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古代过冬难吗?且看他们花样百出

 

过冬,是个技术活

当寒风飘飘北风萧萧,在冬天能想到的便是多穿件棉袄。冬天衣物要足够保暖,古人也深谙其道,并且产生了一些周全且不失时尚的御寒衣物。

古往今来最具有共识的御寒衣物,应是棉袄了。古代棉袄,使用的是蚕丝质地的绵絮,因此常写作"绵袄"。棉袄最初被称作"襦",其长度一般至腰间,故有"腰襦"之称。因其温暖柔软,这种棉衣也称"温襦",所谓"襦,暖也,言温暖也"。

甘肃汉墓出土的汉代襦裙样式

袄的叫法则始于唐代。在唐代,袄已成为了过冬御寒的常用衣物,且有了"绵袄"之称。棉袄比较短,因此下身常配有棉裤,相当于现在的整套的秋衣秋裤。

熟悉古装剧的人应知还有一种为袍。袍,其实也算是保暖内衣。古袍一般外穿,在外还需要套上罩衣、马褂等。"袍必有表"便指袍本作为御寒内衣。古时"棉袍"也被写作"绵袍",有内外两层,夹层内放入柔软的御寒填充物。

战国时期的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绵袍

御寒效果好的棉袄、袍等多为上等阶级所有,一般的百姓,则多以麻制品或纸衣来御寒。"褐"是其中一种麻制品。陶渊明曾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如此短褐,恐怕也难以抵挡冬天的严寒。

人们也用楮皮纸做衣服,称为"纸裘",听闻保温效果好,价格也实惠。诗人朱熹就曾在寒冬时送陆游一套纸被,陆游为此作诗感谢:"纸被围身度雪天,白于狐腋软于绵"。

而头和手部的保暖古人也极为看重。我们日常熟悉的手套其实古时已经出现,还分五指和套手不同类型,一些手套花纹十分精致。

西汉信期绣千金绦手套

头部的保暖,人们从额头便开始武装了。额头的保暖物件称为抹额,指包于头额,束在额前的巾饰。另外帽子也是冬天的必备。昭君帽,也叫"卧兔儿",是用动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饰品,在当时很是流行,因戴头上时如兔卧顶而得名。

盘金绣花鸟眉勒

耳朵则有"暖耳",暖耳多用狐皮类制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明朝时已有"入朝百官赐暖耳"的冬日福利。可见,古人对于冬天御寒保暖的考虑也是非常详尽周全了。

明清时期一对暖耳上绣着"轻风耳边过,难冷套内物"。

明万历《御世仁风》中穿冬装的官员,头戴卧兔以及暖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5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