通用的智能机器人/陪伴机器人,仅有少部分公司研发出老龄人口需求适配性较强的,可实现智能用药、一键呼救、远程监护、智能安防等功能的陪伴机器人。
目前国产陪伴机器人在功能层面有待升级。陪伴机器人可实现的功能可分类为几个层级,基础机器人可提供网络、电话、交互、移动;升级版是增加智能健康管理功能;在此基础上可增加智能安防家居联动功能,实现居家智能化,最终深度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情感交互和家务服务。国内中瑞机器人公司针对老年人开发的陪伴机器人,可智能更换手爪实现生活物品抓取,目前仅在外形、动作层面实现了较高的拟人程度,人机交互体验方面仍较不足。按照这一功能层级看,仅达基础机器人功能标准,针对性的养老功能较欠缺。
若产品研发迭代充分,陪伴机器人的核心竞争优势较难替代。陪伴机器人相较于传统 AI 的文字、语音交互方式,情感识别、情感反馈能力更充分。陪伴机器人相较真人陪伴,可随时提供稳定的支持,且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建议。因此陪伴机器人同其他智能适老产品区别较大,其服务老年人的作用不可替代。 随 AI 技术发展,养老机器人智能化程度将提高,应用场景将增加,针对老年人的陪伴属性将增强,有望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交互性是陪伴机器人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随语音、图像识别技术乃至ChatGPT 等模型未来进一步发展,陪伴机器人的对话和服务的人性化程度将大幅提升。随脑机接口等技术发展,护理机器人可以根据使用者的生理指标做出更准确与智能的判断。
3.智能养老场景下的投资机会在哪儿?
3.1.“9073”下的智能养老前景展望
居家养老将是未来我国主要养老模式。根据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所披露的政策方向,目前我国主要推行“9073”结构的养老模式,即90%居家养老,7%社区养老,3%机构养老,老龄化进程较快且同为亚洲国家的日本同样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居家养老场景下,老年人处于熟悉的环境,生活的舒适感、归属感更强,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成本也更低,从社会层面看,居家养老可减轻社会负担、应对养老机构床位不足等问题,因此是现阶段我国主流的养老模式。根据《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的调研结果,发现我国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主要原因以舒适、便捷为主,且受到家观念影响较多,养老设施和服务的逐步完善也是我国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之一。
我们认为居家养老环境下,智能养老产业有望迎来率先发展,原因有三: 1)居家环境亟需适老化改造,痛点主要集中在安全性、便利性、无障碍等方面,智能化改造通过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等手段有望解决核心痛点;2)我国老年抚养比较高,养老护理人员不足,智能养老家居产品将是人工护理服务的重要辅助和替代; 3)我国第二波婴儿潮人口即 60 后人群开始步入老年,这部分人口养老消费能力优于当前的老龄化人群(50 后及以前),受支付能力、消费观念等因素影响,新晋老龄人口有望对智能化养老产品表现出更强的支付意愿。 4)养老消费类似育幼消费,部分来源于子女支付,2021 年我国银发族日用品消费中子女支付比例为 28.8%,年轻群体是目前智能家居用品的主力消费群体,有望带动智能养老产品市场需求。
当前我国智能家居产品中老年人贡献度为9%,仍有提升空间。根据Statista 数据,2022 年我国智能家居产品消费者中,55-64 岁的占比为9%,相比美国、德国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来说,我国老年人口对智能家居市场的消费贡献度较低,未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我国老年消费者在所有智能家居市场中的占比有望提升。
家庭适老化改造及智慧养老产业政策陆续出台。近年来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国家政策层面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家庭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养老产品发展的支持政策,《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2022 年版)分类》对智能养老产品和服务做出了分类,产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
