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劳动者微笑背后的故事
作者: 来源:劳动午报
谁是首都最美劳动者?近日,由劳动午报社、北京市劳动模范协会、北京工会传媒协会主办的“首都最美劳动者”颁奖典礼在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项目举行,孟庆水、廖娟、孙志宝等10人当选“首都最美劳动者”。
他们用劳动建设了首都的高楼大厦,美化了城市的环境,创造了财富,创造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一幅幅定格的笑脸,诉说着劳动者的滴滴汗水。笑脸的背后,是一个个温暖、励志的感人故事。近日,10名“首都最美劳动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普通劳动者,为您讲述他们微笑背后的故事。
为工作室的成绩单而微笑
廖娟 公交电车分公司第八车队驾驶员
“微笑是双方的,你付出的时候带着微笑,收获的时候也会得到微笑。”谈到微笑背后,廖娟说工作是让她绽放微笑的原因之一。
作为一名驾驶员,廖娟除了出色的完成车辆运行任务,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这间首席技师工作室也是她绽放微笑的重要来源。2015年,廖娟首席技师工作室建立。如今,工作室成员已经扩大到了现在的9人。
虽然人数不多,但工作室发挥的作用却不小,这其中就包括教学功能。3月3日,又一期无轨电车防御性驾驶培训结束了。通过廖娟的讲解,驾驶员们全面了解到电车驾驶安全的更多知识。
“这多亏工作室成员制作的课件,我才能将课讲得这么精彩。”廖娟介绍,电车驾驶员培养不是一两天的事情。“除去完成公司的培训,我们还会结合实际工作给大家补充更多的知识。”基于这个原因,从2015年10月开始,廖娟首席技师工作室便承担起这个任务。如今,接受过培训的已有近千名电车驾驶员。
“无轨电车防御性驾驶培训只是工作室功能之一,我们还会在青年技工技能培训上发挥着作用。”廖娟说。在去年的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比赛中,祁卫斌获得第二名。而在他备战比赛的过程中,工作室也结合比赛情况为他和其他比赛选手进行了理论辅导。
无轨电车应用教材不多,于是,廖娟和其他成员根据工作中积累的经验,结合考试和各种培训教材整理成题库。“这样大家在比赛前,就能做到心中有数啦!”
除了这些,廖娟和工作室的成员们还会完成一些小项目,总结各种工作方法应用到车辆运行中。无轨电车自动搭杆一次成功法,就是去年工作室完成的一个项目。提到无轨电车,不少乘客都会想到车顶上的两个“辫子”。因为道路的不同,这两个“辫子”常常需要放下来再搭上去。
“位置掌握不准或者是方法不对,都会影响搭杆的成功率。”廖娟补充道。怎么才能让一次搭杆成功率提高呢?廖娟和工作室成员开始思考起来。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实地观察查找搭杆成功率低的原因。成员们被分为几组,下班后,轮流来到故宫北门车站观察车辆捕捉器运作,统计搭杆成功率。
“位置,肯定是位置有问题。”“还有方法不对,要找维修人员商量。”……通过多次实地观察,最终,工作室的成员不仅发现了搭杆成功率低的原因,还总结了一套方法。“现在这个方法已经在各个车队进行普及,通过这个方法,自动搭杆一次成功率也从60%提高到99%。”廖娟说。
今年,工作室的成员又有了新课题。“我们在琢磨车门开关的问题,预防门夹伤事故。”廖娟介绍,资料已经基本整理完成。“现在准备进入方法推广阶段啦!”
