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营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五个“不一样”,你了解吗?

 

何为营地教育?

营地教育是从校外活动衍生出来的一种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形式。

传统的营地教育观念是在郊区的营地进行徒步、登山、皮划艇、营火会等活动。现代化的营地拥有较高的接受性及开放性,会提供比较多元化的特色活动或课程,包括表演艺术、音乐、计算机、语言、数学、特殊教育或者体重控制等不同主题的营地活动。

在世界范围内,营地教育作为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和组成部分越来越被重视,许多国家已经将营地教育纳入了常规的学校教育体系。

营地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要素:

第一,它发生在一个由全体营员和营地指导员、活动空间、大自然所组成的临时性的“体验式”社区中;

第二,它是“户外一文化一旅行一体验”汇聚起来的共同体;

第三,它的指向性目标是训练有素的领导力。

因此,营地教育以亲近自然、鼓励探索、培养能力、促进友谊和丰富人生为基本宗旨,强调体验式学习的方式,从跨学科的综合知识角度出发,使营员在实践中充分理解所学,并将各科目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营地,营地指导员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营地指导员和营员之间是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使营员能够推已及人地理解他人感受,建立与他人的顺畅沟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营地教育和传统教育的五个“不一样”,你了解吗?


1.不一样的“场地”

不同于学校的教室,也不同于家里,不同于宾馆或农家乐,一个标准的营地,除了有吃饭(一般不会太豪华),住宿(多为集体宿舍),特别重要的一点是拥有很大的户外空间(森林、湖泊、海滩等),以及运动场馆(篮球、足球、游泳、各类室内运动场馆),以及拓展设施(滑索、露营、射箭、陶艺、绘画甚至3D打印等)。

2.不一样的“老师”

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职责的“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们大多是不怒自威,让学生们敬而远之的,很难成为孩子们的“朋友”。

家长们呢,虽说现在平等观念深入人心,甚至爸爸妈妈们都从家长自贬为跟班,可无奈我们都是流水线上批量长大的,除了会做题不会别的,玩儿就更不在行了,看看各大公园和游乐场外守着包埋头于手机的爸爸们,你们懂的。

营地里的导师呢?不仅会笑,还会闹!国外的导师们大多都是从营地里长大的,上了大学又回到营地里来带小不点,爱运动、爱生活、爱游戏、爱挑战、爱创意的感觉,是骨子里的。

孩子们完全能够体会到“我跟你一起玩儿”和“我陪着你玩儿”的天壤之别。

3.不一样的“伙伴”

学校同学,当然感情不错,但是难免因为成绩好坏而三六九等,或是因为功课太多只能“相对无言”。回家更惨,要么被妈妈单独盯防,要么被长辈们群起围攻。

营地是孩子的聚集,是属于孩子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安全的孩子为主体的社群里,与原本不认识的同龄人快速熟识、相处,孩子们在其中学会交流、学会博弈、学会应对,做好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所有准备。

4.不一样的“学习”

学校里总是在灌输“是什么”,学习的内容以知识为主,以考试为目的,模式是听讲、背诵、再现。

家庭教育则进了一步,负责任的家长会花时间去跟孩子探讨“为什么”,希望可以提高孩子的思辨力与好奇心。

而在营地里,孩子们碰到更多的是“怎么办”:背包怎么打?帐篷怎么搭?游戏怎么配合?不同意见怎么表达?……没有了家长的包办代替,孩子们往往会展示出惊人的能力。

5.不一样的“成绩”

学校苦读多年,最悲催的莫过于考完试毕了业,学那点东西就从哪儿来又回哪儿去了,真所谓“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

与之相反,短暂的营地生活,亲身体验与经历,却可以留给孩子受益终身的能力。这是体验学习的魔力。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