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二美人图》里隐藏的这些细节你知道吗?
众所周知,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雍正十二美人图》原贴于圆明园“深柳读书堂”围屏上,画中除了描述宫中女性的生活之外,还展现了当时皇家装饰器用的点点滴滴,画中家具摆件即使不是实景,也与当时的皇家生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十二幅绢画中的家具和器物,每件都是皇家珍品,看起来仿如一个小型博物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欣赏从画中选出的精品吧~ 银火壶可以同时作取暖及烧水两用。暖手炉则可随身携带。 开光鼓墩造型以曲线为主,轻巧且没有椅背扶手,利于搬移,也方便向四面八方观看景色。为闺阁、庭院常用家具。墩上一般覆盖绣帕,也称“绣墩”。 炭火盆和熏笼是常见于宫中的取暖工具。可同时熏香、熏衣、熏被。 如意原为佛教徒随身装备之“爪仗”,俗称“不求人”,因为许多佛像都手持如意,遂成为吉祥的象征。 团扇(纨扇)一般用于春天(折扇用于夏天),以其对称又名“合欢”。 画中扇杆应为幼班竹,扇面为常见的冰裂纹和梅花,两者皆喻意冬去春来。 葫芦与“福禄”谐音。又像一个小巧的立体的“吉”字。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用作盥洗用具,亦有用作文房用具或陈设品。其形广ロ、折沿,宽唇,深腹,平底。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瓷制品。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 明清时则以江西景德镇窑的青花、五彩、粉彩及斗彩等瓷制品为佳。 浑天仪是浑仪(测量天体球面坐标)和浑象(演示天象)的总称。北京故官博物院现藏有清康熙八年钦天监官员、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等所制银镀金浑天仪,形制与此物相类。清官有将天文仪器作为摆设装饰的习惯。 描漆是指在光滑的漆地上用各种漆描绘纹饰的方法,描金又称泥金画漆,是指在器物的表面,用金色材料描绘各种图案纹饰,多用黑漆为地,也有少数朱漆。 白釉塑贴红蟠螭纹蒜头瓶,以瓶口似蒜头得名、长颈,削肩,圆腹,圈足。源于汉代,宋代开始用于制作瓷器,流行于明清。 觚(gū)是盛行于商代的饮酒器,基本为长筒状身,大喇叭形口,斜坡状高圈足。古人饮酒,如需温酒用爵,不需温酒则用觚,所以舰、爵常配对而出,成为礼器组合的核心。 闹蛾儿(nào é ér),即闹嚷嚷。古代妇女头上插戴的妆饰品。 此壶的特色在口沿呈三段阶梯状,类似密教僧侣的法帽,故得“僧帽壶”之名。壶呈尖嘴、扁形把手、直颈圆腹,形状敦实饱满,器外通体施均匀的宝石红釉,外底则施白釉、圈足着地处无釉。虽然没有年款,但从其器型特征看来,应为宣德时期的作品,高温铜红釉瓷器不易烧造,在宣德朝达到技术高峰,其后却再也不复得,陶工们虽不断尝试烧造这种鲜红色瓷器,但屡遭失败,甚至传出有像《天工开物》记载的“正德中,内使监造御器时,宣红失传不成,身家俱丧,一人跃入自焚,托梦他人造出”,以性命搏换鲜红釉色之惨烈传说。 水仙盆器体轻巧,造型简洁,以”雨过天晴“的釉色成为欣赏中心,在意象上把原本属于天空的颜色捧在手里,让水仙在雨后的天空上生长。 机械时钟。因能自动报时,故名自鸣钟。 明朝万历八年(1580),西方传教士罗明坚将自鸣钟传入中国。万历十年(1582),两位耶稣会会士罗明坚与巴范济呈上了一座自鸣钟作礼物,换取了他们在肇庆长达四五个月的特殊居留恩许,利玛窦在1601年来到北京,呈给万历皇帝的献礼中,也包括了两件自鸣钟。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对自鸣钟亦十分喜爱,在养心殿造办处(后来雍正皇帝的寝宫)增设了修理及制造自鸣钟的作坊。 部分内容源自细节品鉴《十二美人》赵广超 吴靖雯 如侵权请联系; 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 [编辑] 付 怀 东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89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