本报记者 盛丽
35年的守护 为华灯璀璨而微笑
孟庆水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华灯班班长
夜里,城市照明管理中心黄色的工程车缓慢地从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驶过。为了保障全国两会期间会场及周边的照明,巡查人员24小时守护着华灯。看着车窗外璀璨的华灯一基一基掠过,照亮了王府井大街,照亮了北京饭店,照亮了天安门城楼,照亮了十里长街……这时,即便平时不爱笑的孟庆水也露出了朴实、满足的微笑。
这微笑来自守护华灯这份工作给予他的荣耀和欣慰。他说,作为首都电力工人,能够负责维护和检修国家地标上的华灯,是华灯班的骄傲。
北京城市照明管理中心的这个华灯班里有一个与华灯同龄的老班长,他就是孟庆水,人称“水爷”。水爷带领着一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青年团队,担负着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沿线253基华灯的清洗与检修。
“水爷”和他的弟兄们做着一份极其艰苦的工作。每年在最热的4个月里,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华灯班的兄弟们坚守在高高的华灯车上,为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253基、6000余盏华灯“梳洗打扮”。摘灯球、传递、冲洗、擦拭、检查光源与接线、更换、安装、上保护……在11米的高空作业,没有任何遮挡物,十几个华灯人顶着毒日头,不停地忙碌着,条件艰苦,手里的活儿却一点不马虎。
“那段时间,最难忍受的就是热,正午的时候,体感温度近60℃,汗水不住地淌,一天下来,车上备的仁丹、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的药品就要消耗掉好几包。”提起每年的“作战”,孟庆水没有一点抱怨,因为他觉得大家做的活儿虽然艰苦,却极其有意义。“每当看着华灯焕然一新,我特自豪,再苦也值!”从事华灯清洗检修工作35年的孟庆水说。让他欣慰的是,华灯班的人,不管是新人,还是老师傅,都和他一样,累并快乐着,有一股再苦再累也要坚守华灯荣耀的劲头儿。
“当时我们的工作服是湿了干、干了湿,大伙儿却开玩笑地说这是免费的汗蒸排毒。”说起这个小趣事,孟庆水又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华灯班的这种朴实地为荣耀而“战”的精神已经融入了每一位华灯人的心里。刚刚加入华灯班的小张说:“每次我们的高车开进广场的时候我都很兴奋,有时候干完活,回头一看,一排华灯那么干净、漂亮,真有成就感。”老华灯清洗工人韩师傅说:“这班清洗华灯的年轻人都带着股当兵的劲儿,有我们当年的那股劲儿。”
就是这股劲儿,这种劳动的快乐,让孟庆水和华灯班每年都兢兢业业,圆满完成华灯清洗和维护工作。他们的脸庞流淌着汗水,却依然面带微笑,他们始终记得,自己身上担着一个光荣、艰巨的任务——守护华灯。
本报记者 张江艳
为美容城市而微笑
孙志宝 北京固废物流有限公司抽车班驾驶员
和所有劳模一样,孙志宝对工作一丝不苟,肯于钻研。所有今天看起来的成绩,都经历了反复的打磨、不断的学习甚至内心的修炼,就像修仙一样,每一步都不敢懈怠。
1995年,孙志宝从河北省承德市农业机械化技术学校毕业后来到北京环卫集团,成了一名普通的环卫司机。如今他是北京环卫集团北京固废物流有限公司清运三中心抽车班驾驶员。
“作为一名农民工,和其他人比没有什么优势。”孙志宝说了当年的想法。
今年春节,孙志宝和往常一样没有回家过年。如今已是替班司机的他,对自己作业路段的大街小巷了如指掌。但当年作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北京的城市路况。
为了熟悉北京的地形,他把每次出车清运的地段都标注在地图上,下班后还跟着其他班的司机出车摸路况。不到半年时间,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标满了东运中心所有的地段,每个地段的平均误差不超过5米,这成为了孙志宝的一项“法宝”。
