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硬核军训是怎么炼成的

 

广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3级新生军训展演(视觉中国/图)

特战模式

警报拉响,橙红和白色的浓烟交错弥散,空气中漫延着硫磺的味道。

身着迷彩服、手举95式步枪模型的四十多位学生,分批从绿茵场的一侧向另一侧逼近。途中零落摆放着由纸箱垒高的模拟火圈、迷彩网披覆的障碍物。前进者或突然卧倒,或滚翻出枪,躲避着从对面飞来的炸点。每一次利落的停下,都定格在射击姿态,枪口对准前方的“敌营”。

在这场军训汇演中,学生们扮演一支我国的特战部队。他们此刻的任务,是登上一座陌生的边境小岛解救被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人质”、“劫匪”等二十余人,据守在操场另一侧的迷彩篷下。

挺进的过程中,我方遭遇敌方顽抗。多位特种兵“倒下”,7人“牺牲”。佩戴白色袖章的医护兵四人一组,冲进浓烟密布的战场,前面两人持枪掩护,后面两人将伤员抬上担架救治。

劫匪一方,配备了更多重火器:一门迫击炮和两门火箭筒。我方只有一门火箭筒。在战局失利的情况下,特种部队发出请求支援的申请。随后,按1:1比例制造的模拟装甲车、坦克依次开上操场。有了坚实屏障和移动炮台的支持,特战队成功抵达敌方营地。

救援兵和战车已将敌营层层包围,劫匪仍死守“房门”。我方爆破手使用定向爆破炸开据点。一阵巨响,白光四射。在救援兵冲入与劫匪进行近身搏斗后,人质终于被解救出来。

这是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桂航”)9月27日军训会操典礼的压轴节目:特战方阵的表演。演出结束后许久,五千多位军训新生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在整个操场上回荡。

激动的火焰在张教官身上燃烧。作为特战方阵的教官兼特战汇演的策划人,他也上场参与了“救援行动”,扮演特种兵指挥员。张教官皮肤黝黑,满脸渗着汗,迷彩妆的灰色和绿色模糊地融在一起。他说话喘大气,语调上扬,向席地休息的队员提问时,总能收到响亮的回答和爽快的笑声。

张教官是桂林警备区的民兵。从武警退役后,他在广东某军训夏令营做了四年特战训练教员。

与常规军训不同,特战训练效仿我国特种兵的培训,筛选最精锐的“士兵”,增加战术动作、武器操作、野外求生等科目,强度更高,难度更大。张教官坚信,“这种教育方式能让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得到真正的磨炼。”

“野蛮其体魄”的教育理念,有时伴随着更多不理解的声音。曾经,有一个从浙江来集训的少年,总是敷衍地练习持枪动作。为了督促他,张教官忍不住说了带刺的话:“枪都端不好,就不要吃饭了。”结果,招来了家长对自己的怒斥。

“我并不是不让他吃饭,只是让他体会挫折和成长。训练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学员学会自强、自立、自信这些可贵品质。”张教官记得,刚入伍时,自己因为端枪不标准,被班长定在一个动作整整一上午。之后,他勤加练习,成为部队战术训练的模范。

不过在桂航,张教官少有不被理解的烦恼——特战队队员比他想象中坚韧。在桂航5000名参训新生中,有八十多位来自各军训营的学生通过身高、体能的选拔,最终完成了战术、射击等项目的学习和展演。即便戴好护具,滚翻、攀爬等动作也会不可避免地带来手臂和腿部擦伤。但大多数人都热情很高。张教官回忆,特战队一位来自六营的同学,肌肉有较重拉伤,休息一天症状缓解,马上又归队训练。

真正的战场不会把机会留给松懈散漫的士兵。特战队的各项训练,都是对战场的高度模拟。人梯搭建训练,是为了还原三人协同作战的场景。出枪训练,模拟的是对敌人袭击的快速反应。“模拟枪比较重,学生调皮,偶尔故意把持枪动作做变形。”张教官会严肃教导他:“真实遭遇袭击时,出枪必须在1秒钟甚至0.1秒以内,动作要干脆利索,眼神要敏锐,否则就是待宰的羔羊。”

最初报名加入特战队的人,也有10%左右退出了。“特战训练对体能要求很高,扛着一把1:1比例制造、和真枪几乎等重的模拟步枪(95式步枪的重量为3.25kg)完成战术动作,有人身体素质不够,无法做规范。”

只有特战队有机会接触模拟枪,其他连队的同学开始会纯粹出于对枪械的好奇报名加入特训队。张教官不鼓励这类人留下,因为“他们对特训本身不感兴趣,只想来和坦克、装甲车拍拍照,接受不了辛苦的训练,跟不上节奏。”在他看来,只有学生自身积极参与配合,硬核训练和逼真展演才不会有名无实。

桂航军训展演中特战方阵的汇演(受访者提供/图)

