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了渴死,多了沉死,在山里喝口水咋就这么难?
喝水,听上去似乎是一件再稀松平常不过的事,可一旦走入户外,就没有什么可以掉以轻心的事。
在山里摸爬滚打了无数个日日夜夜后,我依然不敢保证下次行程时,水能够带得刚刚好。在喝水这件事儿上,跟大家一样,我经历了太多窘境与纠结。
不信?看看我与水的爱恨情仇,很多场景相信你也会感同身受。


补水,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 作为一名“社畜”,我平日工作繁忙,经常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下午,时常想不起喝水,但也不觉得口渴。周末,朋友约着去城郊的小山徒步,这是闭着眼都能走的熟悉路线了,说走就走。
万万没想到,这次出发前忘了带水,问题应该不大,反正半天就下山了,毕竟平时一整天也喝不了几口水。
可谁知道徒步当天日照当头,闷热无比,我汗如雨下,嗓子直冒烟。才走了一小时,就异常难受,一遍一遍舔着嘴唇,头晕眼花。脚下也像灌了铅,步子越来越沉……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脱水了。
脱水随时都可能发生
人体的含水量为60%~70%,当消耗的水分大于补充的水分,含水比重下降,人体水分不足以维持正常运转时,就会有脱水的危险。
即使是中低强度的户外运动也会加速出汗,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消耗大量的水分,很容易打破水的水衡。

早期的脱水症状可能并不明显,轻度脱水不一定有很强的口渴感,也许只是轻微口干、乏力。这时及时喝水,身体可以很快恢复。
若发展为严重脱水,头痛、恶心、抽筋等症状也会随之而来。所以,当你感到口干舌燥时,可能已经晚了。只要觉得轻微口干或轻微口渴时,要立刻补水,避免发展为严重脱水。

警惕中暑、热射病
40多度的立秋才刚刚过去,“秋老虎”可不是白叫的。这种高温下在户外剧烈运动,除了脱水,更会有中暑、甚至热射病的风险。今年夏天,全国各地出现多例热射病的死亡案例。
而补水,是户外预防热射病不可或缺的手段。
中暑与脱水相关,而热射病可以理解为中暑的一种严重状态。当脱水得不到缓解,热量积蓄,体温升高,脱水就会发展为中暑。

出现口渴、多汗、头痛、头晕这类中暑症状时,一定要立刻补充水分和盐,尽快回到室内或找到阴凉处休息。若体温持续升高,中暑将进一步发展为热射病,这时后果往往就不可控了。

到底带多少水合适
◎ 经历了一次脱水的窘境后,我渴怕了,暗暗发誓下次一定要多带几瓶水。周末,朋友又约着去爬山。这次,我带足了水,把背包装得满满当当,才安心出发。
可是,由于背包太重,爬起山来尤为吃力。原本是脚下生风的我,现在却被同伴甩开了一大截。很多需要手脚并用的地方,由于背包太重不稳,还差点儿翻了跟头……
水带得越多越好吗
补水如此重要,是不是带的水越多越好呢?在携水量的问题上,要考虑水的重量和体积。每升水重1kg,占了背包里很大的比重,甚至相比于帐篷睡袋这种“大件”,都绝对是沉重的负担。
体积上同样,水没法像睡袋那样压缩收纳,不能改变总体体积的同时,还只能受限于装水容器的形状,可谓打包中最令人头疼的环节之一。

总之,背水,不是多多益善这么简单。水量要尽可能够喝的同时,减少携带太多冗余的水。不然等你下山的时候,包里还有大半桶水晃来晃去。
没有万能的水量公式
◎ 我决定上网仔细研究研究到底应该带多少水。费了一番功夫,查到了一些“喝水公式”,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路程等参数计算出合理的补水量。
可尝试了几次后,却发现有的时候水不够喝,有的时候水喝不完。
大体来说,在中等运动强度和温和天气下,每一小时需要的补水量接近0.5升。以此计算,五小时内当天往返的徒步活动,每人大概需要准备2-2.5升水。

但这个计算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我们在实际准备水时还要考虑很多因素:运动强度、天气、个人体质和行程路线等。
显然,运动强度越大、天气越热、海拔越高,则需要准备越多的水。
又例如同样的路线,越野跑可能比徒步需要喝更多水,夏天比冬天需要喝更多水。同样的行程,有的人吨吨几下大半桶水就没了,有的人则半天也喝不完一瓶水。