20多年间,孙志宝结合工作经验编写完成两万多字的驾驶员操作规范,研究并编写多组环卫车改装培训教材(PPT),设计制作汽车电路和电控燃油喷射等教学模板,制作大型货车制动系转向操作教学平台……电大毕业的他研究不断更换的最新车型电路、成为奥运服务车辆应急维护技术成员、驾驶彩车穿越长安街庆祝祖国60华诞、担任“李春国课堂”教员、获得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冠军、被评选为北京市劳模、全国劳模……一项项荣誉撑起了今天的最美微笑。
一路走来,最让他不愿提及的是2014年。那一年,孙志宝先后送走了三位最亲的人。
一向身体健朗、跟随他居住多年的父亲在一次回老家探亲的路上,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庄稼地里。他因为工作耽搁了赶回老家的时间,没能见上父亲最后一面。时间不长,89岁高龄的奶奶也突然去世。
当年7月份,北京市“职工技协杯”职业技能竞赛拉开帷幕,他以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初赛。正当他集中精力准备后续比赛时,岳父来北京看病,确诊为胃癌晚期,他白天上班,晚上一边复习一边照顾住院的岳父。就这样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岳父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此时正值北京市职工职业技能竞赛汽车驾驶员技能复赛阶段,面对短短半年来连续失去三位亲人的痛苦,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坚持复习和训练,取得了复赛第二名的成绩,但是他并不气馁,很快调整好心情,做好比赛的一切准备。
除了每天出车,他还要组织车队的队员一起复习。最终,在决赛中,他一举拿下大赛冠军。车队另外的8名司机也在他的辅导下,在大赛100多名选手中排列前20名,其中1人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从内心充满危机感的少年,到事业有成的青年,推动孙志宝前行的,是回报企业知遇之恩的感激,是献身环卫事业的志向,更是能为首都北京的天更蓝、水更绿、环境更优美做点事情的情怀。“我不是这个城市的农民工,我是这个城市的美容师。”孙志宝说。
本报记者 边磊/文
通讯员 吴惠民 张景军/摄
为建设副中心而微笑
刘亚军 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项目经理
“我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而微笑,我感到无比自豪。”作为本报点赞评选出的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刘亚军笑着说。
作为项目经理,刘亚军每天至少要到项目工地转两趟,每天至少要走12000步。他要实地查看实体工程和计划进度有没有偏差、工地文明施工情况、工作面是否有闲置情况。
“必须把计划逐一落实。”刘亚军说,他定时会召集项目管理人员开碰头会,“每天下午4点先给工人开碰头会,排查问题。晚上6点再给项目管理人员开会,对于发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做到当日事当日毕。”
因为城市副中心项目工期紧,任务重,交叉作业多。中建一局副中心项目部为确保项目能安全、顺利地完成地下室工程,施工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24小时奋战在建设一线。
回忆当初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任务时,刘亚军一开始心里也没底儿,因为这个工程的规格太高了:“指挥部领导及集团领导特别重视,确定了非常高的标准,要把城市副中心项目打造成一局的标杆项目。”
既然领导把这么艰巨而光荣的任务交到自己手上了,他便鼓足勇气,勇敢地挑起了这个重担。“首先就是充电!”刘亚军告诉记者,他带领团队系统地学习了中建一局各个项目的优秀做法,博采众长,然后充分应用到城市副中心的项目上来。
要想干好一个工程项目,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周密的策划,包括他在内的领导班子一连15昼夜开策划会的事情令他至今难忘,面对狭小困难的场地,领导班子反复推敲、研讨出了最优的施工策划方案,为后期施工的顺利推进赢得了时间、做足了准备。
