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的乐器你知道哪几种?
在曼听御花园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展示了傣族传统古老的民族乐器。
相传古时傣王在行宫举办宫宴时,都会请乐师奏起优美的传统傣族音乐,而奏乐的乐器比较特别,都是聪慧的傣家手艺人自制的工艺,但只供傣族贵族才可使用,能听到宫乐的人被视为一种荣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制作乐器的技艺在时间的长河中流传了下来,这种传承下来的文化,奠定了傣族人民千百年来优秀的历史和文明。传统乐器中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葫芦丝、象脚鼓,还有噶拉萨、铓、椰壳琴、等,今天就给大家科普一下古老的傣族乐器。
铓
又称冬锣,通体用青铜铸成,圆盘形,中心突起呈半球形乳状,铓面不平坦,边缘部分也有一圈突起,铓边比其它锣稍宽。铓体大小不一,规格较多。
大铓,1.8米直径,铜制,上面有傣族12生肖(傣族生肖无猪有象)
常见的铓一般可分为大、中、小三种。低音和到f或G,排列,音域f—a2。这种编铓,铓数多,发音高,音域宽,适用于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云南金平的勐拉坝子,住着一户穷苦的傣族人家,年轻的女主人名叫南娥,勤劳、聪慧。一天傍晚,突然飞来一只美丽的孔雀,翅膀上悬着一面金色的圆盆,它在贫瘠的土地上轻敲了一下圆盆,随即发出“铓—汞”的音响,只见青草丛生、万物复苏、百鸟欢唱。南娥断定圆盆准是宝贝,第二天她跪请孔雀留下圆盆、创建家园、为民造福。孔雀答应了南娥的要求,对她说:“这圆盆叫铓,来自孔雀国,只要敲它一下,要什么有什么。”孔雀敲响铓、跳起舞,顷刻间,沙漠变绿洲,岸边起竹楼,楼下拴牛马 ,荒山长出了槟榔 。随后,孔雀把铓赠给南娥,便展翅远飞了。从此,勐拉坝变得美丽富饶起来,傣家纷纷迁来在此安居乐业。是孔雀和铓给傣家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直到今天,每逢年节喜庆之日,傣家人就情不自禁地把铓敲响,跳起欢乐的孔雀舞。
嘎拉萨
噶拉萨是用金属片组装的一种打击乐器。这种乐器通常用15片雀钢片组成两组完整的八度音,也有22片铁片组成的嘎拉沙,嘎拉萨比其他乐器少了一个7(“希”)“的发音,所以称之为八度音。用细线将带眼钢片穿成串,吊在一个无底的船形琴架之内,轻敲钢片而获得音色各不相同的八度双音和各种悦耳曲调。嘎拉萨仅宣慰使司司署有置,各勐土司前来晋见宣慰使或是有人入使司司署敬献礼物时敲击,借以宣染气氛。嘎拉沙跟釯一样也盛于1000多年前西双版纳的古“景龙金殿国”时代,与内地出土的编钟属于同一类打击乐器。
椰壳琴
有琴弦的乐器傣语都叫“傣玎”,一种用于弦拉,类似于胡琴;一种用于弹拨,类似三弦但也有四弦。玎类乐器,常被男青年用来独奏以自娱,多用牛角和椰子壳做琴筒,因此又有牛角琴、椰壳琴之称。
象脚鼓
傣族象脚鼓手工制作技艺延续了傣族古老的制造技艺,共有十道工序:选树、开工仪式、下料、测绘画线、内部镂空、外形凿刻、雕刻图案或(吉祥物)、上好牛皮蒙制鼓面、打磨、上色彩饰,一只象脚鼓从选树到制成大约需要3-4个月时间。
葫芦丝
又名葫芦萧,它是由葫芦笙演进而成的,傣语叫“荜朗叨”,“荜”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朗”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
葫芦丝形状和构造别于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部分,镶有一枚铜制或银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
下次来西双版纳如果找不到好吃的、好玩的,记得找我哦!喜欢请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5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