在路线攻略收集的过程中,水源补给点至关重要。若途中有水源补给点,自然可以大大减少带水量,减轻背负。
因为单纯按照公式计算,一次两天一夜12小时以上的徒步,背6升水出门显然不切实际。

你背的水不一定是你的水
◎ 有一次徒步行程过半,自己带的水还剩了不少。下山途中,同行的女生水不够了,找同伴借水。
我犯嘀咕了,刚刚入坑户外的时候就听说过,“水不借”可是户外原则之一。可看着妹子舔了舔嘴唇,想到之前脱水的惨痛经历在,我还是慷慨得把剩余的水倒给了伙伴,心想还好这次剩的比较多。
同伴一起出行,有男有女,体能有强有弱,有新人也有经验丰富的领队,背水与喝水不一定平均。

行前要充分商量沟通,避免出现大家都背了太多水或都以为别人背了水的尴尬。如果出行环境、同行伙伴不熟悉,那就先确保自己带的水足够自己用,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时帮助同伴。
总之,带多少水出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没有万能的计算公式。出发前做好规划,把环境、路线、自己和伙伴都考虑在内,就不会出错。

说了半天,到底要带多少水出门?
根据较为普遍的经验,在没有水源补给的情况下,一天来回的徒步线路带2L左右就基本足够。如果是两天一夜的徒步露营,除了路上喝的水,早晚在营地做饭也要消耗大量的水,背上4~5L,在路上省着点喝也基本足够。
如果是3天及以上的行程,在没有水源补给的情况下可以说是很难的。有补给时,也最好保证到营地时包里还有2L左右的水可供使用,万一营地没有找到水源,这个量也够你撑一阵了。

用什么装水最方便
◎ 我本准备买一个容量大些的水瓶专门用于徒步,毕竟每次都带几瓶矿泉水,既不环保也不方便。但有一次看到队友的包里伸出一根水管,喝起水来十分炫酷,于是马上就跟风下单了一个。
一开始还没什么问题,可每次水嘴都有一些滴漏,很是恼火,加上看不见还剩多少水、回家后的清理晾晒十分麻烦,于是我又重新买了一个朴实无华的户外水瓶。
怎么带水听起来似乎特别简单,但不同的使用习惯、行程规划,都可以有相应的水具调整。

新手体验入门短线,确实可以直接购买超市里的瓶装水,方便省事。但长时间重装行走,空水瓶使用后就成了累赘。
精疲力竭时,放包、拿水再背包这一系列动作也是额外的消耗,这种抗拒心理会让你喝更少的水,进而导致缺水、脱水。

此外,不同类型的户外运动也往往有不同的携水方式,例如骑行常用的可吸水壶、徒步水杯、越野跑软水袋和高海拔攀登必备的保温杯。但不管如何选择,方便、安全、可以不费劲地及时喝到水是最重要的。
下面列举几个大家可能会用到的水具,以供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便利店瓶装水
优点:成本低,易获取,质量轻。
缺点:不够耐用,产生额外垃圾,形状不容易装包。

注意事项:
1)检查水瓶密封性和瓶盖开关,确保不漏水;
2)根据装包情况选择容量,如1.5L适合竖立打包;
3)放在背包侧面的网兜里,方便拿取;
4)尽量左右对称地携带两瓶,保持平衡。
推荐品牌:根据个人习惯选择即可。
户外塑料水瓶
优点:十分耐用,可以直接装热水。
缺点:无法压缩体积,携带时必然占据侧兜空间。

注意事项:
1)选择透明、有刻度、重量轻的水瓶;
2)时刻检查水瓶密封性和瓶盖开关,确保不漏水,好开盖;
3)选择带把手或提带的款式;
4)气温低时灌入热水可以作为热水袋,但要注意别烫伤;
5)宽口杯更方便打水,窄口杯更方便在运动时饮用。

推荐品牌:驼峰Camelbak、耐基因nalgene。
保温水壶
优点:可保温保冷。
缺点:重量较高、体积较大;不可压缩收纳。

注意事项:
1)冬天带热水,夏天带冰水,帮助调节体温;
2)热水不要装太烫的,否则喝前冷却耽误时间;
3)可以作为焖蒸杯使用。
推荐品牌:膳魔师、象印、史丹利。
直吸户外水袋
优点:饮水方便,想喝就喝;打包更为容易。
缺点:喝水过程中看不到水袋上的刻度,不知道剩余水量;冬天水管有结冰风险;吸管头暴露在外存在卫生隐患;水管的清理、晾干麻烦的问题。