刘亚军还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了当年入汛以来的最强一轮降雨过程。北京各地雨报纷纷而至,副中心却迟迟未下,一局人并未因此而松懈,按照事先制定的暴雨防汛应急预案,有序开展防汛工作。在每一个出入口备好沙袋,排水设备就位、抢险机械就位,人员随时待命。“然而天气却和我们开了一个小玩笑,整整一天下下停停。”
20日凌晨3时许,憋了许久的暴雨倾盆而至。刘亚军作为总指挥,调动项目部一线人员全体严阵以待,前期精心策划的排水设施发挥了效用,雨水及时得到排解,未对项目部生产造成影响。
“近两天的考验,我们项目部的兄弟们没有被打倒,我们用金刚之躯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用不屈不挠的斗志践行了诺言,我们保护了基坑的安全,保住了奋斗多天的丰硕成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整体工程的安全做出了贡献!”刘亚军感叹道。
“工程从2016年7月开工,计划到2017年11月30日竣工,近500个日日夜夜,我们一直在坚守着,奋斗着,我们期待建成后的那一刻到来。”刘亚军说。
本报记者 马超
为守好粮袋子而笑
刘然 大兴国家粮食储备库检验员
记者在大兴国家粮食储备库第一次见到刘然,温婉的性格,看起来有些不善言辞。面对记者的采访,刘然坦言道:“其实我只是企业里最普通的一名检验员,我身边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领导和同事,在我看来,他们每一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着,奉献着,都能称得上是最美劳动者。”
对于粮食储备和原粮检验工作,很多人都不大了解,作为国家粮食储备库,每年都有很多小麦、稻谷等原粮进出储备库,这些粮食多为首都粮食应急保障之用,所以意义重大。那什么样的粮食才能进入粮仓储存呢?这就需要刘然所在的科室出马了。
“我们负责检验出入库原粮的各项指标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同时还会定期抽检库存原粮的储存质量等。”刘然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节奏是与粮食成熟和收割的季节同步的。每年全国各地稻谷、小麦成熟的季节,就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
就在前几天,刚刚有一批1.3万吨的稻谷入库。刘然和同事们连续忙了好几天。一手拿着扦样器,一手提着小铁桶,刘然像往常一样,带着记者去站台取样。这是化验员每天必走的一条路,从化验室走到取样的站台,往返大约1.5公里的路程,刘然和同事“孙姐”也顾不上衣着的搭配,都换上了轻便的运动鞋,“运动鞋就放在办公室里,不管穿什么鞋来上班,去取样都会换上它。”刘然说,忙的时候,他们每天要在这条路上往返5、6次,都靠步行,所以即便再爱美,也不会在工作期间穿高跟鞋。
到了取样站台,刘然一边取样,一边向记者解释,“按照要求,我们需要对每辆运输车或每节火车车厢进行随机抽样,每车不少于10%。”只见她熟练地将扦样器插入原粮袋,旋转,取出,顺势倒入小桶内,连贯的动作反复了十几次。而回到检验室,这些原粮还将经受10余项指标的监测。原粮检验工作非常单调和枯燥,通过检验实验把长相差不多的粮食,转化为量化的数字和指标,通过数据分析判断粮食质量。这样的工作不仅仅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知识,还需要更多的细心和耐心。
说到这里,刘然就忍不住向记者介绍起身边的这些同事,“我在科室里是最年轻的一个,也是工作资历最浅,经验不丰富,但每次遇到任何问题,身边的同事总是能第一时间给予我帮助和支持。”刘然告诉记者,目前检验科共有4个人,科长李晓雪是个耿直又没有架子的好领导,每年除夕都义不容辞地接受值班任务,让其他同事回家跟家人团聚。另外两位经验丰富的同事做检验工作也都十年有余了,每次都能一眼指出刘然检验报告中的问题。
“在一个和谐、快乐又充满积极工作状态的团队里工作,这样的工作氛围帮助我迅速成长,也让我在枯燥的工作中找到了无限的乐趣。”刘然说,作为首都粮食应急保障的把关人,她和她的同事们都在努力而又认真的工作中默默奉献着。作为平凡岗位上的一员,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最美的笑容。
本报记者 王路曼 文/摄
为企业的关怀而微笑
张明 中铁建工西北公司安装项目书记