国防爱好者

夜色降临,校园周围群山的身影逐渐隐匿,中秋校园晚会排演的歌声袅袅不绝,大湖旁满是围绕着它跑步的学生。这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花江校区(以下简称“桂电”)一个平常的周二夜晚。

穿过热闹的操场和舞台,在静谧的广场上,爱国国防教育协会的二十多位队员正进行着他们的日常训练。这是桂电一个由国防知识、军事训练爱好者组成的社团,时常参与学校的国防教育活动,平时保持着一周至少两小时的战术集训。

除了身着迷彩服,队员们还佩戴模拟枪、战术头盔、行军包、护具、军靴,俨然是部队外出执行任务的样子。他们都是参与今年新生军训的学生。此时,离桂电军训结营已过去两周。

爱国国防教育协会自2019年成立以来,从每次军训新生中选拔有决心长期参与战术培训的同学,定期进行步兵战斗技能的日常训练。经受长期训练的骨干,将在第二年军训中协助教官完成新生的战术训练。2023年桂电新生军训中,150位战术连的同学,分配给30位21、22级协会的队员指导。负责人指出,这种小班制教学可以提高训练的效率。

协会的参与者中,有许多都有从军从警的想法。此次军训中充当反坦克组炮手的蔺玉,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的是警察学院,参加战术队满足了她童年时期就有的操作枪械的愿望。沈鸿担任负责排雷的工化步兵,他的父亲曾是军人。沈鸿最喜欢的电视剧角色,就是李云龙。他认为,这次战术训练让他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坚定了从军志向。

“前方御敌”,随着班长发出指令,七人一排的成员,由持枪行进的站姿,迅速完成下蹲、翻身、匍匐的动作,枪指前方。听到“后方御敌”后,向前奔跑的成员们猛然转身,侧滑趴下,枪指后方。这是单兵动作练习,协会平时最基础的训练项目。

协会主席、创始人,2019级边防军人子女预科班的黄翊龙,在一旁监督着成员的训练。他提醒班长,把成员带到没有玻璃碴的场地,以防和地面的巨大摩擦带来划伤。蔺玉履行“奔跑中卧倒”的命令时,动作不够连贯。黄翊龙略开玩笑地督促班长纠正蔺玉的动作。他向《南方人物周刊》记者解释,“她是先减速,再卧倒,太慢了,实战状态下现在她已经死了。你看其他人是直接从高速状态滑下去的,她是几乎减速到0再下去,还是害怕。”

谈起各种军事动作的要领、作战意义,黄翊龙的语速总是很快。班组作战中的“三点跑射击转换位置”、工程防化分队的破障训练,他都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娓娓道来。黄翊龙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喜欢自学各种军事战术资料,高中时期就开始参加军事类社团。这种爱好延续到大学,成为一种志向。“毕业后要么从军,要么一头扎入军事领域的研究,其他工作我做着会没那么舒服。”

2023年桂电军训,红蓝方队战术对抗表演的方案,是黄翊龙和承训单位领导共同完成策划的。“2021年我们第一次做战术展示,会更保守一些,只有步兵和单纯的进攻方。今年,有了装甲车、爆破筒等装备,可以展示更复杂的战术,就设计了攻防对抗、工兵铁丝网破障等环节。”

据黄翊龙介绍,距桂电十分钟车程的桂航,军训汇演也参考了这种战术对抗模式。“桂航的军事爱好者协会,和我们是兄弟协会,共享一些宣传资料、装备资源。在他们协会创立之初,我们帮他们组织了一些训练。今年桂航新生军训时,我们也借调了枪支给他们。”

对于协会发展的下一步,黄翊龙希望和当地更多高校的军事爱好类社团结成互助共同体,交流更多战术训练的经验。另外,他计划丰富战术训练的项目。“最开始我们只有简单的前进、跪滑、御敌的训练,后来我们上山了,开展林地的渗透与反渗透作战,之后可能也会有新的发展方向。”

桂电爱国国防教育协会在学校附近开展林地渗透与反渗透训练(受访者提供/图)

资源与文化

从桂林北站向尧山景区方向驱车约50分钟,即可到达桂航和桂电。在13路公交车的路线上,它们仅相隔一站。

两所学校都被群山环绕,占地辽阔,远离繁华,似乎是专为清修而设。若非节假日,学校周围的环山道路上少有车辆经过。不远的尧山景区内,密林掩映,坡地和缓。周围的环境为学校提供了适宜野外拉练和模拟丛林作战的场所。

桂航的拉练就选在尧山。学校武装部负责人解释,“五千多人拉练,安全是第一位的,另外还要满足大家锻炼的需求,所以往车少的山上走。”特战方队的队员,以树木、草丛为掩护,佩戴着防毒面具,模拟开展林地渗透、丛林搜捕等活动。

