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设计人民的城市:上海滨江城市公共空间地图

 

欢迎投稿:投稿邮箱是uda123123@163.com

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设计样貌,是城市精神内核的形象外化,是政治、经济、文化多元因素的交互作用,是城市管理者、资本方、设计师、社会公众多方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

共和国成立70年,改革开放40年,上海这座国际化前沿城市,从殖民时代的历史建筑风貌遗存与房地产浪潮下欧陆风情共同演绎的异域感中,逐渐蜕变为更具当代性,更有国际范,中国的上海,人民的上海。

近年来,以上海黄埔滨江两岸贯通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案例,以开放性、可达性、公共性、互动性、体验性的高品质人文精神,重塑新时代城市、建筑、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

一批迅速成长起来的杰出中国设计师,与诸多享誉国际的知名设计事务所同台竞技,作品比肩而立,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今日上海浦江两岸优美风景线。

百年浦江,潮涨潮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设计作品资料感谢SRC悉心整理,所涉及设计单位有:原作设计、上海大观景观设计、刘宇扬建筑事务所、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HPP、OMA、Farrells、Atelier Z+ 致正建筑工作室、gmp、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 studio、HMD、三益建筑设计、一宇景观设计、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易兰规划设计院、华东设计总院、创盟国际建筑设计、OPEN建筑、东方易地景观设计、阿科米星、冶是建筑、山水秀建筑事务所、Wutopia Lab。其中多数为设计家传媒长期关注合作的设计机构,是“设计让生活更美好”理念的践行者。

○●○

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集生活、休闲、交往、散步、文化等为一体,是人们社会生活发生的舞台。在这里,无论是空间的形态、大小,还是绿化配置等,都要优先考虑人的需求,而不仅仅从美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街道所在区域的定位,对街道空间利用及需求的重新梳理,从而打造适合当地特色、以人为本的街道空间。

在城市建设走向精细化的当下,上海积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通过依托得天独厚的“一江一河”滨水空间为建设载体,贯通黄浦滨江两岸45公里的步行空间,打造世界级滨水休闲区,将滨江空间与承载城市生活的街道空间有机连接,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城市建设成就

○●○

A.The Demonstration Section of Yangpu Riverside Public Space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示范段

Original Design Studio(原作设计)

杨浦滨江示范段是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启动段,为杨浦滨江公共空间的建设乃至整个45公里黄浦江两岸贯通工程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提供了有效的借鉴意义。第一次经过重重障碍步入场地,站在老码头上,摸着满是印痕的栓锚桩,眺望远处陆家嘴金融中心。设计师意识到这将是城市空间的一次重要的蜕变,也将是这个城市百年工业文化历程鲜活呈现的重大契机。

▼清晨的液铝码头

▼清晨西侧入口处往来的市民

将老码头上遗留的工业构筑物、刮痕、肌理作为最真实,最生动,最敏感的映射的记忆进行保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记忆的空间化和物质化。站在老码头上,倚靠着曾经的拴船桩,遥望黄浦江对岸陆家嘴CBD的场景,城市文化在这样的时间厚度中得以延续。

▼1、2号码头间搭建的钢栈桥

▼广场上用栓船桩布置形成的矩阵

▼芦苇丛的自然野趣

▼夏日傍晚纳凉的周边居民

▼雨水湿地钢结构栈桥和历史建筑

▼雨水花园内的钢结构廊桥和凉亭

▼同水厂建筑相结合的坡道

▂▂

原作设计(Original Design Studio)由章明和张姿创立,是一个学术研究性的建筑创作团队。他们一直将设计视为依存这个外部世界的感知方式、理解方式与应答方式; 视为对给与他们文化滋养的悠远的地域传统的承袭与当代演绎;视为对无限变化的未来可能性的激情畅想与理性剖析。

○●○

B.The Phase II Section of Yangpu Riverside Public Space

杨浦滨江公共空间二期设计

Daguan Landscape Design(大观景观设计)

基地位于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两个轮渡站之间,属于杨浦滨江南段二期,拥有近1.2公里的水岸线。大约一个世纪前,杨浦滨江沿线就已经有了服务于上海的电厂、自来水厂、煤气厂等市政设施,除此之外还有大量与纺织和制造相关的工厂,十分繁华。2015年,上海发起了一个三年计划,以实现中心城区黄浦江岸线的全部贯通,创造一个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杨浦滨江南段二期鸟瞰

▼全新的、连续的公共开放空间

滨江漫步道、跑步道与自行车道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黄浦江两岸的绿道系统,被简称为“三道”。三道计划是滨江空间从封闭到开放转变的重要里程碑,继而推动了整个6.7公顷的公园项目。通过高架的人行天桥或步道,所有断点,如渡轮站,支流河,高桩码头和敏感区等等都被连接,实现了连续的步行动线。

▼平面图

类似上海这样的高密度大城市通常缺少开放空间,更缺少可供户外锻炼的场所。三道重新定义了滨江公共空间,并倡导了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三道沿线设有可供休息、补给与简单医疗的服务驿站,也全程采用了无障碍的坡道设计。从清晨到傍晚,一直有各种年龄段的使用者。

▼跑步道和骑行道

▼滨江步道

▼无障碍坡道

所有的高桩码头都被保留并重新利用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新建工程费用增加以及水域面积的减少。宽阔的尺度与承载力非常适合作为大型活动的场地。

