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风口上的便携式储能,还能待多久?

 

风口上的便携式储能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以及受益于双碳政策驱动,储能产业重要性愈发凸显,已经被赋予能源变革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行业“钱景”也是愈发可期,资本关注度越来越高,于是2022年储能行业上演了一波融资潮,根据来觅数据,2022年至今储能领域已经有37起融资,合计融资规模已超36.5亿元(谨慎估计)。

而在储能行业细分赛道中,毫无疑问,便携式储能更受资本偏爱,今年已有15起融资,合计融资规模已超9亿元,投资方也不乏前海母基金、达晨财智、源码资本等知名机构的身影。并且便携式储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领域,赛道虽热但也很新,因此行业融资事件基本集中在初创期,15起事件中,天使轮和A轮事件合计11起,占比73.3%。

资料来源:来觅数据

除了一级市场的融资热,二级市场也有先行者抢先登陆,今年九月华宝新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成为便携式储能“第一股”,并且从其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来看,业绩表现非常不错,华宝新能前三季度营收22.3亿元,同比增长44.34%,净利润2.55亿元,同比增长19.7%;可以说是为行业树立了追赶的标杆。另外,正浩创新也在奔赴IPO的路上,据悉其也已同中金公司签署上市辅导协议,拟境内交易所上市。

它为什么这么火?这个蛋糕有多大?

便携式储能,就是一个大型的充电宝,中小功率的电池容量一般在300-1000wh,大功率的电池容量则可能在1000-3000wh,便携式储能产品可以配备太阳能板使用,电量耗尽时可户外充电续航,因此其具备容量大、功率高、寿命长、稳定性好等特点

之所以这么火,除了锂电储能技术成熟外,最主要还有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毛利有点高,“诱人”,二是市场也可期,“好讲故事”。

首先是毛利高,可以从华宝新能身上得到明确印证,其2019-2021年毛利率分别为48.7%、56.1%和47.5%,即使是近两年上游材料涨价,其毛利率仍然是“居高不下”,2022年Q3毛利率依旧有45.8%。总之一句话“就是香”。

接着是市场方面,从其应用场景来看,归纳为两种,一是户外用电,二是家庭应急用电。

户外用电需求主要来自于户外运动和户外露营的兴起,近年来户外运动在全球范围内也愈发成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历来文化就是如此,而在疫情期间不让室内聚集活动以及后续疫情全面放开,更是激发人们的露营兴趣,有数据统计2021年内参加露营的北美家庭达到5350万户,基本占到了全球的一半,并且仍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

中国户外市场尚处在起步阶段,但国内露营热已经在持续升温,像小编这样的“宅男”今年都参加了好几次露营活动,当然一些数据能更好的印证露营热这一点;比如在小红书上,与“露营”相关的笔记已超400万篇,与“露营装备”相关的比较有60多万篇。而相关机构统计,2021年新增注册露营相关企业近两万家,同比增长144%;2021年中国露营经济核心市场规模达到747.5亿元,同比增长62.5%。

而在应急方面的需求,则主要在于自然灾害导致停电和地域冲突局部战争带来的能源危机。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印度以及一些岛国或沿海国家地区;而欧洲则主要是俄乌冲突的影响。另外可能还有一些电力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国家地区可能也存在相应的需求。

以上需求因素也是直接反映在市场规模和市场分布上面,根据GGII 统计数据2021年全球便携式储能设备出货量达 483.8万台,市场规模达111.3亿元,近几年每年增幅都在150%-300%;预计到2026年,出货量将达到 3110 万台,市场规模将会超过 880 亿元。

而在市场分布上,美国市场占比最大有47.3%,其次是日本占据了29.6%的市场份额,另外欧洲,加拿大、中国各自份额都在5%左右,其余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分摊剩余的8%。

资料来源:GGII、来觅数据整理

挑战有哪些?

一方面,玩家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球便携式储能产品九成产自中国,目前市场集中度也较高,前五玩家分别是华宝新能、正浩科技、Goal Zero、德兰明海和安克创新,分别占据17%、6%、6%、5%和2%的市场份额,其中四家是国内品牌;

但行业还处在发展初期,并且像前文提的这个产品毛利又高,国内可挖掘市场空间大,因此入局玩家越来越多,并且不乏一些消费电子、新能源大厂的身影,比如小米、华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相继涌入,另外还有不少上市公司也有推出相应的便携式储能产品,比如力帆科技、隆鑫通用、博力威、奋达科技等,未来便携式储能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市场格局可定还会有很大变化。

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和寻求突围之路。大家争相入局除了上述原因外,最重要的还是便携式储能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或者说入局门槛低,大多数企业都是方案集成商,原材料基本都是外采;

而核心零部件电芯(占成本的34%),逆变器(占成本17%)、电子元器件(占成本23%)等国内供应体系成熟,因此核心性能上难以玩出“花活”,产品外观设计可能也会大同小异,产品同质化竞争不可避免,打性价比和价格战大概率会上演,那么利润空间肯定会被大幅挤压,就看谁的成本控制能力了;开始打价格战了,那么也就开始走下风口了。

另外,则是品牌影响力塑造,营销大战、广告大战也可能常态,当然那些大品牌厂商底气更足;可以看出这些突围方式又回到了消费电子的老路上来了,这对那些初创期的企业来说会比较残酷,创新型的突围之路确实难觅。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