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大卫·津曼指挥瑞士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演奏马勒第五

 

旧文,记述2011年11月的一场马勒交响音乐会。

刚从这么一场音乐会回家。David Zinman,大卫·津曼,也算是有名气的人物了,目前任瑞士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的指挥,今晚在浦东的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了马勒第五。

瑞士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算是瑞士一流的乐团,而且历史很悠久,创于1895年,已超过百年历史。美国指挥家David Zinman从1995年以来担任其首席指挥。(瑞士这个国家最有名的也就是两个乐团,除了苏黎世市政厅乐团外,就是安塞美创建的瑞士罗曼德乐团。)

今天我的座位比较奇怪,正对乐团的侧面。很少以这样的角度听交响。东方艺术中心的座位是包围型的,非但有对着乐团侧面的座位,还有坐在乐团正后方的座位呢(见下图)。

东方艺术中心的现场


音乐会分上下半场。上半场演奏的是舒伯特的“未完成”,乐团出动了双管编制(即每种木管乐器都是两人),我数了数,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的人数分别为14、12、10、8、6人。按照常规的排列方式,即小提琴组在左,大提琴组在右。

下半场是重头戏——马五。耗时70分钟,连续演奏不休息,津曼老头也就得站上70分钟。

演奏马勒时人数就更多了,可谓一家一当都摆出来了。弦乐组统统加人,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分别加2人,成为16、14、12、10、8的分布,而且改变了布置方式,变成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分列指挥家左右的形式。圆号用到6把(其中一支在第3乐章时跑到指挥身边担任独奏),小号4把,长号3把,低音大号一把,另外大鼓、定音鼓、钹、三角铁、响板、钢片琴、大锣,构成了强大的打击组阵容。还有竖琴一架。这是一个典型的四管编制的交响乐团,算是规模大的交响编制了(所谓“大编制”)。


瑞士苏黎世市政厅管弦乐团有一个特点——很少亚洲面孔,几乎清一色是欧洲人,我猜血统很纯,都是瑞士音乐家。反观我以前见过、听过的绝大多数美国、欧洲的交响乐团,其中都有不少亚洲演奏家(特别是中国人和日本人)。所以这支血统很纯的欧洲人乐队,就很醒目。我后来在一张该乐团演奏的CD的内文介绍里找到了乐团的全部人员清单,里面有4个日本人的名字,其余都是西方人。100余人里4个亚洲人,这个比例算很低的了。

老实讲上半场的舒伯特“未完成”我不是很喜欢。演奏得非常标准而精确,但速度缺乏细微的变化,乐句间也没有细腻的语气,象是按节拍机在演奏,流于表面。

还是下半场的马勒更为出色。本来在中国的舞台上表演马勒交响曲,机会就很少,而这次的马五演出,也实在算是相当不错。这个交响曲我个人最喜欢第一乐章、第三乐章、第四乐章(小柔板),演奏得都相当好。虽然东艺的演出空间太过空旷,瑞士乐团本身的音色也不是很温暖与丰满,听感上弦乐组有些偏冷,也不够丰满(这种听感和我的座位应有很大关系),但总体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瑞士音乐家如同钟表般的“精确演奏”,还是给人深刻印象的。

我坐在侧面也有一个好处——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卫·津曼的指挥手势。他的手势非常简洁、干净,不含混。动作幅度不大,但显然非常有效。我喜欢这样的指挥手势。

图为演出结束后津曼在祝贺乐手们的表现。

中间的老头就是大卫·津曼



(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1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