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音响发烧入门ABC之四——谈谈和发烧有关的音乐

 

音乐发烧归根结底是依靠音响器材来重播音乐的,不是重播打雷、开枪、开炮的,也不是指看电影。如果主要是配音响看电影,那属于AV发烧友,和音响发烧友是有区别的。有一个问题一度讨论很多,就是hi-fi音响发烧,和多声道AV系统,有没有可能合而为一,靠一套系统来看电影和欣赏音乐。我的看法是,所谓家庭影院、环绕声AV系统,和两声道hi-fi,还是差异很大的,硬件器材很难实现兼容,烧hi-fi和烧AV也基本算是两种爱好。传统hi-fi厂家,很少去做多声道环绕放大器,即使有做的,也不属于擅长领域。传统hi-fi喇叭的厂家倒是有不少提供了全套的影院喇叭系统方案,包括大型落地喇叭、环绕声喇叭(一般为书架式喇叭)、中置喇叭、低音炮单元,但往往不是厂家的顶级系列喇叭,经常是特别设计的一个“AV系列”,也体现不出喇叭厂家的最高水准。就音源而言,不论是DVD机还是蓝光机,都不可能提供太好的音质。当然玩家可以用一台CD机玩hi-fi、一台蓝光机或硬盘播放设备看电影,但现实地看,hi-fi发烧友和AV发烧友购买的放大器和喇叭,路子基本是不同的。AV更注重动态范围、音效、语音对白的清晰度,而不太注重重播音乐的感染力,而很多音响发烧友并不要求轰隆隆的低频,但一定要自己喜爱的音色和风格。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要特别注意,就是价位预算。很顶级的AV系统,即采用真正高档hi-fi音箱作为主音箱、高级hi-fi放大器配合多声道解码器组成的AV系统,可以做到看电影和欣赏音乐都很好,但那样的系统价格非常高昂,至少是几十万,不是一般的玩家能承担的。在最常见的不超过10万的预算范围内,AV和hi-fi是没法很好兼顾的 。

发烧友喜欢的音乐种类,也有很多,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歌曲、摇滚、ACG、电影原声、轻音乐、中国民乐、New Age、世界音乐、各种跨界音乐和融合音乐等等。其中有些种类并非音乐本身的类型,而是音乐的功能类型,比如ACG和电影原声。电影原声音乐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音乐,只是被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已,当然,它会具有某些特征,比如说起电影原声,很多都动态起伏较大,有着较大的动态范围。本来,每个人喜欢听什么音乐,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也是个人的充分自由,但是音响发烧友的群体中,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等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是有一个理由的——发烧友注重音质,因此需要高音质的录音制品,而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高音质录音制品是最多的、平均录制水准是最高的。

为什么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高音质录音制品最多,这很容易解释,因为这两种音乐类型,主流靠的是所谓Acoustic Instruments,而非插电的Electric Instruments。Acoustic Instruments这个概念中文里好像没有对应的词,姑且在这里用“不插电乐器”或“自然乐器”来指代,其含义是,乐器发出声音,靠的是本身演奏时的物理振动直接被我们听到。象钢琴、提琴、鼓、吉他、笛子、小号等等,都属于Acoustic Instruments。 打击乐器、弦乐器、拨弦乐器、吹奏的乐器,都是不插电的,乐器之所以能发声,都是因为有一个部分会振动、或者依靠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直接被我们听到。很明显,古典音乐和爵士乐,还有中国传统的民乐,都是这种类型的音乐。

和它对应的,是插电乐器成分很多、甚至占主流的流行音乐、摇滚乐、轻音乐、迪斯科舞曲等。这些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到很多“音效”,其声音是电子合成的,并非一个真实乐器,或者是由插电的“电子乐器”(Electric Instruments)发出,比如电钢琴、电吉他、电贝司、电小提琴等。电子乐器虽然看上去很象传统乐器,但其声音是经过电声放大的,而不是乐器本身的物理振动直接给我们听到,所以电子乐器和普通的不插电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往往是很明显的。