2月28日,他从京外赶赴回京,领取本报评选的首都最美劳动者奖项。他笑得很灿烂,可背后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他是张明,来自中铁建工西北公司,是北京市劳模、全国劳模。
“作为一名技术工人,不仅要肯干,还要懂得巧干。”这是张明经常告诫自己的一句话。事实上,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张明面对一张张工程图纸,初中毕业的他宛如在看“天书”。性格倔强的他暗暗给自己打气:不懂,就一点一点学!从那时起,稍有空闲,就围着师傅问这问那,苦活脏活抢着干,就是为了师傅能多教点技术要领。晚上回到宿舍,不顾劳累,把工作中碰到的难题记录下来,潜心琢磨。工友们看到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劝他:“这是技术员干的活。咱们这里大学生那么多,你一个工人,瞎折腾啥!”每当听到那些话,张明只是憨笑几声,继续埋头看书和整理笔记。
在他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摆放着他的施工工地用支架、自装式淤泥吊装桶、平台固定卡等7项国家级专利样品和一个准备申请的第8个国家级专利产品。张明还完成了近百项小发明、小革新,为企业创造出以千万计的价值,成为中铁建工集团赫赫有名的技术创新能手,工友眼中的专家,并为自己赢得了建筑工地上的“金刚钻”这一雅誉。
2013年公司组织体检后张明去复查身体,结果出来了——“原发性肝癌”。这对张明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得知结果,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我还从来没有想过生与死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去面对我那肺癌晚期卧病在床的老父亲,也不知道如何面对妻子儿女。”张明说。但3天后铁道文工团就要来项目上慰问演出,张明要做相关准备工作。开车回到项目工地后,他若无其事地像往常一样上班,和大家一起安装演出舞台。慰问结束后,张明道出了实情,并赶赴北京治病。
很快,张明患病的消息被集团领导获悉了。得知此事后,集团领导高度重视,联系了京城最好的医院301医院治病。因为张明在高原工作,心脏和常人有所不同,经过一段时间恢复,6月18日他才进了手术室。术后几天,张明觉得恢复状况不错,又回到岗位,继续抢建西宁站。
2014年2月13日,张明进行了第二次手术,为了不让同样身患肺癌的老父亲担心,也为了能和家人多过一个团圆年,在2月17日就打起精神匆忙赶回家过年。就这样,在5月至10月期间,张明又做了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手术。 “给我再一次打击的是,在我住院治疗期间,我的父亲在6月20日早晨病逝。为了见父亲最后一面,我只能拖着病弱的身体提前出院。”张明说。
重重打击,张明挺住了。现在,他每天除了背着一壶中药按时服用外,谁也没见过他愁苦颓废的样子,照样是早出晚归,笑口常开。“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多亏了有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关怀,给了我正确面对病魔的勇气。如果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战胜它,就一定能看到生命最美丽的风景,让生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张明说。
本报记者 马超
为建设冬奥工程而微笑
曹建鹏 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公司架子队长
春天来了,被誉为开往春天的城铁S2线,始发站因为建设京张高铁,去年11月由西直门变为了地处霍营旁的黄土店站。望着从这里始发的列车,曹建鹏笑了。曹建鹏,就是建设黄土店车站的施工负责人,来自中铁六局太原铁建公司。
“建设临时车站,我们用了63天,这是拼出来的。”回忆建设黄土店临时车站的情景,曹建鹏这样说。要从去年3月说起,按照公司安排,曹建鹏所在项目部参加冬奥会工程——京张高铁建设任务。接到命令后,他迅速组织项目部全体人员转场到位。
