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HC萤火虫营地教育——七大课程系列说明
YHC萤火虫营地教育——七大课程系列说明
一、自然教师团队成立及培养情况
花溪农场自承担该项目以来,建立专项教学组6人,引进国内外专家指导顾问6人,承担教学研发及实践活动开展。
二、自然教育课程研发及实践情况
花溪农场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自然课程的目标、重难点、授课方式、意义、课程衍生以及对受众的身心灵发展培养、需求,不断完善和总结,目前已建立六大课程体系,研发100多个单项基础课程用于教学实践,不断地深化优化课程。后期我们将会把所有教案整理成册,再由国内外自然教育专家指导修订,然后作为自然教育课程教材面向未成年人推广。
三、研发课程的内容及教育意义
(一)自然认知
自然界有太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探索和学习,将自然知识真实生动的呈现,激发孩子的探索发现,从而获得知识的积累和心灵的陶冶。
如《做棉花草馍馍》,先要认识常见的可食用的野菜,并在野外自己辨认采摘,孩子们在整个过程中主动去观察,反复寻找,获得的生活经验。
《水流的方向》是我们开设的自然科学课程,在试验中利用地心引力及高低起伏让孩子们自己归纳总结,从刚开始的答案五花八门到之后总结出“由高到低”的方向,完成自然认知,这也是弥补课堂单一枯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观察《年轮的秘密》也是在木工创意中加入的自然认知,很多孩子都知道年轮是代表树的年龄,但年轮怎么正确计算、辨识方向、何谓春材秋材等就无从了解了,带给孩子深刻的感官体验,并引导激发其想象力、创造力,之后获得自然知识认知,对自然更加的了解。
另外,在大自然中,我们提倡让孩子主动发现寻找,一朵蒲公英的种子花、一颗野外的小果实、田里一株株的青菜、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孩子观察的对象,由兴趣产生行动,由行动引发思考,由思考再展开行动,这种体验深刻而又充满乐趣,让教育回归自然,这才是我们积极倡导的方向。
(二)四季农耕
农耕劳作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繁衍的根基,早在先秦时期汉族民间流传的《击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描述了乡村闾里人们击打土壤,歌颂太平盛世的情景。汉族民间流传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艰辛不易。
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团结合作、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让孩子们参与农耕活动,会让他们动手能留增强的同时更加了解土地,了解农耕文化,产生与自然的情感链接,获得心灵的滋养。
花溪农场根据不同季节的农事安排、24节气进行的自然教育,主要分为: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家长孩子们在活动中体验着劳作的辛苦和收获的喜悦!
(三)饮食教育
饮食教育,简称“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像力和人观培养上,让他们懂得食物从何而来,对人类身体的好处,以及生物链的可持续发展。
在孩子们的眼中,食物很多是一种“便利包装”的形态出现:白净的大米、整齐切割的肉类、采摘分类的果实···,他们不知道这些食物的本真面目,更不明白各种营养素对我们的身体有怎样的帮助和利弊关系,没有正确的饮食观念,“挑食厌食”“营养不良”和一些营养性疾病接踵而来,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让父母很少头疼。
颇为有趣的“食育”课程,能弥补这些遗憾并深受孩子喜欢。在国外,有很多国家通过饮食教育让孩子自发健康饮食,增强体格。增长见识,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持续受益终身。
《米饭从哪里来?》也是花溪四季农耕的经典课程之一,从插秧开始全程参与,观察记录,到秋季原始收割,用镰刀割、用拌桶甩、用风谷机选料分类、脱壳,每人收获白花花的稻米,之后变成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家长后来告诉我们,孩子们连掉在桌上的一粒饭都捡来吃了,就此明白了粮食的重要性,就此也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
原汁原味的《烤竹筒饭》:从选材、锯竹子、拌料、灌装竹筒饭、烤制到后来分享美食,整个过程不仅是了解饮食文化,更重要的是过程中孩子的体验、记忆以及转化吸收,小伙伴间的相互合作、思考协商直至成功完成,是多么令人回味的户外生存体验!