▼码头起重机完全保留并成为新的视觉焦点

▼工业遗存与更新

▼江对岸由粮仓改造的艺术馆成为背景

▼江边夜景

以景观设计师为主的多学科团队从众多工业遗存中建立了多层级的绿道体系,将防汛墙结合于地形中,并通过步行网络联通周边社区。滨水空间被设定为城市看台,转型为新的吸引点,满足日常使用以及举办重要活动,并且能够欣赏到上海优美的天际线。重振活力的滨⽔区以⼯业遗存与自然公园的共存方式,真正回归于公众。

▼整体鸟瞰

▂▂

上海大观景观设计在专业领域提供景观规划、工程设计与咨询的综合服务。擅长范围包括风景旅游区、休闲度假区、城市开放空间、商业区、住宅区、市政设施与公共部门。 他们注重专业的素质、协作的精神和贯彻的力度。丰富的项目经历、设计品质和优秀的服务精神赢得了客户与业内的高度评价。

○●○

C.The Yangjing Pedestrian Bridge

洋泾港步行桥

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洋泾港步行桥位于杨浦大桥旁的洋泾港, 为浦东东岸开放空间贯通第一座慢行桥梁。桥体以优雅的曲线回应周边景观,将视线引导至其东北侧的杨浦大桥,和西南侧的陆家嘴中心建筑群。

▼民生码头段引桥采用钢箱梁

桁架结构跨度55米,高度4米,本项目利用高差隔开骑行及漫步道区域,保证安全通行互不干扰,各自拥有良好的观景视野。为适应不同通行方式的坡度需求,设计将梭形上下弦的弧度进行了调整。

▼骑行道布置在平缓的桁架下弦,慢行道布置在上弦

▼骑行及漫步道区域各自拥有良好的观景视野

▼起伏变化的三角形变截面连续体量

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云桥将成为融合市民活力和城市美学的基础设施。从贯通到链接,城市陆域水网的“断点”因桥而变,激发都市水岸景观的蓬勃生命力。

▂▂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在我们每天的工作中,我们追求的是真诚、有意义、及可持续的建筑与环境”。事务所位于上海,立足于中国并积极面对亚洲与世界,事务所的理念是持冷静的态度面对未来的城乡发展,以系统的方式解析复杂的社会需求,以实验的精神实践永续的社区营造。

○●○

D.Huangpu River East Bund Riverfront Open Space Design

民生码头段贯通设计

Atelier Liu Yuyang Architects(刘宇扬建筑事务所)

民生码头贯通景观设计,东侧连接洋泾港云桥,西侧贯通民生轮渡站区域,并连接新华滨江绿地。基于城市设计的整体性和延续性,通过低线慢步道,中线跑步道,高线骑行道“三线贯通”的设计手法,创造丰富多样的慢行空间及游赏体验。

▼民生码头整体鸟瞰

▼总体轴测爆炸图

呼应“艺术+日常+事件”主题,建筑师在设计伊始就采用“新旧景观共生”的策略,在保留原有产业遗存空间特质的前提下,置入新的活动空间。多种活动空间的叠加,使整体流线的规划组织可以适应日常及庆典两种不同活动的空间需求。在环保生态的前提之下,这里将成为未来上海黄浦江东岸最具特色的都市休闲型水岸空间。

▼东段景观

▼民生艺术广场

▼西段休闲步道

▼贯通桥螺旋坡道

▼民生艺术广场夜景

▼整体夜景

○●○

E.Renovation of 80,000-ton silos on Minsheng Wharf

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改造项目

Atelier Deshaus(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作为曾经的生产建筑,其原本的生产功能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逐渐退去,留下空却的建构物已如废墟般存在,这时曾经在这个空间中所发生过的劳作不再成为关注的焦点,反而是作为废墟的筒仓在建造时其建造逻辑因为背后的工业生产的工具理性而突然成为城市中的野性力量,令人赞叹不已。

▼八万吨筒仓是民生码头中最具震撼力的工业遗产

对待工业遗产,“更新”的观念与“原真性”保护修缮理念似乎永远存在某种矛盾,而事实上原真性在建筑脱离其原本的时代和社会背景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再现的,工业遗产的修缮和保护更应在延续和保护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基础上,使其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中获得新的价值和意义。

▼夜景

这组外挂扶梯无疑重新定位了八万吨筒仓的位置:通过引入浦江景色去揭示它坐落在黄浦江边这一事实,同时将滨江公共空间带入这座建筑。建筑公共性由此获得,一种新的时间也被铭刻在旧有的时间上。

▼入口广场

▼除了悬浮在筒仓外的外挂扶梯,筒仓本身几乎不做任何改动

未来,随着从江边直上筒仓三层的粮食传送带被改造为自动人行坡道,一个从江边可以直接上至筒仓顶层的公共空间得以建立,这个壮观的公共空间将成为浦东滨江贯通和民生码头空间更新项目之间的重要纽带,新的公共性得以建立。

▼未来,自动人行坡道将直接从江边通向筒仓顶层

▼建筑近景

▂▂

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2001年成立于上海,现任合伙人以及主持建筑师为柳亦春与陈屹峰。每一次的建筑实践对他们而言都是探寻事物本质的机会,他们从对自我及其环境的沉思开始,在建筑中去寻求与传统的诗 / 德情节不相分割的理。不断探索能融合地形、人文、功用等诸要素的方式,直至以一种结构化的方式令空间与形式显现。

○●○

F.Shanghai In-Bund Office Build ing

上海滨江道办公楼

HPP

新华码头位于黄浦江下游南岸,岸线长约325米,是上海百年船厂祥生船厂的发源地。1918年重建,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的水上门户”。爱因斯坦,泰戈尔,卓别林等人便是由此踏上中国的土地。