电子乐器、电声音效,和不插电的传统乐器,哪个更难录、更需要经验和技巧?毫无疑问是传统乐器。传统乐器依靠物理振动发声,而且其音色最为音乐爱好者们所熟悉,所以录制和重播得象、还是不象,是很容易判断的。我以前举过一个“画人和画鬼”的例子。画鬼很容易,因为大家谁也不知道鬼长什么样,依靠想象画就是了,画人,或者画其他真实存在的物体,就难,因为有一个真实的事物来参照和判断。真实的乐器,特别是那些音域很宽、音色变化很丰富、音乐表达力很强的真实乐器,比如钢琴和提琴,是很难录好的。录制和重播出来一听,象还是不象,哪里有问题,有经验的耳朵非常容易辨别。电子音效(Sound Effects),则犹如“画鬼”,其实本质是一种效果,没有对应的“真实”可以参照,所以就无所谓有多真实,要的只是那种效果而已。

注意我这里完全不是在贬低音效,以及依赖于电子音效来表达的音乐类型。电子音乐、电子乐器,都是人类的创造,都有各自的艺术表达力,创造出新颖奇特而引人的音效,是一种艺术,但我只是想说,从hi-fi的角度来看,录制和重播天然乐器,是最难的,最考验录制器材和重播器材。如果把电子音乐来作为判断hi-fi录制和重播的标准,则是不那么可靠的,不全面的。

古典音乐、爵士乐、中国民乐,其爱好者大多经常听现场,所以对这些真实乐器的声音都很熟悉,参照物明确,因此最方便用这些类型的录音来对比、鉴别重播器材的水平,当然还有唱片录制的水平。民乐,从致力于推广的香港雨果公司开始,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优秀的录音,包括现在国内的一些唱片公司和录音师在投入,所以近年来一流的发烧民乐唱片也不少,培养了一批常听民乐的发烧友。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可以说优秀的录音不计其数,也是发烧友最津津乐道和熟悉的。各类“天碟榜单”上,出镜率最高的,一般就是古典类型和爵士乐类型的唱片。从录制质量来说,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飞跃,50年代的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录音,即使是单声道,已经有了很好的音质和保真度,50年代中期立体声录制技术逐渐普及后,开启了所谓“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从这个时候直到70年代,诞生了很多音质优秀的模拟立体声录音。80年代进入数码录音时代后,随着数码录音技术的成熟,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录音的普遍平均水准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凡是新近的古典和爵士乐录音,几乎可以说没有差的,都有着很好的保真度。我觉得可以说,人类录音技术的最佳体现、最佳成果,都是在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录制作品中。相对来说录制难度最大的,是古典交响音乐,一百号人的一支乐团,多个声部,不同乐器复杂多变的音色,庞大的动态,要通过前期的采录和后期的制作,搞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录音制品,真是很难的。所以圈内津津乐道的一些录音大师,如Kenneth Wilkinson等,其代表作品都是大编制的交响录音。比录几把乐器的室内乐重奏、爵士乐重奏,要难得多。爵士乐方面很多经典的优秀录音则是现场表演,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下现场表演的气氛、活生感。在现场录制的条件下要把声音和各件乐器搞得“平衡”也并非易事。

下面说说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其实是一个很宽的范畴,凡是大众化的、通俗化的、草根性质的、非精英化的音乐,都可以归入“流行音乐”。一般人说这个词的时候,经常指流行歌曲的录音,人声歌唱在聚光灯下,后面是电子乐器的伴奏(少数是不插电自然乐器伴奏)。流行歌曲有很棒的录音,比如公认的一些人声天碟,蓝雨衣(这个是有点精英化的流行歌曲)、两母女(其实属于美国乡村风格)、恐怖海峡乐队(其实是摇滚的范畴)等等。但流行歌曲有很平庸甚至糟糕的录音,大把大把。就总体来说,流行歌曲的录音水准,从高保真的角度看,不是很理想——后期制作加入了很多音效成分,人声往往经过激励器处理(音色美化的效果)。特别是国内一些低成本的制作,原始录音的水平、后期制作时使用的软硬件都比较差,最后的效果,在hi-fi的器材上播放,有时难听得很。很多初烧有个错误的观念,就是认为一套很高档的器材,那么播放什么录音都应该很棒。其实不是的,假如是揭示力很强、信息量很大的高档重播系统,播放一些录制和制作得很差劲的流行录音,往往非常难听,因为它把录制和制作中的虚假添加成分、激励失真成分、电脑生成的虚假混响效果,等等,都清晰地播放出来。最后就变成用放大镜观察丑女、用大屏幕彩电看VCD那种恐怖效果。