2016年7月,接到黄土店临时客站施工任务后,曹建鹏联系工程部、拆迁部相关人员与业主、设计院及北京市地方政府相关单位接洽,迅速组织人员进行征拆调查和现场测量放线,主动出击寻找突破口。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曹建鹏克服了北京临建手续的困扰,协调各方,围绕工程施工点组织详细的外围调查,从经济、实用、功能、标准进行全面规划,从项目部选址到建设紧紧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了3000平方米的驻地建设,1800平方米钢筋加工厂建设,600平方米的材料库建设,实现了“快进场、快展开”的目标。
一个月的时间,在各方努力工作下,实现了项目开工进场建设的目标。7月25日,黄土店站主站房第一根基础开挖标志着工程的展开。
黄土店工程是京张高铁工程的控制性工程,关系到北京城区内京张高铁正线建设的开工时间,业主要求2016年10月30日开通运营。面对拆迁压力、工期压力,项目部明确10月15日完成建设任务的目标。
在施工管理中,曹建鹏根据工程的特点、难点,组织研究和制定适合项目,且可操作性强的施工方案,保证方案的科学合理、经济适用。在施工过程中,曹建鹏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制定周计划和日计划,对整个工程生产进行控制管理。
为保证进度计划的实现,曹建鹏不断加强部位控制,他用施工计划指导和严细现场的作业安排,严格控制施工管理节奏,确保施工进度。为确保项目生产顺利,曹建鹏时刻针对现场的料具、劳动力、材料等生产要素,做好调配,并根据工程进展情况,提前做好生产要素的测算,加强劳材机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时间不断、空间占满的施工流程。
“每天我要在现场反复检查,了解施工进展,确保完全任务。最终,我们实际施工仅用了63天就完成任务。”曹建鹏说。
曹建鹏参与的工程先后获了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国家优质工程奖、省部级科技奖、国家和省部级工法等奖项,他个人曾获太原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十大杰出青年、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等。今年,在本报主办的点赞首都最美劳动者活动中,他被评选为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
本报记者 马超/文 邱勇/摄
为创新焊接方式 而微笑
毕希兵 北京兴达波纹管有限公司氩弧焊段工长
“接到大活儿需要大家相互配合,作为段工长,我会为组员们分工,也会为新来的同事做技术上的讲解。”记者与毕希兵对话时,他从未夸奖过自己一句爱岗奉献,而总是言及他人,“教我电焊和氩弧焊的两位师傅,技术都很好。当初是手把手教我的。现在的同事们之间也都是互相帮助。”
毕希兵1996年从武警部队退伍后,进入大兴区兴达波纹管有限公司工作,现为公司的氩弧焊段工长,负责焊接工作,并为组里的9名成员分配具体工作、与其他部门同事进行协调,至今工作已有20年。
“工作至今,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刚来单位实习时,加班加点干工作的事情。”毕希兵说道,“当时还不是特别会氩弧焊,就跟着师傅们学习。当时周一到周四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夜里十一点。虽然累,但是我想要继续留在公司从事这份当初选择的工作,这几个月就努力地坚持下来了,边加班边学习技术。”就是在这一日日一夜夜普通而又珍贵的工作里,毕希兵逐步完善着自己的焊接专业技术。
“我在部队时,是一名修理所的士兵。一方面我挺喜欢这项焊接工作,另一方面是想学到技术,就考取了特种作业人员资格证。”毕希兵说,“做着这份技术工作,有人夸奖我技术真不错时,心里挺高兴的。”
2015年,毕希兵发现在焊接出口的补偿器时工作强度较大,毕希兵就和同事马师傅一起研究改进提高效率。毕希兵尝试时发现内管用黄铜来银焊不行,还得用红铜的内管。继续研究,毕希兵改用自己熟悉的氩弧焊来焊接内管红铜,这一尝试成功了,有效简化了工序,创新有了成效,为公司改进了焊接方法。“这与技术有关,也和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是分不开的。”他说。