▼码头鸟瞰

曾是新华码头管辖的871-872号仓库,是码头工业建筑遗存的重要部分。建于1938年,曾多次改造扩建,现为2010上海世博会前改造的国际游艇会所。

▼滨江街道

▼滨江整体景观

作为黄埔滨江绿带的重要一环,景观设计成为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元化的屋顶花园,丰富的开放式公共空间成为滨江景观带的重要延伸。新中式的景观设计,旨在中式园林设计的基础上,兼容现代简约的手法,创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

HPP建筑事务所(HPP Architects)成立于1933年,是德国第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距今已有八十六年的历史。在设计中,HPP致力于保证建筑的质量、功能、效率、寿命和可持续性。建筑设计语言通过对每个项目特点进行严谨的研究分析来确定,而不是对与项目的任务和地点无关的形式语言的重复应用。在设计过程中会研究各个方面的问题,比如建筑的标志性、功能、类型、高效性、生产效率、与周边规划的关系、历史等等。

○●○

G.The Lujiazui Harbour City Exhibiton Centre

上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展览中心

OMA

上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展览中心坐落在上海浦东北端最新的开发区,整个开发区沿黄浦江而立,是全球最具标志性的滨水风光之一。

▼陆家嘴金融城展览中心

项目基地位于前上海船厂厂区,造船业历史悠久。全新的展览中心布置在旧船台坡道上,为这个金融区带来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

▼基地位于具有悠久历史的老上海船厂区

OMA把上海陆家嘴滨江金融城展览中心构想成“空间枢纽”,悬浮在广场之上,并与坡道下方的另一个展览空间相连。

▼新展览中心成为了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陆家嘴展览中心的建筑设计和材料选择紧扣基地的工业历史。建筑由金属网包覆,增添了神秘感,而钢结构亦将暴露出来。这样的设计呼应了基地历史上船体尚未建成时的模样。

▂▂

OMA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于1975年由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ss)、埃利亚·增西利斯(Elia Zenghelis)、Madelon Vriesendorp 和 Zoe Zenghelis在伦敦创立。目前总部位于荷兰鹿特丹,在美国纽约有分所,是一家专门从事当代建筑设计、都市规划与文化分析的公司。OMA是一间国际事务所,在传统的建筑和城市化研究框架内运作。建筑及规划项目遍布全球,致力追求建筑物灵动的造型,并为日常空间使用创造不同可能性。

○●○

H.The Lujiazui Central Financial District of Pudong Area

陆家嘴中央金融区

Farrells

Farrells公司接受委托负责陆家嘴地块的总体规划设计并领导设计工作,目前正在为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提出远景规划方案。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中央金融区是在上海经济和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国第一个国家金融区。

▼项目概览

建筑以浦东船厂的历史为灵感和基础。建筑以旅行者的“箱子”作为参考,而西侧的项目以船只的形状为灵感。滨水区是由浦东中心延伸而来,被构思为一个关键公共区的发电机,通过重大事件和文化活动来庆祝该地区的丰富历史。隈研吾的文化中心是所有建筑中的一大亮点。

▼滨水区鸟瞰,可以看见隈研吾设计的文化中心

▼建筑外观 两幢建筑像一个家庭一样相互协作

▼总平面图

▂▂

Farrells是一家具有跨国背景的设计事务所。他们在总体规划与建筑设计上有着超过半个世纪的经验。他们的设计运用创意、设计技巧和经验,加上对环境、绿色、可持续设计的追求,灵活使用上述的元素配合打造新型小区。他们相信建筑学和建筑设计应该参照建筑物的用途和“地点”。他们的设计师通过与各种专业人员的合作,并牢记客户的需求,慎重考虑设计流程和设计实施手法,从而设计出可持续性的建筑分层、平面和常用的公共空间。通过最初的概念进入到细部设计,再经过施工,来实现设计。

○●○

I.River View Service Station, Lujiazui

陆家嘴望江驿

ZHOU Wei + ZHANG Bin / Atelier Z+(致正建筑工作室)

“望江驿”是上海浦江两岸贯通工程东岸陆家嘴北滨江段的一处服务驿站,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和公共卫生间。驿站位于由临江的跑步道和内侧的骑行道所限定的狭长的堤状滨江绿地内,由一处现存的地下车库楼梯间出入口扩建而成。

▼驿站位于狭长的堤状滨江绿地内

由于所在场地背靠陆家嘴连绵的摩天楼群,隔江与老外滩及北外滩对望,是上海市中心的一处关键性公共空间,这一微小的驿站给了设计师机会来探讨超越其自身尺度的建筑与风景的关系。设计师希望驿站在以平易近人的氛围服务市民的同时,更能够强化这块场地自身的特性,从而让建筑有机会成为风景的放大器。

▼营造平易近人的建筑氛围

▼东侧是相对封闭的公共卫生间

▼从临江侧看,驿站像是一个大凉亭

站在望江平台上豁然开朗中视线向下,透过底部的树干,江面在粼粼波光中水平向展开,与江边或散步或奔跑的人影共同构成流动的风景。此时人们只能看见闪烁的江面,对岸的城市隐在树从之后,有一种特别的宁静之感。当人们走下平台,顺着树丛中的汀步蜿蜒下行,就是跑步道和亲水平台,在那里,浦江两岸壮丽的城市天际线一览无余。

▼夜色中的驿站

▂▂

致正建筑工作室 Atelier Z+ 由周蔚和张斌创立,是一个立足于上海的跨领域的设计实践机构,其工作涵盖城市设计、建筑、室内和景观设计,并在尺度差异巨大的不同项目中探讨一种不以特定形式风格为目标的、开放的、内省的工作方式。致正建筑工作室始终致力于这样的一种建筑行为:它具有深思熟虑之后直指内在的气质,一方面是理性克制的技术选择,一方面是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自在生活。