3.2.智能养老产品图谱及应用前景推演
3.2.1.智能养老产品图谱
从老年群体生活特征出发,全面梳理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需求。我们通过分析老年群体的生活特征以及当前老年人居住空间的改造痛点,梳理出居家适老化改造的具体需求,我们参考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精神 3 个层次,并提出了每个层次对应的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需求。
从智能家居场景出发,复盘智能养老产品潜在应用领域。智能家居经历了智能单品-局部智能场景-全屋智能方案的升级过程,一般按照居住空间的功能划分为智能睡眠、智能卫浴等几个主要应用场景,每个场景下包括多个智能单品,同时也有智能控制、智能照明、能源管理等场景可应用于整个居住空间,我们先梳理智能家居的几大场景,并以此为基础找寻不同居住功能区下的适老化产品潜在应用领域。
3.2.2.有望率先落地的智能养老产品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智能养老家居场景和产品落地先后的因素来自两方面:一是需求侧,即养老需求的迫切性,根据《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 年的调研结果,50 岁以上受访者中,有20%以上的老人选择了情感陪伴、清洁家务、保健安全、健康管理、紧急呼救、康复护理服务,市场需求相对旺盛的产品有望实现更快落地。二是供给侧,即智能家居场景和产品当前的智能化水平和市场应用情况,由于目前行业内尚未形成智能家居智能化水平评估的统一标准,我们暂且以当前智能家居市场规模结构和使用率结构来估计不同场景的技术成熟性和消费者体验感,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2 年中国智能家居市场收入中有 52%来自智能家电,其次是智能安防、智能控制,但与全球结构对比,智能安防、家庭娱乐、智能照明等的占比均有提升空间,从使用率来看,智能家电、智能锁、智能音箱使用率较高,我们可以据此推测,使用率较高的产品目前的技术成熟度和转化应用率较高。
在需求侧,我们通过梳理不同养老阶段的智能场景需求强度,试图发现哪些场景在不同的年龄段均有较强的适老化改造需求。可以看出,健康管理、家务清洁和情感陪伴在各个养老阶段的需求都较强,其次是安全监控、康复理疗,娱乐休闲在健康自理阶段需求较强,健康监护和生理需求类场景在养老后期阶段需求较强,智能卫浴、智能控制、智能睡眠等需求在各个养老阶段的需求强度较强且相对稳定。
我们从老年人需求强度、智能化和应用水平、渗透率三个维度绘制了智能养老家居场景的市场前景分析框架,并划分为五类:
1)强需求、强应用类场景,包括安全监控、健康管理、家务清洁。我们认为是未来落地最快的场景。特征在于全市场均存在较强的需求,且渗透率较高,我们认为场景一可能会是将来落地最快的智能养老家居场景,原因在于:一是产业链环节和技术相对成熟,转化应用率高,只需从功能和设计上做适老化改造即可实现落地转化;二是当前渗透率相对较高,市场培育进程较快,全市场需求较强,可以子女支付的形式实现从年轻人市场向老年市场的渗透。
2)较强需求、较强应用类场景,包括智能卫浴、智能照明、智能温控、康复理疗等。我们认为是长期渗透空间最大的场景。特征在于老年人群体需求相对旺盛,但渗透率不高,如沐浴如厕不便、对室内环境要求较高,多存在睡眠障碍和慢性病,健康监测、康复保健需求更强,我们认为场景二有望是未来养老需求带动下渗透率提升空间最大的场景。原因在于:一是老年市场是该类场景潜在的核心市场,但市场培育力度不足,尤其关注B端地产家装渠道的建设力度,供给侧也存在市场拓展的激励;二是产品智能化水平、体验感、性价比方面有较大改善空间。
3)部分阶段强需求、较低应用类场景,包括智能护理床、看护机器人、移动辅助机器人等。我们看好 B 端市场空间。特征在于主要面向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C 端渗透率较低,健康监护类场景下产品C端渗透率低一方面是因为智能设备甚至机器人现阶段仍只是养老护理人员的辅助而非替代,另一方面是价格较高,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应更加关注该场景下产品B端市场即养老机构、康复机构等的需求情况,同时参考日本可交互看护机器人相对较高的渗透率,看护机器人有望成为机器人领域率先落地场景。