去年8月时,某军品金属软管焊接后出现泄漏,毕希兵和三个同事一起被派往当地解决相关问题。“当时发现软管用某种液体清洁后,会存有残留物,这就导致后续焊接时会出现问题。”毕希兵告诉记者,“检测后我就重新焊接接头,去了一周才把工作处理好。”
毕希兵还去辽宁葫芦岛处理过当地企业返修的工作,这种在外省市作业的情况并不常见,由于设备、技术等多方面问题,虽然他知道在外作业很辛苦,时间长,但并不推辞,而是把工作接下来并且做好。
扎根一线工作20年的毕希兵,就是这样勤恳工作,不推诿苦累,在今年本报主办的首都最美劳动者点赞活动中,获得职工青睐,并被评选为十大首都最美劳动者之一。
实习记者 唐诗 文/摄
为“调教”好“洋设备”而高兴
王文超 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矿车司机
今年2月份,首钢矿业公司水厂铁矿130吨20#电动轮矿车中央处理器在运行中出现死机故障,修理人员无法解决。当天下夜班的王文超二话没说,主动留下,一头扎进工作室,对存在故障的中央处理器进行检测,仔细排查并反复清除各个集成电脑模块内的数千条的错误指令、程序及数据,仅用了一小时就修好了中央处理器,矿车重新投入了生产。这时,王文超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2004年,水厂铁矿开始引进白俄罗斯别拉斯重型汽车制造厂制造的130吨电动轮矿车。中央处理器,是此类矿车的核心控制部件,其功能和复杂程度类似于“人体大脑”。刚开始时,此部件故障频发,经常“死机”。而且,中央处理器的电脑控制系统的调控方法和指令程序,属于厂家的商业机密,从不公开和外露。频发的中央处理器故障降低了矿车效率,抬高了维护成本。面对这种情况,作为与矿车打交道多年的老技术工人,王文超觉得,矿车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生命语言,只要肯去学习了解,就一定能攻克这个技术难关。
王文超把程序文件拿回家,在电脑上一打开就傻了眼:程序文件是用英语编写的,里面的数据参数和元器件名称是俄文标注的,这对于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王文超来说,“语言”成了他要闯的第一关。
王文超找来俄语词典,将俄文标注的元件名称一个一个翻译成英语,然后再把用英语编写的程序文件翻译成中文。手上的电脑、身边的大学生徒弟都成了他请教的对象。一步一步钻研,一条一条识别……常常是一“鼓捣”就到深夜。光全面完成中文程序文件的翻译,王文超就用了两年多时间,连他自己也说不清到底经历过多少个日日夜夜。最终,王文超掌握了130吨矿车中央处理器程序“烧写”的全部“绝活”,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自2007年以来,水厂铁矿彻底摆脱了电动轮矿车电控系统修复依赖国外专家的被动局面。
成功迈出了“第一步”,收获喜悦的同时,王文超心里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修是会修了,但故障频发的问题仍然存在,难题还没有彻底解决。“读懂”中央处理器后,王文超开始踏上它的升级改造之路。
这一次,面对升级中央处理器的难题,他从查找“什么地方坏了”入手,把中央处理器“拆”开,拿起万用电子表,沿着电路板上细小的线路和板块之间,不厌其烦地仔细测试起来……遇到问题难解时,就通过电话或互联网进行沟通切磋,两次利用休年假时间到厂家登门拜访请教,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对中央处理器的部位元件进行更换、对线路板进行浸漆、对箱体进行密封等处理后,王文超修复的中央处理器已然是升级版的。经过王文超用巧手“造”出的中央处理器,故障率大幅度下降,每年仅需要定期进行一次“自主保养”。2015年以来,水厂铁矿几乎不需要购买中央处理器的整机备件,凭着王文超的“独有技术绝活儿”,仅此一项,年降成本70万元。
这就是王文超,一名在矿车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年的矿车司机,攻破多项受国际国内技术封锁的专业技术难题。近年来,每年创效益在100万元以上,为水厂铁矿矿车的高效运行和降本增效作出了贡献。2013、2014年度被评为首钢劳动模范,2015年度荣获首都劳动奖章。近日,王文超获首都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
本报记者 邱勇 文/摄
为库房的“井然有序”而微笑