注意事项:
1)大部分专业户外背包都设置了水袋挂点和水管口,但需要注意挂点是否与水袋匹配;
2)注意吸管头的卫生,避免用手触摸,时刻盖好防尘盖;
3)尽量不要装盛可乐等饮料,残留很难清洗。
推荐品牌:驼峰Camelbak、鸭嘴兽、索斯。
软水壶
优点:饮水方便,轻量易打包,适合路跑、越野跑等跑步项目。
缺点:需要搭配专门的跑步背包、背心使用;水嘴很容易被弄脏。

注意事项:
1)软水袋针对性较强,适合特定项目使用;
2)需要注意饮水嘴的干净和清洁。
推荐品牌:Ultimate Direction、Salomon、奥尼捷。
户外储水袋
优点:轻量、容量大,可很好地适应背包打包,收纳体积小。
缺点:无法方便地直接饮用。

注意事项:
1)储水袋一般在营地使用,可以从水源一次性搬运大量的水;
2)根据使用需要打开不同大小的出水口;
3)携带专门的配件,可以作为户外淋浴袋。
推荐品牌:MSR、SeatoSummit。
便携过滤器
如果步道周边有河流或湖泊,我们可以利用自然水续水补给,大大减轻我们的背负。但即使是看上去非常干净清澈的水,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动物排泄物、尸体或人为带来的污染。

所以天然水可以喝,但最好不要直接饮用,应配合相关装备。
便携过滤器是用于过滤户外水源的装备,通过物理过滤原生动物包囊和细菌等污染物来发挥作用,使饮用水更为安全。比较常见的有泵过滤器,过滤水瓶,过滤吸管等。

那么多不同的水具,除了看各类产品本身的优缺点,还要考虑户外运动的类型。
比如越野跑这类活动侧重于轻量方便,要尽可能缩短补水时间。这时,水袋背心配合软水袋就是很好的选择。
而对于长距离徒步或背包露营活动,构建比较理想的饮水系统,往往需要多个水具配合使用。一个方便边走边喝的水袋和软管,一个用于过滤自然水的吸管,外加一个随时可以装满水的塑料水瓶。
和其他所有户外装备一样,水具也需要你自己的不断尝试、磨合,才能找到最舒适、合适自己的那一套。

户外补水小技巧
经历了这么多补水波折,我也总结了不少实用的户外补水小技巧:
增加频率,小口多次
像上文提到的,当你感到口渴时,其实身体已经脱水了。

在脱水症状发生前补水,不仅可以预防脱水,也会避免一次性喝太多水而影响运动表现。如果因为太渴而一顿猛喝,胃中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水,就没法继续进行高强度运动了。
补水也要补盐
出汗流失的不只是水,还有电解质。长时间户外运动记得补充含钠的零食,也可以补充些电解质水、运动饮料。

不要小看电解质,它的大量流失很容易增加肌肉抽筋的风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越野赛将盐丸列入强制装备的原因。
随时喝,不要等
即使不觉得口渴,也不要忘记按时补水。尤其在寒冷天气或处于高海拔时,人体不容易感觉到渴,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缺水。

喝水要有计划、有节奏,可以借助智能手表或手机设置时间提醒,以按时补水。
避免过度饮水
脱水的另一面是过度饮水,这种情况虽然罕见,一旦发生也可能危及生命。过度饮水会使血液中钠的含量被稀释,以致细胞功能受损。
把水含在嘴里
相比于大口吞咽,让水在口腔里多停留一阵再慢慢下咽能很好地缓解口渴的感觉。这个喝水小技巧能够欺骗身体,因为口腔的干燥会剧烈加强对水的渴望。

回家后充分补水
在山里情况多变,不一定能补充到足够的水分。不过不用着急,只要能安全回家,在接下来的几天补充足量水分、维生素便能加速身体的恢复。
当水唾手可得时,你或许不会在意它的重要性。但在户外,与风、阳光一样,平时在城市里被你忽视的东西,变得至关重要,轻则让出行体验大打折扣,重则危及生命安全。
水是生命之源,是保证身体良好运作的基础。每次出行前仔细规划,回程后总结总用水量,日积月累,就能找到隐藏在你身体里独一无二的饮水指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6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