○●○

J.Bund SOHO

外滩Soho

gmp

上海百年外滩收官之作, “外滩Soho”获得CITAB-CTBUH颁发的 2016年中国最佳高层建筑奖。距外滩最后一座建筑落成至今已逾半个世纪,而今天的黄浦江畔,由租界时代金融贸易建筑构成的“万国 建筑博览群”迎来了其建筑学意义上的收官。外滩Soho 办公和商业综合体作为江畔外滩南段最后一座建筑,以优雅的剪影收束了赋予上海“东方巴黎”盛誉的外滩天际线。

▼浦东和外滩天际线

▼ 从浦东对望外滩历史建筑群

与对岸自由生长的城市丛林相比,外滩Soho和谐的融入了外滩建筑群从新歌特主义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多元风格中。建筑的设计理念在于延续万国建 筑群的历史风格,但避免刻意的怀旧和现有形式的重复,并在以古城公园和豫园为标志的老城区之前定义出历史建筑群的尾声。

▼ 外滩江滨大道

外滩Soho所处基地位置显赫,由六座单体建筑构成,形体参差错落构成空间上的突出和退进,极富雕塑感。楼宇之间错落形成一系列街巷和微型广场,是周边城市空间中狭长“里 弄”、星罗的街道路网形式的延续。

▼ 内部街区空间回应周边城市尺度

▼ 城市空间:一系列街巷和微型广场

▂▂

gmp是曼哈德·冯·格康、福尔克温·玛格1965年所创立的建筑师联合事务所,是进行全方位设计的建筑师事务所之一,其对建筑项目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造直至室内装修全面负责。gmp的建筑理念遵循了古罗马建筑学理论家维特鲁威的三准则:实用、坚固、美观。建筑之所以被赋予坚固持久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个以适当材料构成的供人遮风避雨的场所,还是一个在设计上不辩自明的容纳丰富多样的人类行为的外壳。

○●○

K.The Bund Finance Centre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

Foster + Partners,Heatherwick studio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是一个大型建筑综合体项目,由Foster + Partners及Heatherwick Studio事务所合作完成,该项目旨在活跃外滩的生活氛围。该建筑综合体坐立于码头的突出位置,成为街道尽头的标志性节点。420,000平方米的总体规划融入丰富的步行道路系统,将城市金融中心与老城区密切相连。场地南部坐落着两栋180米高的建筑,受此影响,项目中的建筑高低前后错落,展现出和谐的韵律感,并与其周围的19世纪标志性建筑相呼应。

▼鸟瞰外滩金融中心

“外滩金融中心旨在建立老城区与金融中心的密切联系。该项目是一项有趣的挑战,设计团队需要在建立新旧之间联系的同时,回应外滩景观和历史街区景色。努力使用创新性手法来使其与古老城市文化相融合,并为千万民众提供开放怡人的公共活动场所。考虑到建筑周边的环境,设计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的办公室,商业及文化建筑。并采用高性能玻璃幕墙与手工雕刻石砖铺面的建筑建筑框架相结合。这些结构。这些结构围绕着全新的公共空间,展开了与外滩大厦的历史性对话。”

▼创造亲密的市民广场

各建筑体量由质感丰富的花岗岩装饰,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花岗岩变得愈加轻巧,给人以基础坚实顶部轻盈的视觉感受。

▼建筑融入城市生活

该项目的社会性焦点聚集在文化中心的展现中,该中心旨在为国际艺术及文化交流,品牌展示,新品发布会及各种发布会提供绝佳场所。建筑被移动的装饰外围环绕着,它配合建筑不断变化的用途,遮挡着展示舞台,围合出对望浦东的好视野。该立面装饰共三层,包含675根独立的镁合金柱型单体,形式参考传统中式新娘头冠装饰。该柱型装饰长度从2米到16米不等,且各自独立移动。随着各个层面的旋转交叠,建筑外貌展现出不同的透明度和视觉效果。该外立面为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共同设计完成。

▂▂

Foster + Partners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建筑、工程和设计业务公司之一,总部位于伦敦并在世界各地拥有办公室,由公司创始人兼主席诺曼∙福斯特勋爵以及合伙人董事会领导。伴随着一些建筑的落成,如世界最大的北京机场国际航站楼、瑞士再保险公司伦敦总部、纽约赫斯特大厦总部、法国米约的高架桥等,事务所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声誉,并且在城市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上也有很强的造诣。自1967年以来,其设计作品已获得超过680个卓越杰出大奖,并赢得超过120个国家和国际性的竞赛。

○●○

L.Comprehensive re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second Phase of Shiliupu Landscape Design

十六铺码头二期景观设计

HMD

外滩作为上海市中心地带,也是上海最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区域,是城市中心最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这里风情万种的西洋建筑闻名于世,代表城市所曾创造过的财富和形象,浓缩了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上海建设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发展战略,为城市核心区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外滩区域进行了新一轮功能调整和城市改造,以求“重塑功能,重现风貌”,建立一个富有特色,兼具历史韵味和时代气息、可持续发展的中央商务区和金融贸易区。

▼项目概览(上海十六铺码头)