军训设备的供给,得益于高校之间、高校与军事机构的合作。

桂电的仿制装甲车、火箭筒,均从桂林军博园借调。军博园工作人员透露,桂电的国旗护卫队,也会到军博园来开展表演。模拟枪和防毒面具,则从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借调。桂电武装部综合科科长尤江蛟介绍,三天时间,近万名军训的学生轮流体验了模拟枪的射击。桂电现任武装部副部长曾在陆军特种作战学院工作,为了展演的顺利,他主动帮同学们从奇峰镇某单位借来55个行军包。桂航军训用的模拟迫击炮、坦克、枪械等设备,部分由学校军事社团提供,部分从桂林警备区借调,桂电、桂旅等高校也会出借一些器材。

近年来,高校军训的真枪实弹射击逐渐被模拟枪射击替代。尤江蛟指出,“真枪射击太危险了,学校借调的真枪,主要是以拆卸的方式供同学们学习。”

两校武装部的教师们认为,校方对军训投入更多资源,利于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推动征兵工作的开展。

作为国防教育的一部分,军训也是普通学子了解部队生活的窗口。桂航武装部负责人曾对本校学生做过训后调研。他发现,之前形式单一、缺乏器材支持的军训,让许多参训学生质疑军训的意义:“如果军训给学生的展示,全是踢正步、站军姿,他们也会觉得部队生活像这样无聊,很难对部队产生向往之情。军训增加战术训练等活动、丰富形式,更全面地体现军营真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国防有什么具体需要,这才能激发他们入伍的热情和信仰。”

桂林警备区退役兵李明的军人梦想,就是由童年时耳濡目染的军训体验所培养的。父母在桂林林业学校当老师,从小学起,李明放学后就经常观摩这所中专学校的军训。彼时,枪械使用占军训课程很大比重,在一旁观看的李明也总是吵闹着想玩一玩枪支。李明上初中时,陈教官常来这所学校训练学生,他常常陪伴不愿写作业的李明玩耍,也教他很多军事知识。

一天,陈教官在展示某一动作时手臂意外骨折,其他教官迅速蜂拥上前查看伤口,一齐把陈教官送到医务室。这个场景,让李明深受启发:“我是90后独生子女,受伤了只能一个人哭。教官受伤了,他的战友就是坚实的后盾。我们安心读书,军人也是我们的后盾,保卫大家和小家的安全。”李明立志,要做可以成为国家后盾的军人。

如今,他也是桂航军训的教官。他希望把陈教官曾经在他心中种下的种子,也种到桂航学生的心中。

硬核军训是否适用于更多人

特战训练模式的资源,并不能惠及所有参加军训的人。在桂航五千多名参训新生中,除了八十多位特战队队员,其他学生少有机会接触模拟枪械。分列式、捕俘拳等方阵的课程,仍然以列队训练为主。出于安全考量,驾驶装甲车、坦克的人,都是已经取得驾照的教官,同学们只能与这些模型拍拍合照,或坐上去体验一下。

分列式连队的一位同学,对自己没有勇气报名特战连队感到有些遗憾:“去了虽然更辛苦,但也能学到很多军事技能、体验更多军旅生活。可惜我戴了眼镜,选拔时教官说,动作很可能让眼镜摔碎,戴眼镜的不能参加。除此之外,还有身高要求,有武术、舞蹈基础的优先,自己似乎不够优秀。”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讲师王志朋介绍,军训中特训模式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军训需求:“近年来高校扩招,参训人数不断增加,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参差不齐,一些高强度的训练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教育部和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举办的全国学生军事训练营中,也举行了类似活动,为身体素质好、国防情怀深的同学搭建成长历练和拔高的平台。”

除了有学生素质这道门槛,特战训练本身对场地、设备等资源,也有更高要求。

负责桂航特训的张教官最头疼的是:稍软的训练场地较缺乏。特训及翻滚、卧倒等动作,坚硬的水泥地会加重学生的擦伤。但是,桂航南校区的塑胶羽毛球场,因临近其他年级上课教室而不能使用。北校区400米跑道的操场,需供7个营分享。张教官有时感到有些拥挤,只得把队伍带到操场的一个角落训练。有充足场地的完整战术汇演,他们只排练过一次。

桂电解决场地的方式,是充分利用校内马路。尤江蛟指出,“把马路上停放的电动车清理到一边,可以增加训练场地面积,分列式的队伍就可以在这里训练。”

诸如桂航、桂电这样的高校,具有军工性质,军训时与当地军区沟通借调模拟枪械等资源更为便利。但一般高校,借用相对比较困难。西安交大的做法,是学校自己购买军训教具。特训队常备四十余支模型枪,其余同学平均每个连才能分到2-3把。均价几百元的模型枪,如果要像特训队一样保证参训学生人手一把,对五六千新生军训的学校而言,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王志朋认为,落实《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要求的必修内容(诸如轻武器射击、战场医疗救护等),让更多普通学生有硬核军训的体验感,就要“加大资源投入、增强政策供给,打造专业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同时,教学要将最新技术VR、无人机等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引入军训,增强军训的四味,即趣味、军味、战味和科技味,提高学生参与度和育人效果”。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蔺玉、沈鸿、李明均为化名。)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杨旻洁

责编 李屾淼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