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地方在宝宝刚出生时,家里的长辈会准备银项圈、银手镯,甚至还有银脚环,寓意着健康平安,给宝宝戴着也很好看。即使是宝宝自己没戴过,很多宝妈的首饰里也少不了银饰品。
之所以会有银手镯可能会导致孩子大脑变笨这种说法,是因为有的银手镯中可能含铅。铅具有较好的韧性和延展性,一些商家可能会在饰品生产过程中添加以提高柔韧性,同时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对饰品中有害元素规定了限量,首饰中铅含量必须小于1‰。所以并非所有银饰都有毒,符合国家标准的合格银饰,不用担心会造成人体中毒。
建议选择去正规商场购买正规品牌的饰品,一般不会轻易踩坑。
铅中毒对宝宝的影响和危害绝对不可小觑,然而重视的家长却很少。其实铅中毒这件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小编看到下面这些数据的时候,真的吓了一跳:2020年7月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布报告称,全球约8亿儿童遭受铅中毒的影响,5岁以下儿童尤为严重。而中国有3123万儿童血铅水平高于参考值。
儿童铅中毒早期常无典型临床表现,可能在学龄前或者上学后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症状,因此其危害性极易被低估。(图文无关)
然而铅中毒是国际公认的危害儿童智力和神经发育系统的“第一杀手”。有研究发现,当血铅含量上升,孩子的智商得分会明显下降,终身平均血铅含量上升100微克/升,智商得分就会下降7.4分!更重要的是,铅中毒带来的神经和行为影响属于不可逆的损伤!美国疾控预防中心在2021年11月最新制定的参考水平:儿童血铅水平≥35ug/L(0.17umol/L)时就应该干预了。但是!!!!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CDC明确指出,对于儿童而言不存在一个绝对安全或“无毒性”的血铅水平值。即使体内很低的铅含量也被证明会影响孩子的智商、注意力和学习成就。铅不仅在体内没有任何的生理功能,而且它的毒性没有下限,任何剂量浓度都可以对身体造成损害。世界卫生组织曾发过一张血铅含量对身体的影响,比较全面和直观:大量的研究表明,铅对人体几乎任何一个系统都有损害。铅进入体内后,可分布在体内骨骼、肝脏、脾脏、肾脏等各个器官或组织,损害儿童的神经、免疫、造血等多个系统。而且铅中毒是一个慢性且持久的过程,铅中毒的宝宝只能打持久的排铅战,有的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慢性的铅中毒随着孩子体内含铅量的增加,可能会逐渐出现腹痛、呕吐、贫血、多动、关节疼痛、肾功能损害、生殖器官毒性等症状。而大剂量的急性铅中毒,则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看到这里,可能还会有家长疑惑,铅中毒有这么可怕吗?我们大人都好好的,天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可见孩子也不会有问题。其实相比成人,孩子消化道对铅的吸收率高达50%,是成人的5-10倍,且孩子容易通过啃咬物品、吸吮手指等不良习惯将铅摄入体内,肾脏排铅能力又显著低于成人,所以孩子是铅中毒的高危易感人群,尤其是6岁以下儿童。根据WHO的报告,儿童铅中毒47%来自于食物 ,45%来自于室内外尘土,6%来自于饮水,仅2%来源于空气及其他。其中,消化道是铅吸收的主要途径,高达90%以上。许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像松花蛋、老式爆米花、铅质焊锡罐头食品(包括罐装奶粉)都含有一定的铅,应该尽量让孩子少吃。一些中草药也含铅,家长千万不要擅自给孩子服用一些偏方。劣质的喷漆玩具、蜡笔、油画棒和盗版绘本,含铅量也是比较高的。不合格的化妆品,尤其是美白产品也含铅。国家药监局提示,3岁以下婴幼儿不宜用“彩妆”。老房子和老化的自来水管道会使用含铅的材料,也需要警惕。另外,每克香烟中含0.8微克的铅,长期被迫吸二手烟的宝宝,体内血铅含量也是相当高的。防患于未然,找到环境中的铅污染来源,并脱离铅源环境,才是预防铅中毒最关键的。1. 在饮食上,家长应让孩子少吃含铅的食物。充分摄入钙、锌和铁等食品,均衡的饮食有助于减少铅的吸收。2.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饭前、外出玩耍后及时洗手的好习惯。经常为孩子剪指甲,避免孩子吃手or啃指甲。3. 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质量好的玩具和生活物品,避免颜色鲜艳、粗制滥造的商品。同时提醒孩子不要咬积木、铅笔等表面有油漆涂料的物品。4. 经常清洗孩子常接触的玩具,尤其是可能用嘴巴接触的物品。5. 最好不要居住在冶炼厂、蓄电池厂、与铅相关行业以及汽车尾气密集的街道、灰尘大的公路附近,以减少对空气中铅的吸入,家庭中应尽量给孩子创造无烟环境。6. 不要使用老式金属器皿、陶瓷,铅晶玻璃制具盛放食物。8. 如果住的没有装修的老房子,去除房子里破碎剥落的油漆墙皮是非常重要的,避免吸入破碎形成的细小粉尘。这件事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如果真等孩子有了明显异常再检查,可能为时已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