秉承着“公共空间设计不是简单的赋予场地意义和单纯形态上的美学追求。公共空间是对于社会背景的理解,公众利益的理解和为最佳人性化服务而设计”的设计愿景。

▼改造后的十六铺码头

十六铺码头,是上海外滩最著名的码头,拥有150年历史。曾是远东最大的码头、上海的水上门户,承载着很多关于上海的历史人文记忆。随着上海外滩历经近3年整体改造,这座外滩最著名的老码头也脱胎换骨,重新精彩亮相,功能再造。

▼码头鸟瞰

景观设计团队在此次设计任务中,“从历史角度考虑公共空间演化以及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权利、意义。”经过改造后的十六铺码头,告别了昔日老十六铺客运码头单一的形象和功能,被打造为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平台,除了作为黄浦江水上旅游中心外,如今的十六铺还具有公共滨江绿地、大型商业餐饮和大型停车库等各种功能。

▼码头夜景

▂▂

HMD是一间提供多专业工程咨询服务的国际化设计公司。为了更高效地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建设项目提供专业服务,分别在上海、北京、深圳及西安设立了中国区总部及分公司。HMD所追求的是将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高品质的研发产品应用到项目中,并使之与本土的市场及传统文化相融合,进而创造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及设计语言的作品。公司推崇开放、创新、合作、卓越的核心价值观。提倡一个多元化的、共同创作的工作氛围。并时刻要求设计师们注重对社会、对环境、对客户的责任和义务。

○●○

M.Landscape Design of Oriental Fisherman’s Wharf Project

东方渔人码头

HMD

东方渔人码头,毗邻北外滩CBD片区,地处杨浦区东外滩开篇。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渔人码头不单是个品牌,还将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活模式:“渔人码头模式”。

▼码头鸟瞰

HMD景观团队在渔人码头模式”的基础上提升设计概念,提出“码头公园”的设计思路:建筑主体“包裹”中心休闲绿地,形成围合感较强的室外休闲空间,同时提升商业建筑的景观价值。

▼休闲广场

在此次改造中,设计尽可能弱化自身的形象,以一种十分谦逊的手法对景观进行处理,尽可能不设置对历史街区风貌造成影响的构筑物和建筑,所有的形态、细部设计均是简洁、整体、现代的。致力于回归市民的活动空间。

▼水景装置

○●○

N.Rebuilding Design of Old Wharf

老码头改造设计

SUNYAT ARCHITECTURE(上海三益建筑设计)

如今的老码头,已没有了船来人往的喧嚣与嘈杂,它用一种全新的姿态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线中。

早在2007年,在一片空旷破败中,老码头带着十六铺的记忆原地重生,将“上海滩”的金字招牌重新树立,伴随着黄浦江滔滔江水奔腾不息。彼时的这一次改造设计,带着历史印记、带着城市回忆,并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获得诸多美誉,也为操刀改造设计的三益带来美名。

▂▂

上海三益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始于1984年,曾被中国建筑协会评为“中国十大民营建筑设计企业”。总部设立于上海,在全国各大区域南京、济南、西安、成都、郑州等地设有办事处,设计项目覆盖全国200余座城市及各大区域。专注于城市综合体&商业地产、高品质住宅、城市更新及产业园区、文旅地产、大健康产业、BIM设计及咨询等多类型设计领域,并通过构建商业地产全产业链服务模式、住宅、城市更新等版块专项研究,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

O.Shanghai MOMA Museum Waterfront Park

上海艺仓美术馆水岸公园

YIYU design(一宇景观设计)

作为上海历史重要的工业遗迹,艺仓水岸原为输送煤矿,储存煤块提供城市使用的重要基础设计。经时代的更迭,煤仓的储煤功能渐渐丧失,本项目做为上海工业遗址重要的水岸城市更新项目,将运煤信道转变为文创走廊,煤仓化身为黄埔江东岸首个滨水美术馆-艺仓美术馆,而昔日的工业水岸,化身为为新的市民水岸空间-艺仓水岸公园。

▼项目鸟瞰

景观的设计概念上,主要以重生自然之美,来修复前工业造成对环境影响的反思。主要以林之道,天之池,及野之原,利用森林、天与云彩,和自然为媒材,贯穿整个公园的设计。

▼林之道,穿梭在自然之间

▼远视图丰富的景观环境

▂▂

一宇设计YIYU成立于上海,是一家立志于创造精品景观规划的设计工作室。YIYU的主持景观建筑师林逸峰是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依据客户的期望精心订制,创造细致、优美、创新、品味的设计,让人发现生命中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

P.Modern Art Museum (Laobaidu coal bunker transformation)

艺仓美术馆(原老白渡煤仓改造)

Atelier Deshaus(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Tongji Architectural Design (Group) Co., Ltd.(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作为浦江贯通中的老白渡绿地景观空间,煤仓和高架廊道的更新如何成为新的滨江绿地公园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话题和起点。如何将既有的工业构筑物有效保留,既呈现它作为工业文明遗存物的历史价值,又赋予新的公共性及其服务功能,是设计必须解决的任务。

▼略微错动的横向层板既作为空间也作为景观

▼V字形编织的纤细的竖向吊杆

▼高架廊道也采用了悬吊钢结构系统

作为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整个煤仓和高架廊道在满足新的文化服务功能、构建新旧关系并置的同时,如何建立浦江贯通中一处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是设计更为潜在的任务。

▼构件丰富的公共活动空间

人们在沿江平台经过时,可以看到原状保留的煤仓漏斗,进入美术馆内部,除了期待在里面正在发生的精彩展览之外,不断进入人们视野的旧时煤仓的结构也同时作为另一种永不落幕的展览,作为艺仓美术馆的空间内核,向人们讲述这个地点曾经的历史故事。最重要的,这些曾经的废墟是作为一种“活物”而不是“死物”被留存在新的生命体内。