所以流行录音,特别是流行歌曲,其水准的上下落差是很大的,既有一些经典的天碟级制作,也有很多粗劣不堪、无法卒听的烂碟。就平均水准来看,只能说是一般的,绝对不如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类唱片的。归根到底,流行音乐的唱片,并非专门做给hi-fi、hi-end系统,而是做给“草根重播系统”的,我们要记住,绝大多数流行音乐制品,是在手机上听、在电脑上听、在家用低档桌面音响上听、在收音机上听、在汽车音响上听。制作过程中的一些激励手段、音效加工,也是为了使得录音在这些“草根设备”上能听起来有效果一些。比如把低音加重一些、把高频某些频段加亮一些,在草根播放器材上,会听起来“嘭擦擦”一些,似乎音质好一些。然而经过这种加工处理的录音制品,在真正平衡而有揭示力的hi-fi系统上听,则不可能有好的结果。

ACG和电影原声(有时称OST),我前面说了,不是音乐本身的类型(Genre),而是音乐用途的分类。严格说它们是不能和古典、流行、爵士、摇滚等并列讨论的。那些是音乐的Genre(类型),而ACG和OST是用于某些特定用途的音乐,它可以是古典、可以是爵士、可以是流行、可以是民乐、可以是新世纪电子音乐,都可以。我听过一些日本制作的ACG音乐,录制非常精良,几乎是在用古典音乐的那种录制方式来制作,电影原声也是如此,有些大片的配乐,无论内容、演奏还是录制水准,都堪称一流,所以历来天碟榜上的电影原声就一直不少。不过,被称为“发烧天碟”的原声音乐,大多数还是走大动态的路线。

如果要鉴别一套hi-fi重放系统,用什么音乐最合适?这是个经常谈起的问题。我个人的回答一直是:用主人最熟悉、听得最多的音乐类型。虽然用自然乐器为主的古典音乐或爵士乐,确实最能分辨出音响系统的品质和特性,但如果主人根本不听古典、爵士,那又何必呢?用自己所不熟悉、不听的音乐来评判器材,是难以靠谱的,总的来说靠听得最熟的音乐、最熟的唱片,要有意义得多。我还发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内很多发烧友谈hi-fi必古典,好像不听古典音乐、不依靠古典音乐,就不算真正的发烧友似的,但反观西方一些有名的hi-fi设计师,在设计和试听器材时,古典音乐却非其主要内容。我接触过和了解过的,包括做喇叭的、做线材的、做功放的、做音源的,一些音响设计师主要听爵士、主要听摇滚、主要听流行的,都有。当然,古典音乐必然是他们测试器材时的一个项目,但,并非全部,甚至不是主要。另外,他们所指听的“流行音乐”,是录音素质很好的“精英流行音乐”(这是我造的词),不是那种粗制滥造的流行录音。就像我前面所说过的——流行音乐的录音,参差不齐,从好到坏的变数是很大的。很多发烧友所喜爱和常听的,是制作精良的那部分,而制作低劣的那些流行乐,在拥有了一套素质很好的hi-fi系统之后,是很难听下去的。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试听和判断hi-fi器材,一方面最好是靠聆听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我个人的习惯是,古典、爵士乐、电子音乐、流行音乐,都要听,另一方面,尤其要注重人声、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几种声音的表现。

人声,是普通人最最熟悉的声音,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每天听钢琴、小提琴,让它们的真实声音深入脑海和记忆,但必定每天会听到很多“人声”,所以对人声重播的真实性,应该是最为敏感的。注意人声的频宽虽然不是很宽,高频泛音成分很少,极高频成分没有,但它覆盖的音域是人耳最为敏感的一段音域,这段音域如果重播不好,那是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弥补的重大缺陷。如果一件器材重播人声音域不好,那么即便高频延伸到10万赫兹、低频延伸到20赫兹,也没有用,不能掩盖掉其重要频段的重大缺陷。同时要注意人声其实是有“低频”的,完全可用来测试器材的低频能力。不过这里的低频并非100赫兹以下的真正低频,而是指低频上段。男中音和男低音的音域,低到100-200赫兹,有些音符低于100赫兹,已经是真正的“低频”,而且歌唱家往往能发出很强的能量,所以用低沉的男声事实上可以测试器材的低频素质。另一个重要的低频乐器是大提琴。大提琴的音域很接近人声,而且其低音弦可以发出低于100赫兹的低频信号,因此能否播好大提琴,同样是考验器材低频能力的。再就是倍大提琴(Double Bass),这种乐器的低音音域比大提琴更低,可以达到30-40赫兹,已经达到“极低频”的范畴。在古典交响乐团里它起低频烘托的效果,独奏的机会很少,但是在爵士乐里是最常用的乐器之一,其拨弦效果十分引人,港台发烧圈称之为“牛筋味”。用爵士乐重奏中的Double Bass声音来试听系统的低频特性,十分有效。