安祥伟 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销售有限公司储运部主任
“爸爸,你被评为最美劳动者了?”“你怎么知道?”“我看到网上新闻啦!”就在今年春节前的一天,还在库房忙活的安祥伟接到了远在安徽儿子的电话。“这让我很意外。儿子的语气听起来很骄傲,还说让我春节把‘微笑照片’带回去。”今年44岁的安祥伟,是北京北方京糖洋酒销售有限公司储运部主任。
安祥伟是个十足的“北漂”,在北方京糖洋酒公司一待就是16年。做过门卫、干过维修、看过库房的他,习惯大家叫他“安子”。
2001年,安祥伟从安徽老家来北京打工。经同乡介绍,他来到北方京糖洋酒销售有限公司。“当时我的工作是门卫。”安祥伟说,“做门卫,要的是责任心,用心多看看、多转转、多干干。”时间不长,大家发现瘸腿的椅子不瘸了,松动的窗户严实了,好多废旧的东西变废为宝了。大家都说:“安祥伟是个心灵手巧的小伙子。”
随着公司业务的快速发展,库房人员也逐渐增加,安祥伟被安排到库房做保管。保管岗位貌似很普通,但责任尤为重大。产品的数量是否准确?产品的出入库手续是否健全?产品的库位是否合理?产品的码放是否便捷?产品的存放是否安全……这些仿佛是摆在安祥伟面前的一道道考题。
特别是洋酒类、葡萄酒类产品大量的英文标识,对于一个庄稼地里出身的汉子来说,真是难为了他。大家都认为这回安祥伟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干好,谁料仅仅半个月,他就对库房及产品的情况了如指掌,哪怕是带有英文标识的洋酒、葡萄酒,他都能清楚定位库位和数量。
同事们都很纳闷,他是怎么这么快就上手的?“其实,我是在做门卫期间,就留心废旧废弃包装箱上的产品名称,在入库维修干活时,记忆产品信息。实在记不住了,就请教老师傅,把名称记在小本子上,不忙的时候拿出来看。”安祥伟笑称:“这个过程就好像小学生在识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安祥伟表现突出,在2008年公司做调整时,派安祥伟带队负责外租库房工作。安祥伟记得那时正值夏天,租用库房相对简陋,住宿条件也不及公司,天气炎热、蚊虫叮咬、没有空调,是相当艰苦的一段时间,但业务量不亚于以往。为了能避开交通限行措施时间,整集装箱的货物经常半夜送抵,安祥伟就带着一部分人抓紧收货;同时,安排另外一部分人抓紧派单。
清点数量、核对产品、抽检质量、收货入库、分发派单、粘贴标识、装车送货……所有环节都必须在一宿内完成,而每一次他都能准确无误的完成工作。
时间过得很快,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内,安祥伟的尽职、尽责、尽心确保了公司外租库工作一切运转顺利,这段“奥运经历”,成为他快速成长的重要经历,更成为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学习的榜样。
2012年,安祥伟正式任命为储运部主任,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成为管理者而飘飘然,相反更加以身作则。2014年,公司与京东的密切合作,电商业务迅速增长,公司的业务旺季由原来的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两个,增加到接近“全年”,遇到情人节、劳动节、端午节、国庆、圣诞节,大批产品需要贴标、装盒,急需人手支援。一方面,他及时协调人员,另一方面,他与同事们一起干活,他一干就是一天、一站就是一天。
安祥伟之身在外打工,早已习惯了把企业当家,逢年过节只有当同事们不回去的时候,他才回家过年,也是掐指可数的那么几次,哪怕是母亲的去世。安祥伟告诉记者,自己没有带母亲来过北京,这成为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几天后,处理完母亲的后事,安祥伟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说:“母亲走了,不能挽回。我只有把仓储库房、物流运输、库区安全管理得井井有条,来慰藉对母亲的思念。”
安祥伟虽然是一位外地来京的务工人员,但已经取得了中级仓库保管工职业资格、首都职工素质教育课程结业证书。如今,他又申报了高级仓库保管工职业资格学习。他说:“学习是进步的阶梯,像我们这样外地来京打拼人员,只有多学,才能追上大家的脚步。”
本报记者 白莹 文/摄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