▼夜景

▂▂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TJAD)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全国知名的大型设计咨询集团。依托百年学府同济大学的深厚底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和进取,TJAD拥有了深厚的工程设计实力和强大的技术咨询能力。在全国各地、非洲、南美有近万个工程案例。

○●○

Q.The new office tower of the HNA Group

上海海航大厦

gmp

海航大厦办公楼由gmp·冯·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建成。建筑坐落于黄浦江畔显要位置,一座玻璃中庭穿插于建筑型体之间,实现了内外视野联结,室外空间阶梯状的水景布置延续了滨水建筑的主题。海航大厦坐落于黄浦江畔,从办公楼内可以俯览上海老城、南浦大桥,远眺2010年世博会园区以及陆家嘴摩天大楼集群。

▼滨江写字楼

▼黄浦江畔天际

海航大厦由两座L型建筑体块组成,两座体块交汇处为一个同为L型的玻璃联结空间。L型体块结合处形成的夹角区域被设计成水平方向的室外平台,如同一座都会空中广场。室外的阶梯状流水景观和建筑严整简洁的几何形式形成对比。景观水池从一侧对低矮的裙楼进行围合,在建筑体和室外景观之间制造出一条明显的分界。

▼办公楼和室外阶梯水景

○●○

R.M2 Tourist Terminal at Bai Lianjing

白莲泾M2游船码头

Original Design Studio(原作设计)

码头,是陆地与水面之间的界面,人与货物在这里或是开启,或是终结一段旅程,这使得码头既是空间上的又是时间上的转换口。上海是个飞速发展的城市,白莲泾M2游船码头的出现成为一个锚固点,架起水面与陆地之间的桥梁,嵌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它设计的开始是为了织补滨水公共空间的一个断点。

▼M2码头与城市的关系

M2游船码头位于曾经的上海世博会核心地带,属于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改造范围。

▼鸟瞰图

▼建筑外观

▼M2码头二层平台上的活动

在混凝土粗粝木模的对照下,举重若轻地将拱的构造形式、建筑体量与结构方式标定出一个三维的矩阵,在这个矩阵里是柯林·罗笔下一片片“透明的”浅空间,暗示了经由身体运动去对建筑进行体验。

▼施工照片

○●○

S.The Chinese Garden for Expo 2010 Shanghai

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

Ecoland(易兰规划设计院)

2010上海世博中国园“亩中山水”项目位于黄浦江滨南岸、世博会演艺中心以东,占地面积2.7公顷,在世博会期间是重要的人流聚集、停留、转换的中转站;在世博会后,亩中山水园与中国馆等为数不多的场馆存留下来作为会后文化遗产。

▼亩中山水

易兰(Ecoland)对亩中山水园的设计围绕两点展开:一是对中国的文化遗产特性的展现并兼顾国际性;二是体现中国的当代性特点。由此提出了“当代中式”园林的设计目标。其中九个以亩为单位的“亩中山水”,根据不同的主题当代化地诠释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建筑、叠石、山水、曲径、种植等各种造园元素,巧妙自然地把传统封闭的私家园林转换为在功能上具有公众参与性的开放式空间。场地整体规划由静谧幽雅的竹林和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亩中山水”系列组成。

▼和谐的尺度关系

▼精致的新中式水景

在现代场景中再现中国传统名园中九种深入人心的意境,启发小中见大的想象力,并结合现代的实用功能要求和元素,亩中造景。正如设计师陈跃中先生所说:“在现代的风景园林实践中,应继续发扬这种创新、批判的文人情趣,融文人情趣与当代精神于一炉——将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精髓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传承民族文化基因而非模仿照搬旧有形式,以此为当代文人园探索未来发展之路。进而有助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30年来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无生命力的探讨。”

▼竹林通幽

园内建筑设计也考虑到了中国韵味和当代性的融合。临江部分设计为滨江大道,“九亩园”与滨江形成“对话”,亦使“亩中山水”园成为整个城市开放空间的组成部分。

▼滨江界面焕然一新,舒适的步行体验

▂▂

易兰规划设计院是一家综合性工程设计机构,主要从事城市中心区规划、大型旅游度假区、文创科技产业园、特色小镇、乡村振兴及田园综合体、公园及风景区规划以及高端住宅区等类型项目的设计工作。

○●○

T.The World Expo Museum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ECADI(华东设计总院)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闭园后,国际展览局与上海市政府多次探讨,希望通过一座世博会博物馆向世界展示上海作为世博会举办城市的力量,并将上海城市的创新性和开放性传递给未来的世博会举办城市。设计方案以“永恒的瞬间”作为对150年世博会历史的演绎主题,将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欢乐记忆的容器”来收纳那些美好而短暂的回忆,为上海增添了一处高品质的城市公共客厅。

▼鸟瞰建筑

▼建筑全貌

▼入口广场

▂▂

ECADI华东设计总院始终围绕“国际理念、中国实践”的定位,对标国际,着眼行业前沿,聚焦设计价值链的前端和高端,打造 “中国设计、国际品质、属地服务”的理念与ECADI自主品牌形象。在参与众多项目的国际性设计竞争中,凭借国际水准的设计理念、创意和品质把控能力,对当地客户和项目需求的深刻理解,以及强有力的国际国内技术资源整合能力和设计总包管理能力,高效推动了大批大型复杂项目的顺利实施。