4)部分阶段强需求、强应用类场景,主要指娱乐休闲场景。建议密切关注娱乐休闲类智能产品的老年人消费意愿。特征在于主要面向健康、自理、半自理阶段老人,且非老年市场需求程度强于老年市场,我们认为娱乐休闲场景类似场景一,在智能化应用层面容易实现适老化改造,但养老阶段覆盖度和需求强度不及场景一,可能会影响到供给侧厂商市场推广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密切关注娱乐休闲类智能产品的老年人消费意愿。
5)强需求、低应用类场景,主要指情感陪伴类场景。我们认为场景从技术落地到产品应用还存在着较长的周期。特征在于智能化应用水平较低,但需求较强,情感陪伴类下的智能场景主要以陪伴机器人为主,陪伴机器人属于高度类人机器人,需要具备情感理解和回应、智能交互、自主学习等,因此目前技术不成熟,且涉及到安全性、伦理问题等,转化应用率较低,我们认为情感陪伴场景虽然有着较强的市场需求,但技术落地到产品应用还存在着较长的周期。
3.2.3.智能养老产业链梳理
老人群体为智能家居细分市场之一,因此智能养老家居与整个智能家居产业链环节一致,上游为软硬件厂商、通信服务、云服务商,中游为终端智能产品制造商,随着行业日趋成熟,还包括全屋智能、中控系统的厂商,下游为 B+C 端客户,B 端客户为地产家装公司。
3.3.智能养老细分赛道投资机会梳理
3.3.1.智能安防:大空间、低渗透的应用场景
基于老年人安防需求,结合当前市场上现有的智能安防产品,我们梳理了智能安防场景下老年人需求较多的产品类型,以及现有产品需要增加的额外功能和适老化改进方向,包括智能摄像头、人体传感器、紧急呼叫器、智能门锁、报警器等。从目前整个智能家居市场的普及度来看,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的应用程度相对较高,传感器、紧急呼叫器渗透率较低。
安全监控为养老市场核心需求,渗透率提升有望加速。智能安防是目前所有智能家居中智能化应用水平较高的场景,而且从老年人需求来看,智能安防需求覆盖老年人所有的养老阶段,且从对子女的调查来看,安全监控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之一,因此理论而言养老智能安防市场空间比较大。但从渗透率看,2022 年我国应用水平较高的智能门锁和智能摄像头全市场渗透率分别为 4.1%/17.4%,均低于智能化水平同样较高的智能大家电的渗透率(49%)。智能门锁渗透率近年来增长势头较快,据IDC预计智能家用摄像头 2023 年出货量有望达到2155 万台,同比增长7.5%,2024-2027 年的出货量同比增速均将保持在10%以上,随着养老需求逐步释放,智能安防主要产品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关注智能安防领域终端厂商的上游物联网平台接入和下游B端渠道建设能力。智能安防行业上游硬件方面包括了传感器、镜头等元器件以及通信、网关、光学模组等中间件,软件方面包括物联网技术、视频压缩技术等,中游为智能安防设备终端制造商,下游B 端客户包括房地产、家装公司等。
人脸识别、指静脉门锁渗透率有望在养老需求增长带动下实现快速提升。从智能门锁终端品类结构看,由于老人指纹浅,不易识别,人脸识别或指静脉锁被认为更加适合老年人,2022 年具备上述两种任一解锁功能的智能锁销量占比为 29%,仍有较大渗透空间,且两类门锁出货量处于高增态势,2022 年两类门锁线上销量同比增速均达100%以上。随着养老智能安防需求增加,人脸识别、指静脉锁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
3.3.2.智能家电:覆盖多个养老场景的相对成熟赛道
智能家电是家务清洁、保健康复、娱乐休闲等智能居家养老场景中的核心产品。根据《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的调研数据,身体健康和亚健康状态下的老年人对家政服务、健康管理、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较强,健康和自理阶段的老人精神需求相对旺盛,同时随着身体机能退化和慢性病的发生,该阶段的老人会更加注重保健和康复,而扫地机器人、洗地机、智能洗碗机、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按摩仪、智能血压计等智能家电是上述智能养老家居场景中的主力产品。
政策导向、人口结构、医疗水平的变化有望提升智能家电相关场景的需求。短期看我国第二波婴儿潮人口即将步入养老阶段,将导致健康阶段的老龄人口增加,长期看随着医疗水平进步以及养老政策调整,未来健康和自理养老阶段的时间跨度有望延长,而娱乐休闲、健康管理是该阶段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因此老龄化进程有望推动养老场景下相关智能家电的需求。
老人家务清洁需求旺盛,老年消费者智能清洁家电需求增长较快。家务清洁是所有养老阶段老年人需求均较旺盛的场景,从智能清洁家电细分市场看,扫地机器人市场集中度已较高,头部玩家包括科沃斯、石头科技等,2022 年行业 CR3 已经达到 76%。洗地机市场规模增速较快,2022年销售额同比增长 72.5%,远高于扫地机器人,且十分受老年消费者欢迎,老年需求有望成为支撑洗地机销售额增长的重要市场,同时由于洗地机推广进度不及扫地机器人,市场格局未定,未来行业有望跑出头部玩家。
