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蜀地曲艺|四川扬琴传承人徐述⑦:退而不休 培育弟子传承扬琴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摄像 关天舜
1992年,55岁的徐述退休了。但热爱四川扬琴的她,退而不休,她继续用自己的一双手和一把好嗓子,赋予扬琴独立的生命。她义务加入由一帮爱扬琴的人组织的业余的“蜀声琴社”,“一是演出,一是帮她们搞点组织工作”,一做就是16年。16年里,她在走马街戏剧场、大慈寺、悦来茶馆等地“转台台”,让现场观众沉浸在一张琴一个人声所制造的扬琴世界里。
徐述爱扬琴,也爱喜欢听扬琴的观众,在她看来,演员与观众是相辅相成的,观众越多演员唱的越来劲儿,质量也越好。为了表达对观众的感谢和尊敬,徐述在演出休息时间,常会给观众掺一点儿茶,叫“留心茶”,要把观众留住,希望他们经常来看演出。
后来再在公开表演场合,她总把爱徒推到前台,自己则成为一个操琴手。在她的敲打下,扬琴如获生命,或清脆如玉,晶莹剔透,或丰满激昂,气势磅礴。有观众说,单是听徐述的器乐,就已经足够成为独立的音乐世界。
2009年,徐述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徐述被授予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我太爱扬琴了,太爱了!扬琴给了我太多太多,我的为人,我的做事,我的尊师重道、友爱朋友,都是扬琴教给我的。”
当下,越来越丰富的大众娱乐,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阵地,四川扬琴等一大批传统曲艺,不再受到观众追捧,演员们逐渐离开了舞台。“神龙手难挽下滩舟。”说到现状,徐述有些无奈,“我很悲哀,它是民族的,解放以前成都四大门都有扬琴或者竹琴,现在哪个还晓得嘞?我都下台了。我的心是很酸的,这是国宝呀!我们国家才有四川扬琴的。”
“现在人爱得不‘如痴’了,我们那时候是全身心投入进去,‘偷经学艺’也要学,现在有的人比较看重‘250’,变得浮躁了。”她教育自己的学生,“我对我的学生有个要求,你们唱扬琴,就要像爱爱人那么爱,唱哪门爱哪门。”
好在,徐述已经为四川扬琴找到了传人,直到现在,她仍会指导学生唱腔,“基本的本子找好,我把腔润好了,在我的基础上,或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再按照他们的特色来(教)。”徐述尽心尽职,先后培养了诸如万弘、张冰、李永梅、于兰、孙云金、吴瑕等多位男女扬琴演员,有的取得了卓越成就,有的活跃在曲艺舞台或扬琴承传基地上。徐述欣慰的同时,还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学生当中有几个条件还是不错,但他们还需要再加把劲儿,变得更加‘嘎嘣棒’!”
四川扬琴已经融入徐述的骨髓、血脉,成为是她的生命的一部分。直到现在,她一有时间就创作新的谱子,采访中,记者看到了她近年来的作品,《关山月》、《琵琶行》……全部手写,落款“徐述于陋室”。一个人的时候,不管是走还是坐,徐述绝对在唱扬琴。相识的人看到她在抠指拇儿、打拍子,保准会说,“你看这个‘老曲儿’,又在唱扬琴。”甚至有人开玩笑地问过她,“你二天要走咯是不是还要哼声大腔再走?”她高兴地拍着胸脯,竖起大拇指回应:“如果最后一口气还能唱扬琴,好,好角色!”因为爱,徐述浑身散发着一种特别的感染力……
人物简介:
徐述,1937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代表性传承人,巴蜀文艺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56年考入四川省广播电台曲艺队,师从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学艺,习男腔、老旦腔。与恩师李德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出主要曲目有《秋江》《船会》《闯工》《描容》《活捉三郎》等。1958年,参加四川省首届曲艺汇演《拷红》获奖,同年赴北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等人的接见。
80年代末,改口传心授教学为电声教学(先将其唱腔录音让学生听后再上琴细教唱腔韵味);1997年,为使新同学有谱可依,先后谱教材:《夜课》《藏舟成配》《三祭江》《伍员渡芦》《拷红》《宝玉哭灵》《渔父辞剑》《静夜思》《阳光三叠》等,并编写《扬琴基础知识》二册,谱曲和文字教材3万余字。
徐述不仅保持传统,自打自唱,唱打皆优,而且自成一派,男腔女腔皆唱,成为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志。其唱腔韵味醇厚、丝丝入扣,被著名报人车辐称赞为“清风水月”。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7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