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莆田市边防支队预计年底前完成18个图书室、7个智慧书屋和22个图书点建设

 

身穿橄榄绿,不拿一分钱工资,每一个动作教得细心,学生们也听得投入。这是外聘教师曾宸的生活。

曾宸是市边防支队的基层干部,同时兼职莆田学院和市艺术学校的倍大提琴教师。说起这份编外教学,他觉得“充实中有收获”。

“让一批优秀文艺骨干走出营区,为文艺专长持续‘保鲜’,同时也给军地融合发展搭了一座桥梁。”市边防支队政治处主任周建仙说,有了开放的实践平台,文艺骨干不再“藏在深闺人未识”,而是大方走上讲台,“传道授业解惑”。

走出去教,也要请进来学。曾几何时,柯黎、赵晨、林智孟等5名文艺骨干说起莆仙戏,个个摊开了手。市艺术学校的老艺人祁玉卿了解情况后,没多想就收下了这群身穿军装的新人。从旦角的蹀步,到丑角的“七步遛”,一个个动作示范,手把手教技巧。短短两个月,硬是把一群门外汉送到了聚光灯下。穿越小品小戏《再审窦娥案》在省边防总队文艺汇演中大放光彩,一举摘取二等奖。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军地的文化交流就融为了一体。市边防支队党委书记傅福利说:“部队的文化活动,关起门来唱独角戏是行不通的。军地双方走在一块,这池文化‘春水’也就搅活了。”

秀屿港畔,中空玻璃幕墙的边防智慧书屋矗立在东庄边防派出所的门前,成为小渔村里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这栋馆藏8000册的书屋,还具有网络电子书屋的功能,全天向驻地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开放。

建设花费70余万元,部队没花一分钱。秀屿边防大队大队长魏伟说,当地企业家一直有回报桑梓、热心公益的好传统。当部队的建设需求与他们的公益期待合拍了,经费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依托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市边防支队大力开展文化建设社会化合作,预计年底前完成18个图书室、7个智慧书屋和22个图书点建设。在荔城边防大队建设了全市首家军民融合文化发展中心,与省市6家文化团体建立了军地共建协作机制,军地文化发展有了专业基地和“智库”支撑。

市边防支队找准驻地文化与边防文化的结合点,发挥妈祖故里独特文化优势,讲好美丽莆田故事。推出了“书香莆田边防”和“象山书友会”等文化品牌,军地双方文化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原创歌曲、原创小品小戏和原创微电影。《我的边防生活》《无悔的守望》《血性民警》等30余件作品在各类汇演评比中获奖。

本报记者 吴双双 通讯员 孙卫锋 文/图

责任编辑 林剑升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