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造物思想下的圈椅:曲直有度,师法自然,从圈椅看明代哲学
明代之前,文人重形而上学,在乎虚妄的意境与心境,而忽视实用的技艺及器物之学,但到了明代,造物思想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实用主义,圈椅就是在这样的思想下发展起来的事物。
圈椅简史——从席地而坐到垂足而坐
椅具对我国的起居文化有着很深的影响,在两千多年前的欧洲,早已出现了椅子,那时候的欧洲人便是垂足而坐了,但在中国,还是席地而坐。魏晋之前,人们一直都是正襟危坐,直到两汉之后,中原地区受佛教影响,再加上民族融合,才慢慢改变了坐姿。
汉彩绘跽坐钕俑
一般来讲,古人有两种坐姿,一种是跽(ji)坐,一种是踞坐。
跽坐是跪坐,踞坐则是将双脚与臀部同时着地,并拢双膝。一般正式场合会用到跽坐,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坐姿都是十分难受的,坐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种放松的姿势。席地而坐的方式决定了家具的高度,所以凭几在当时十分流行,还出现了弯曲凭几。
到了盛唐时期,文化大融合,社会发展速度极快,文化也十分繁荣。这一时期手工艺、制造业发展的都很好,人们的思想产生了转变,技艺也有所提高,高型家具在贵族中开始使用,这一时期的椅子靠背已经可以替代凭几,最早的圈椅就在这时出现。
圈椅结构图
而到了宋代时期,高型家具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清明上河图》中,高型坐具的多次出现,表明了这一时期高型家具的使用普遍度。宋人推崇道法自然,崇尚简洁为美,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具于唐代有很大不同。
唐代盛世景象、个性张扬,纹饰繁琐奢华,宋代家具却受当时思想文化的影响,走的是风格俊秀的路子,比例优美又简洁大方。这一时期的圈椅名为圆椅,颇有几分“天圆地方”的味道。
《清明上河图》直背交椅
到了明代,社会稳定政治清明,园林艺术发展,对外贸易也十分繁盛,大量热带木材进入到中原,圈椅发展的外部条件成熟,圈椅的发展便到达了高峰。
圈椅——曲直有度,师法自然
明式圈椅发展自交椅,经唐宋发展至明代,造型大方自然、典雅朴素又外圆内方。不似普通的椅子靠背与扶手似台阶形,而是连为一体,以流线型顺势而下,整体线条流畅,呈S型,不仅符合人体曲线,还蕴涵了中国道教的八卦图之韵。如果说现代人所坐的沙发是靠柔软的材质面料来为人们获得舒适,那明代圈椅则是单纯用结构与线条来贴合人体,外柔内刚。
明式圈椅的一圆一方,不仅是线条上的区别,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阴一阳、一刚一柔。
明代紫檀藤心矮圈椅
而所谓“师法自然”,是指从选材及做工上来看,明代圈椅采用的都是天然木材,多使用紫檀、黄花梨等木材,其多属于硬木,色泽低调、质地敦厚、纹理自然。匠人会充分利用木材本身的装饰与纹理,且不加装饰、不上木漆,仅以蜡饰。不以漆饰以蜡饰对于崇尚自然的明式圈椅来说,更能体现木材本来的质地,每一把椅子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韵味。
除此之外,明式圈椅采用的是榫卯结构,所以从外部来看,整个椅子浑然一体,仿佛从自然中生长出来一样。
圈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 1、经世致用
明代最代表的思想之一就是“经世致用”,从上至下、从内而外都透着“务实”。
纵观明代历史,不难发现,明代开国之初,经历了乱世之后,政府一改元代尚武的精神,休养生息,采取了减免税赋以鼓励农耕开垦、大兴水利等措施。明代圈椅以木入料、以蜡饰,使用期限长,符合“经世致用”的理念。
榫卯结构
明代东林学派将百姓看为社会主体,倡导“利国”、“益民”、“治国平天下”等有用之学。这大大促进了明代实用行业的发展,家具作为实用行业,自然发展的也很快,其采用的榫卯结构经久耐用,正是这种实用思想的体现。
- 2、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思想
明中叶以后,主流思想文化被冲击,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互补并存,对当时社会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圈椅正是这两种文化相互融合与互补的体现。
孔子在《中庸》中写过:“中立而不倚”,《说文解字》中也有“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中庸之道在儒家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讲究取事事精华而不走偏路,不极端而中和低调。中国人讲究含蓄之美,不可过分张扬,就是这个道理。
明代黄花梨圈椅
圈椅线形流畅,颜色敦厚,虽处处精细但却沉稳低调毫不张扬,既不过分雕饰,也不精简用料,一切都是恰到好处,直线与曲线并重,刚柔并济既不过分硬朗也不过分柔美,介于二者之间,是为中庸之道。
而其在用料上的选择及简洁的风格又迎合了道家“无为”、“天然”、“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以木入料,去繁就简,正是道家文化中返璞归真的体现。仅以蜡封能更好的体现木材本身的质感,给人一种自然之美,与那些重雕饰的家具完全不同。