《土法烤面包》:在“钻木取火”的系列课程之后,我们推出了土法烤面包,孩子们和面、观察、发酵、揉捏、取材、烤制,每个过程都是全新的体验,在耐心等待香喷喷面包烘烤的同时,每个人都是那么专注、喜悦和惊叹,对面包的制作过程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棉花草馍馍》:清明时分,很多野菜萌芽而出,如常见的“棉花草”,孩子们在了解棉花草的特征功效后,分批在田野中寻找,然后集中辨认挑选、过水、和面、煎制,然后分享美食,这一定是段永生难忘的童年回忆和生活知识的快乐积累。
(四)自然艺术
利用天然的材料,如竹子、石头、树枝、泥土等进行创意DIY,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孩子耐心、专注、细致的性格,手眼协调,或独立或团队协作完成自己的作品,体会创作过程中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
1、木工坊:花溪木工坊是非常受小学生喜爱的一个工作坊,项目将创业创新精神、专注力的培养转化为实际的工作体验,唤醒了孩子们积极创造的力量,以及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思考、情感和意志的磨练结合在一起成长,通过不断实际操作训练,让孩子在自信、挑战中快乐成长。
为什么要孩子们做这样的事情?只因为孩子们都能做到!看似危险的锯子、凿子、铁钉,在老师的安全讲解、爸爸妈妈的亲子参与下,孩子们非常安全的使用工具,做出自己的作品。我们觉得一味的将危险远离孩子,不如将正确的方法教给孩子,工作中孩子不仅没有受伤,反而锻炼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一个简单的木工玩具,需要构思、寻找合适的材料、使用工具、拼接打磨、不断修复、成形等等一系列的过程才能完成,这个过程中孩子的逻辑思维、自信心、动手能力也与之共成长。
2、泥塑坊: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大地生养万物,花溪泥塑坊将有关土元素的文化、历史,如白膳泥、陶土、陶瓷等分享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捶打、揉捏、甩推、团拿等制作中感受创造的喜悦,锻炼小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美术坊:孩子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能给予他们想要的一切色彩,我们在笋壳、石头、木头等天然材料上留住这一切美好,美术活动中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创编故事情节,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来记录。
4、草木染:收集可染色的植物,如紫苏、商陆、葎草、栀子果、苏木等,启发孩子的创造力,用棉绳、皮筋、石头捆扎,设计自己的扎染作品,用亲身体验的艺术形式开启感官之旅,培养艺术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享受创作艺术品的喜悦和自信。
5、编织制作:编织是人类古老的手工艺之一,即是将植物的枝条、叶、茎、皮等加工后,用手工进行编织的工艺。编织不仅是一种技术,也是手指和大脑的协调运动。在编织过程中,专注、思考、灵活的运用技巧,缜密的心思,成功的喜悦,都在一举一动中呈现。
(五)自然游戏
将科普知识、环境教育融入到活动中,模拟自然界的生存劣汰、生物链、相生相克的规律,设计各种有趣的自然游戏,在游戏中获得知识的积累和情感的滋养,真正感受环境、自然带给人的疗愈及能量。同时在活动中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综合感统协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造能力。
例如《伐树行动》,并非是真正的去砍伐一棵树,而是模拟为林间飞翔的小鸟,找到一棵大树为家,在经历自然灾害暴风雨泥石流、地震,以及人类砍伐时,小鸟的家越来越少,因此“死去”的小鸟会越来越多,游戏结束,会引导孩子们讲述感受和应对办法,引伸出保护环境、合理砍伐、多种树的结论,从而唤醒环境保护意识和行动。
(六)户外生存及安全
现在的孩子更多在家长社会的保护下,自理能力愈发下降,更别提在户外如何独立生存和自救。我们利用花溪天然的山水环境,将生存项目、户外拓展训练和自然元素游戏结合,真实的感官刺激和有趣的活动设计,增加户外安全知识积累,强壮体魄,增强心智的磨砺,树立自信勇敢、积极探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与培养个人的责任感与团队使命感。
包括户外生存、户外急救、行走、溯溪、徒步穿越、野外露营、定向运动、山谷探险、林中寻宝等体验项目。
如《钻木取火》是在野外的生存挑战,引导孩子尝试用打火石、木头,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顺利取火的过程。从思考到言行,从独立到自信,都是真实印象深刻的体验。
《野外急救》则涵盖了在户外可能会遇到的危险应对,如泥石流、洪水、地震的辨识与躲避方法、及时自救等,并对常见的外伤处理、骨折搬运、场地搭建都有经过培训持证的老师一一教授,提高青少年的综合能力及自救能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