3.3.3.智能穿戴:覆盖安全监控、健康管理两大强需求场景
我们结合前文对于智能养老家居场景的分析,归纳出智能穿戴产品在安全监控、健康管理场景下将大有作为,产品功能包括:防跌倒等意外场景下的报警和呼救,防走失的定位、健康管理等。按照穿戴产品类型划分,主要可以分为智能手环类(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腕带等)和智能服饰(智能衣服、防摔服、智能鞋子、智能眼镜、智能首饰等)。
智能穿戴产品可解决居家养老场景下排名居前的需求。一方面,根据《2022 中国家庭适老化环境与未来趋势报告》的调研数据,紧急呼叫和走失定位在老年人需求项目中占比最高;另一方面,健康管理需求贯穿整个养老阶段,老人是对健康管理需求最为旺盛的群体,智能穿戴凭借贴身、便携等需求可以实时监控老人身体状况、地理位置等,实现上述功能需求。
苹果、三星、小米、华为为全球头部智能穿戴品牌。根据IDC数据,2022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为 4.9 亿台,同比下降7.7%,其中智能手表出货量同比增长 9.4%,是可穿戴设备中增速较快的品类。从全球品牌格局来看,2022 年全球可穿戴设备 CR5 为 58.4%,其中苹果以30%的市占率排名第一,其次是韩国三星,我国的小米、华为均以7%市占率分列第三、四位。从中国品牌格局来看,以智能手表市场为例,根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我国 2022 年智能手表品牌 CR4 达到70%,市场集中度高于整个智能穿戴设备,国内市场中华为以 27% 市占率位列第一,苹果、小天才、小米、360 位列第 2-5 位。
3.3.4.智能卫浴:养老需求快速上升的智能家居场景
厕所和浴室不方便是当前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的主要痛点之一。如《中国家庭适老化环境与未来趋势报告》的调研数据,约有44%的受调查者反映居住空间存在厕所和浴室不方便的问题。如厕和洗浴时老年人存在转身、抬头弯腰、站坐转换等动作,且老人肠胃功能弱易便秘,卫浴地板容易湿滑,均增加了老年人在卫浴空间内的风险,智能清洗、冲水、按摩等功能对于老年人来说显得格外重要。此外对于可自理、使用助行器、使用轮椅、卧床的老人来说卫浴产品的功能又不同,以上均对卫浴空间的适老化改造都提出更高要求,而在智能化改造方面,适老型智能卫浴产品的设计中要额外注重直观导向性、易操作性、人机互动性、安全性等,同时要针对不同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设计可选择性的智能产品。床旁座椅式马桶、便携式智能洗浴机、坐式洗浴设备是居家环境下相对而言有望率先落地推广的产品。
精装市场海外品牌市场份额领先,看好适老化改造需求带动下后装市场国产品牌市占率提升空间。我国智能马桶线上线下渠道各占一半。精装市场智能马桶配套率逐年上升,2022 年我国精装市场智能坐便器品牌CR3为 48.2%,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占率前三分别是美国科勒、日本东陶和德国杜拉维特,精装市场 TOP10 智能马桶品牌中仅有蓝气球、九牧两家为国产品牌,市占率分别为 6.2%/4.2%。线上市场集中度较低且国产品牌市占率更为领先,市占率前三的中国品牌分别是九牧、恒洁和箭牌。与精装市场聚焦海外品牌、定位高端化不同,我国线上智能马桶市场均价近年来持续降低,普及化趋势愈加明显。我国适老化改造需求大量存在于存量住宅之中,更有望带动智能马桶后装市场需求的增长,线上是后装市场重要购买渠道之一,随着智能马桶价格降低、性价比提升,定位大众化市场的国产品牌在向老年人市场渗透过程中将更具优势。
3.3.5.全屋智能:养老居住空间舒适化的核心
老年人对居住空间通风、光照、温度、安全的高要求在全屋智能场景下可以得到完美满足。老年人由于免疫机能下降且多有慢性病,对居住空间的温度、光线要求比较高,且由于记忆力、认知力、反应力减退,老年人在使用家电时需要更注重安全性、便捷性,因此表现出在智能安防、智能控制、智能照明等方面更强的需求。这些场景往往不局限于某一居住空间,而是覆盖全宅,从目前头部玩家给出的全屋智能解决方案来看,全屋智能主要覆盖控制、安防、照明、遮阳、暖通、交互、门窗等领域,和老年人居住空间适老化改造需求的吻合度比较高,未来养老需求的释放有望助力打开全屋智能的市场空间。
精装市场智能家居渗透率持续增长,头部发力C端市场培育有望带动后装市场需求释放。目前我国智能家居的主要产品形态仍以智能单品为主,全屋智能尚处于发展初期,且从全屋智能头部玩家披露的方案和规划来看,全屋智能仍以前装市场为主,通过与地产商合作获取精装修项目,根据奥维云网数据,2018-2022 年,我国精装修市场智能家居系统的配置率从0上升至 14%,渗透率不断上升,但市场格局未定,头部玩家不断变化,市占率排名居前的品牌份额多在 10%左右,市场集中度低于多数智能家居单品市场。我们粗略测算了精装市场全屋智能的市场规模,预计未来三年每年市场规模可达 260-360 亿元,以目前单个头部厂商10%市占率计算,头部厂商未来每年可分享 26-36 亿元的精装全屋智能收入,同时各厂商也在积极布局后装市场,未来适老化改造有望成为后装市场需求放量的重要支撑。