- 3、“隔而不断”“空而不漏”
中国人在园林设计方面的造诣颇深,家居空间的设计也处处都有门道,“隔而不断”指的就是空间与空间之间各有联系却各有区分。中式屏风是“隔而不断”的典型体现,同样,这在明式圈椅中也有所运用。圈椅的背部及把手之处并非全封闭式,于今天我们所坐的沙发大有不同,但又能完全成为一个整体,让人丝毫没有生硬不适之感,便是“隔而不断”。
明代黑漆圈椅
整个圈椅虽处处留白,但所有必要之处皆有支撑,对人体骨骼及着力点的支撑完全到位,所谓“空而不漏”正是如此。其次,圈椅的扶手尽头会装饰漏雕,给人以趣味性,也使整个椅子不致显得太过沉闷。
- 4、“天人合一”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念,“天人合一”在圈椅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圈椅的设计十分符合人体工程学,虽然当时还并没有人体工程学这个概念,但是圈椅的比例却近乎完美,使人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得到完整的释放,不致太过倾斜瘫软,又在保持形态的情况下获得舒适,自然的木材与人体达到了统一,是为“天人合一”。
韩熙载夜宴图(局部)·更衣暂歇
明式圈椅发展成熟背后的原因
从社会背景来看,明代社会经济水平高度发达,不仅工商业市镇崛起,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这样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各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商人地位大大提高,不再是最低劣的行业,做家具的商人自然也增多,百姓安居乐业,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也变高,有买有卖,家具市场行情水涨船高。
从政策上看,明代不仅开放了海禁,还同意私人对外通商,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难得的,再加上当时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大量的名贵木材得以通过海运进入这片广阔的家具市场,在市面流通。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便是最好的证明。
郑和下西洋
在航海初始,航船会携带大量的瓷器、丝绸等“天朝物品”以泽万民,但在返航的时候,航船若不能携带同等重量的货物,便无法抵御海上的风浪。
明代时期航海的航线多半要经过东南亚一带,由于上述原因,大量的红木等木材便被源源不断的带回,人们慢慢发现了这些硬木的优点,将其运用到家具制造业中来,这便是明式圈椅在明代发展臻至成熟的物质基础。
其次,在“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对实用技术更加看重,明代的科学著作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熠熠生辉,如《农政全书》、《天工开物》、《鲁班经》等。《天工开物》中有记载过一对家具制造十分重要的工具——刨子。
《天工开物》治丝
“凡刨,磨砺嵌钢寸铁,露刃秒忽,斜出木口之面,所以平木,古名曰“准”。巨者卧准露刃,持木 抽削,名曰推刨,圆桶家使之。寻常用者横木为两翅, 手执前推。梓人为细功者,有起线刨,刃阔二分许。又 刮木使极光者名蜈蚣刨,一木之上,衔十余小刀,如 蜈蚣之足。”
刨子的出现及发展使明式圈椅得以放弃传统的漆饰,转而以单纯的打磨来体现木材本身的美感。最后,从文化层面来看,明代文人对于明式圈椅的影响颇深。园林之风盛行,文人对于书房的设计要求颇高,自然也就对椅子身甚为关注。
大叶紫檀刨子
“简约”作为明式圈椅最核心的特征,得益于明代文人的审美,明代文人受儒释道三家学说影响,崇尚选材的自然、造型的简约、装饰的朴素,如果说整个社会的阶层给予明式圈椅以基础,那么明代文人则是赋予了明式圈椅以文化内涵,使其发展臻至成熟。
明式圈椅对社会的反作用影响
如果说一定的社会环境及人文思想造就了明式圈椅在明代的成熟及辉煌,那么明式圈椅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坐具对人的起居方式有很大影响,唐是我国古代起居变化的转折点,文化大融合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改变,宋代定型,明代则已经对垂足而坐习以为常,这便是椅具的高度变化对人们的起居方式产生的反作用。
《宫中图》宫廷妇女垂足而坐
椅具的高度发生变化,自然也就会对其他的家具产生影响,垂足而坐的中国人不再满足于“席”“几”“案”等家具,桌子越来越高,收纳家具等也随之变高,随之而来的还有一个有趣的变化,那便是分餐制到合餐制,椅具桌具的高度变化为合餐制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提供了可能性。
圈椅——出于宋,善于明;简于明,繁于清。
从春秋战国时漆几的出现,到隋唐时期圈椅逐渐显出雏型,再经过宋元时期高型家具发展,垂足而坐成为普遍的坐姿,圈椅进一步发展,终于于明代臻至成熟,又在清代重于繁饰逐渐落俗与凡尘,一部圈椅发展史,却也能看出我国各朝各代审美、规矩的一丝不同。
参考资料:
《马未都说收藏:家具篇》
《明清家具鉴赏》
《明式家具的视觉艺术及其文化内涵》
《中国红木家具》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