○●○

U.Footbridge on Rihui River

日晖港步行桥

Atelier Deshaus(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日晖港人行桥跨越约70m宽的黄浦江支流,将徐汇与黄浦区的公共开放空间连接在一起,在功能上接通浦西沿江公共空间的断点,承担人行交通的功能。桥梁两岸分属不同的区管辖,其场所特征也风格迥异,徐汇区一侧延续西岸公共开放空间的宽阔平坦,犹如广场般的公共尺度,而对岸黄浦区南园则是以园林尺度呈现的公园,地形起伏复杂,道路蜿蜒,桥梁的置入需转换两种空间尺度并恰当的连接不同的标高和流线,与此同时桥梁本身亦不能阻挡河流上的船只通行及岸边的人行通道,功能要求颇为复杂。

▼航拍步行桥

▼远眺步行桥

▼依据弯矩与受力形成三角形纵断面

▼桥下通行

▼台阶

▼将拉索轻轻上提形成弯折

○●○

V.West Bund World AI Conference Venue B

西岸人工智能峰会B馆

Archi-Union Architects(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

引领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西岸滨江建设今年迎来了一项新的挑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于2018年9月17-19日在上海西岸举行。作为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会场之一,西岸峰会B馆设计工作从2018年4月启动,建造实施也紧凑地于2018年6月展开,并在2018年9月顺利实现了8885㎡的空间呈现。

▼西岸峰会会馆

▼建筑白色的基调与西岸滨江公共建筑的整体气质相符

无论是已经建成的西岸美术馆,还是建设中的办公空间,都在试图通过纯粹几何的形体回应西岸滨江密路网、小街坊的空间规划。西岸峰会B馆的体量构思充分回应了西岸滨江的城市肌理,根据未来展览、峰会、论坛等功能需要被有机划分为三个主体体量,同时首尾相连的平面几何也形成了简洁的整体性。空间几何的自然扭动,与城市街道以及周边建筑取得肌理上的呼应。

▼西岸峰会B馆的体量构思充分回应了西岸滨江的城市肌理

▼三角形入口公园

▼顶棚在侧面微微高于主会议空间

▼机器编织的碳纤维亭

▼略微收进的建筑主入口&半隐框幕墙立面

▼总平面图

▂▂

上海创盟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由袁烽于2003年成立,是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证的综合性甲级建筑设计机构。创盟国际的主创设计团队注重数字设计的教学及建造试验与实际项目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项目的并行与互补发展是创盟国际的一大特色。

○●○

W.TANK Shangha

上海油罐艺术中心

OPEN建筑事务所,EAST DESIGN(东方易地)

EAST DESIGN延续“上海CORNICHE”的核心概念,把油罐艺术中心变成了一个公园,公园里就是美术馆,实现了人们跑着步就可以逛美术馆的梦想。落成后的油罐艺术中心也成为公园与美术馆融合的新地标,形成了徐汇滨江公共开放空间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项目鸟瞰

▼油罐艺术中心外观

在这次的设计中,设计团队充分尊重场地现状并结合现状的油罐遗址,在艺术化的加工与处理的思想指导下,将五个独立的油罐用一个Z字型的“绿化屋面”联接起来。“绿化屋面”上面是高低起伏的草坡、两个开阔的广场和一片“都市森林”。“绿色屋面”随场地高差条件的不同部分与地面相接,为人们便利的进入场地提供了可能性。同时也将植被、水景和小展厅等自然地联系起来。散布其间的公共艺术作品,不断的邀请人们在自然与艺术之间穿梭。而“绿化屋面”之下互相连通,成为灵活开敞的室内展览及服务空间。

▼油罐艺术中心外观

▼项目鸟瞰

油罐区的种植设计凸显绿色环保的主题,结合遗留在场地上的工业基址,营造出疏林草地、林下空间、缓坡草坪等多样种植类型,将油罐包围在绿色世界中,使得艺术空间和自然景观相融。并将这一个特征融入自然,成为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最终将场地回归自然,人们的生活回归自然。

▼油罐艺术中心外观

▂▂

OPEN是一个国际化的建筑师团队。他们与跨越不同领域的合作者一起实践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以及设计策略的研究与创造。相信建筑以其创新的力量,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在建造与自然之间达成平衡。OPEN由李虎和黄文菁创立于纽约,2008年建立北京工作室。目前已经落成和正在设计实施的主要项目包括:歌华营地体验中心、田园学校/北京四中房山校区、清华大学海洋中心、深圳坪山演艺中心、上海西岸油罐艺术公园、UCCA沙丘美术馆、山谷音乐厅、上海平和双语青浦学校等。

▂▂

北京东方易地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原EDSA在亚洲地区的分支机构EDSA Orient)。由北京东方园林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李建伟先生出任总裁兼首席设计师。公司成立于2001年,设计范围包括旅游度假、社区环境、城市公园及公共空间、城市景观系统、水生态景观和全域旅游规划。擅长将城市、生态、景观进行统筹规划,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的问题。主张景观设计最大限度做到人工结构与自然结构的平衡,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结合

○●○

X.Long Museum West Bund

龙美术馆西岸馆

Atelier Deshaus(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

▼东南立面

▼主入口

▼从河流方向看建筑

▼鸟瞰樱花中的龙美术馆

▼樱花绽放的龙美术馆

○●○

Y.East Bund Footbridge: North Sanlin Bridge and Sanlintang Bridge

三林北港桥及三林塘港桥

Atelier Archmixing(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YeArch Studio(冶是建筑)

2018年年底是上海黄浦江东岸开放空间贯通一周年,所有公共空间、基础设施正式投入使用也将近一年时间。值此之际,回顾东岸12座云桥中最南端的两座——浦东三林北港桥和三林塘港桥的设计,并以此作为对目前使用状态的比较。