3.3.6.养老机器人:覆盖所有养老需求层次和养老阶段的赛道
从我们梳理的智能养老产品图谱看,养老机器人覆盖了老年人的生理、安全和精神三个需求层次,且在生活辅助、健康监护、情感陪伴等多数场景下均有机器人产品,按照用途,养老机器人可分为康复机器人、护理机器人和陪伴机器人三类。从养老阶段来看,健康和自理阶段的老人对陪伴机器人的需求较多,半自理和失能老人的需求主要为康复和护理机器人。
养老机器人渗透率提升空间大。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2.7 亿,其中失能半失能人数在4500万左右,我们平均按照 5∶1 比例配备养老护理人员来推算(根据重庆市文件,全失能老年人 3∶1、半失能老年人 6∶1),我国大约需要养老护理人员900万人,而 2021 年我国长期护理服务人员为 30.2 万人,养老护理人员存在较大缺口,养老机器人作为养老护理人员的辅助,可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理论而言存在较大的市场空间。但从目前市场应用情况来看,养老机器人渗透率并不高,尤其是护理机器人,在发展水平较高的日本护理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中的渗透率也不足 5%,原因在于:一方面护理类机器人价格高、体积大、性价比不高,家庭消费少,对养老院等B端机构来说也构成较大预算压力,另一方面,机器人的功能与一线护理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且目前机器人的功能还尚未达到可以完全替代人工护理的水平,同时市场对机器人使用的伦理、安全性方面也存在担忧,因此我们猜测,机器人围绕功能设置、智能化水平、体积、安全性等方面的性能优化有望成为提高性价比、改善应用前景,进而走向规模化生产、提高普及率的驱动因素。
我国康复机器人企业规模占比最高。从细分赛道来看,根据AgeClub统计数据,2019 年我国有 72 家养老机器人相关企业,其中康复机器人公司有 41 家,占比超过 50%,我们认为原因在于康复机器人发展历史较长,智能化水平和功能设置与下游需求匹配度更高,治疗效果明显,康复机构、养老机构等 B 端市场需求较为旺盛。 护理机器人以排泄辅助护理机器人企业则以经营排泄辅助机器人、智能一体护理床为主,参照日本,预计移乘辅助机器人、洗浴辅助机器人、看护辅助机器人渗透率有望率先迎来提升。
3.3.7.智能床:覆盖智慧睡眠、健康监护两大场景
根据智能床的主要功能和适应的老年人群,智能床可以覆盖智慧睡眠、健康监护两大养老家居场景。 1)智能床垫、智能电动床等产品,面向自理、健康阶段的老年人,老年人容易患有睡眠障碍,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还需要实施监测健康状况,智能床可以监测心率、呼吸率、等指标实现健康管理功能,提升老年人的睡眠安全系数,降低急救风险,同时还有调节角度、助眠等功能,辅助改善睡眠质量,还可进行睡眠数据分析,并具备按摩、音响等休闲娱乐功能。2)智能护理一体床,面向半自理、失能失智老年人,中国专业养老护理人员不足,对居家养老的失能老人来说,护理床能够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除了基础的健康监测功能,针对卧床老人具有翻身、自动升降、坐立、洗浴、排泄等功能。
我国智能床渗透率有较大提升空间。根据麒盛科技数据,2021年国内智能电动床行业渗透率仅为 0.05%,对标美国13.7%的渗透率,我国智能床市场规模的提升空间较大。从全球智能床市场结构来看,2020年北美市场占比达 44.3%,是全球主要的智能床消费市场,也是我国部分头部厂商的出口地。制约我国市场规模增长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智能床偏中高端消费,而目前其智能化水平和性价比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对智能床的认知度不足,品牌市场培育力度不够,从功能上看,智能床的健康监测、助眠、报警等功能与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适配度更高,未来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有望成为智能床行业一大潜在消费市场。智能床头部玩家包括麒盛科技、喜临门、慕思、趣睡科技等。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