我个人喜欢用男低音、大提琴、倍大提琴来试听器材的低频特性。能把男声的低音播放得浑厚饱满、大提琴的低音弦播放得饱满真实,说明器材的低频特性好。注意一些优质的书架箱,虽然无法播出真正的极低频(50赫兹以下),但完全可以播好男低音、大提琴。对于书架箱来说,能做到此点,就可以说明低频特性优良。倍大提琴的下潜更深,往往需要大型喇叭才能播得比较完美。很多发烧友喜欢用鼓来测试低频,其实除了鼓面很大的大鼓能播出极低频外,鼓面不大的那种流行音乐、爵士乐里常用的鼓,发出的低频下潜并不很深。鼓无法发出旋律,只有节奏和力度变化,更多是“效果”,所以我不喜欢试听鼓,而更愿意用男声、大提琴、倍大提琴来试听低频。最后一句话,很多电子音乐、电影原声里的“低频”,是电子合成器的效果,频率可以非常低,要多低、有多低,那种素材当然也可以测试器材的低频特性。自然乐器里,只有管风琴可以发出“直抵黄泉”的那种极低频。要完美重播极低频,是非常费钱的,需要大口径扬声器和功率储备很大的功放,还需要房间的配合。是否那么重视极低频、那么需要重播好它,是每个发烧友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小提琴和钢琴,我以前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这是两件特性完全不同的、音乐表现力最强的独奏乐器。钢琴本质上是打击乐器,靠小锤子击打琴弦发声,所以它的每一下发音都是猝发的,类似于一个脉冲信号,在瞬时发出一个很强的信号,对重播系统的瞬态特性和动态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钢琴的音域也是极宽的,低频能延伸到20赫兹以下,高频泛音则达到极高频的频段,力度对比可以非常庞大,这些综合起来,使得钢琴成为对音响系统“硬素质”要求最高的乐器。能重播好钢琴,听起来逼真,足以说明一套系统的硬素质是优秀的——包括频宽、动态能力、瞬态响应、相位准确性、音色,都没有漏洞。顺态响应差的器材(俗称“速度慢”),播放钢琴最难听,拖泥带水,快速弹奏时的“音粒”可以糊为一团,无法卒听。

有意思的是小提琴的特性和重播完全是另一回事。很多速度慢、瞬态特性不好的器材,典型的如一些胆机,播放钢琴不行,但播放小提琴可以非常优美。这就是我一直说,小提琴的特性和钢琴完全不同。小提琴的低频成分几乎没有,高频泛音延伸到极高频音域,但仅仅是频响足够宽,并不能确保播放小提琴“好听”。小提琴要播放得好听,就得有那种柔美、润泽、圆滑、粘滞感的音色。声音偏直白和刚猛的器材,无论硬素质多么出色,都往往难以把小提琴播得好听。

钢琴和小提琴,可以说一刚、一柔,从两个不同侧面对hi-fi器材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大多数无法做到“全面完美”的器材,存在一定的偏向性,有些播放钢琴好而小提琴一般,有些播放小提琴好而钢琴一般。前者一般是那些被归入“素质派”的器材,后者一般是被归入“韵味派”的器材。大多数发烧友其实根据个人口味在素质派和韵味派这两者间有自己的倾向性,但我的建议是,试听器材时,钢琴和小提琴都一定要试一试,试出器材在两个不同侧面的表现能力。素质派的器材,播放小提琴希望能达到可以接受的效果(Acceptable),韵味派的器材,播放钢琴的效果也希望可以接受。如果器材的偏向性过大,比如韵味派器材播放小提琴极其好听,但播放钢琴一塌糊涂,那也是很难接受的事情。

在用古典音乐试听器材时,所谓“大编制”(交响音乐)和“中小编制”(室内乐团、室内乐重奏)都是需要试听的,两者不可偏废,这也是我的一个建议。大编制和中小编制的试听,反映的也是器材的不同侧面。大编制更体现出频宽、动态范围、声音规模感、声场空间感和层次感等方面的能力,而中小编制古典更能揭示出器材的细腻度、透明度、单件乐器结像力和音色准确性等素质。要比较全面地把握器材的素质和风格特性,需要从多个侧面去试听。

本文的话题其实是很大的,以上是我暂时想到的一些话题,供大家参考。

(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3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