▼黄浦江东岸三林北港桥及塘港桥

云桥是东岸开放空间贯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印象中,“桥”通常只作为通行使用;东岸的云桥则不同,它要求融合景观、交通、建筑、绿地等多重因素,又地处黄浦江沿岸的重要位置,对桥的设计也提出了更为复合的要求。在浦东开放的长达22公里的岸线中,“公共空间”是最核心的概念,也构成了设计的起点,即如何在满足基本的步行、骑行要求以外,从公共空间的概念出发,引导两座云桥的形态生成。

▼三林北港桥鸟瞰

▼三林北港桥与滨江景观

以三林北港桥为例,直线型的桥身直接连通南北两岸,但是在桥头和桥尾逐渐平展出两翼,直至形成与桥身融为一体的大台阶,自然地衔接桥前的景观广场。我们也希望从桥身延展出来的空间能提供另一种进入的可能,另一重体验滨江的视角,也能承载更多样的公共活动。

▼三林塘港桥周边环境

▼三林塘港桥鸟瞰

▼“S”型桥身丰富了形态上的变化

以三林北港桥为例,直线型的桥身直接连通南北两岸,但是在桥头和桥尾逐渐平展出两翼,直至形成与桥身融为一体的大台阶,自然地衔接桥前的景观广场。我们也希望从桥身延展出来的空间能提供另一种进入的可能,另一重体验滨江的视角,也能承载更多样的公共活动。

▼三林塘港桥夜景

▂▂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Atelier Archmixing )成立于2009年7月,由庄慎、任皓创建,唐煜、朱捷加入合伙。“阿科米星”是“Archmixing”的谐音,意为“混合建筑”,源于成立之初,我们认为:“设计需要消除从专业领域到社会价值的各种狭隘的界限,不放弃去尝试各种可能性。”他们的设计无论内容还是范围都不拘一格:从城市设计到小型建筑,从专业建造到民间建造,我们的工作兴趣和实践策略丰富而灵活。

▂▂

冶是建筑(YeArch Studio)由李丹锋、周渐佳在上海创立,致力于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与研究。快速城市化与内部空间的嬗变是中国实践的现状,希望以此作为设计的出发点,通过对都市策略、建筑本体与呈现方式的思考,不断挑战建筑学的外缘。在过去的数年间,冶是建筑完成了包括城市设计、基础建设、建筑、室内等多重尺度的项目,并且积累了包括工人新村、陆家嘴、城市建筑等多个独立研究。这些实践与研究的经历相互支撑,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工作方式。

○●○

格楼书屋

山水秀建筑设计

格楼书屋位于上海黄浦江西岸的徐汇滨江公园,基地四周被开阔的江景和茂密的绿树环绕。在开放的自然中,设计师希望这座通透的书屋在融入环境的同时,为人提供亲切闲适的内在空间。从宽大的滨江步道、或是从幽深的铁轨花径接近基地,会看见若干高低错落的平台漂浮在树林中,支撑它们的是一组钢格架构成的片墙。一部曲折的楼梯把这些平台联系起来,把人带进一个个方位各异、大小不一的空间。这些空间依托于平台,又相互开放联通。幕墙玻璃和格架墙都是通透的,它们模糊了平台之间和室内外的空间层次。在任何一个角落坐下,周围的树林和格架上的书籍都是触手可及的景物......居一隅而窥全豹,“格楼”再现了这种林中的空间体验,使抽象与具象在连续的尺度中得以共生。

▼入口

放宽的楼梯可以成为小型聚会和演讲的场所,而顶层的户外平台,又是通往屋顶露台的坡道起点,室内的活动可以一直延伸到开放的露台上,享受壮观的江景。

▂▂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由祝晓峰在2004年创办于上海,一直致力于从身心、自然和社会的需求出发,通过时空和建构互成的本体秩序,在三者之间建立平衡而又充满生机的关联。在近期实践中,着重挖掘聚落性空间在现代生活中的潜力,在中国传统和未来之间为当代建筑寻找一种新的定义。

○●○

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

俞挺

Wutopialab应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委托在中国最高建筑上海中心52层设计了水墨设色的(ink and wash)朵云书院旗舰店。朵云书院旗舰店是个小型的空中文化综合体,它由七个功能区组成,涵盖书店,演讲,展览,咖啡,甜品和简餐等不同功能,总共2200平米,共有60000册书籍和2000种文创用品。239米高处的旗舰店是目前全世界绝对高度最高的商业运营书店,书店是上海中心这个垂直城市的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也是上海的重要的文化地标。

▼上海夜景

上海中心被周围华丽的新城所簇拥着。我们为之骄傲,但又在内心深处隐隐觉得不够真实。而这壮观可见的风景决定了书院的内部风景。室内所有的空间是呼应着外面的风景,开放的白书房可以一览无遗俯瞰曲折东去的黄浦江。而迷宫般的黑书房的框景把远处的建筑定格般纳入秘境。要知道无论如何,今日的上海更具魅力,因为只有通过上海变化了的今日风景,才唤起我们对她过去的怀念。书院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认真思考上海可以是怎么样的。

▼露台

▂▂

Wutopia Lab由建筑师俞挺和设计师闵而尼创立于上海,公司以复杂系统这种新的思维范式为基础,以上海性和生活性为介入设计的原点,以建筑为工具,从而推动建筑学和社会学进步的建筑实践实验工作室。Wutopia Lab曾入选2017—2019年度AD100榜单,2018年Architectural Record 评选的Design Vanguard,及Archdaily评选的a selection of the world’s best Architects.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4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