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20余年收藏古今中外1300多台相机 方建萍想借“机”传播家乡的美丽

 

来源:【舟山日报-舟山网】

收藏,是他骨子里的一种“爱好”。邮票、钱币、船木、瓷器……都曾被他带回家“藏”起来,唯有相机是他坚持了20多年的最爱藏品,至今已收藏古今中外的相机1300多台。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舟山市民方建萍如今的心愿,就想借城市一隅,将这些相机藏品展示出来,分享相机背后故事的同时,也能借“机”将家乡的美丽传播出去。

一场展览会“唤醒”收藏心思

在收藏圈,照相机属于小众藏品。藏友,多是因摄影而爱上相机。

方建萍“迷”上相机收藏始于一场参观。1998年,30多岁的他到日本工作。其间,应朋友之邀,他去东京的日本照相机博物馆参观,看到博物馆里陈列的各种各样的相机,让方建萍很惊讶,瞬间起了收藏相机的心思。

“当时,我家里有十余台我爷爷、外公,以及父母、老丈人他们留下来的相机。”原本是家里的闲置品,此时却成了方建萍的首批相机藏品。之后,他收藏的珍贵相机,多是从拍卖会上所得。

比如蔡司、福伦达、哈苏等名牌且珍贵老相机多是从拍卖会上带回来的,“只要看到好的,又在我经济能力范围内就拍下来。”

2000年,他在拍卖会上拍下了第一件藏品相机,价格约1500美金。说到兴起,他跑去拿来一台早期的奥林巴斯数码相机,满眼喜爱地边摆弄边夸赞,“它可是1988年限量版。”

方建萍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寻宝”的精彩故事。他曾在日本结识了一位95岁高龄的老收藏家。老人开照相馆的同时,又喜好相机收藏,家中有很多极具收藏价值的相机。

“一开始,我为了从他手中买几台相机,就想方设法接近他,投其所好,还经常带一些中国特产去看他。一来二去熟悉后,我们就成了忘年交。”方建萍说,老人的相机从来不转卖,但遇到有缘喜好的人,会赠送。

现在方建萍的橱柜里,就有好几架相机是来自这位老人的。其中有一台纯手工制作的相机,价值不菲,是他最中意最喜欢的藏品之一。

跳蚤市场与老外“争抢”相机

方建萍收藏相机的渠道,除了拍卖会上所得、朋友帮忙之外,还有就是到古玩跳蚤市场“淘”。那些有文化收藏价值的普通类老相机,多是从日本的跳蚤市场淘回来的。

“2017年时,我还在日本地摊上和一老外争抢过一台早期的柯达相机。”当时,他一发现那台相机后,就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谁知,他手刚碰到,边上也有只手“直奔”那台相机而去。方建萍立即一把将相机紧紧抓在手里。

“看到被我先一步拿走了,她也没说话,就在边上看着。我当时面上很淡定,实则心里很着急,心里一直在催‘你赶紧走啊’。”方建萍说,他想等对方走后与老板讲价,结果那人好像就在等他“放弃”。

双方暗暗“胶着”了一会儿后,方建萍担心那老外要与他竞价,又怕老是不说话老板也会不乐意,最终他只能先开口问价,好在价格适中,他直接“一口价”买了下来。

“她是美国的一名摄影者,也喜欢收藏老相机。她说找这台机子很久了,但很遗憾刚找到,却被我抢先了。”提及此事,方建萍一脸庆幸。

方建萍收藏的相机中多是产自德、英、法、美以及前苏联等海外品牌相机,但也有少部分的国内名牌,比如幸福、海鸥等牌子。“因为我当时大多时间在日本,所以国内相机很多都是委托朋友帮忙找的。”

他说,较多一部分相机收藏者,会按相机的某种特性进行收藏,比如有专门收藏胶片类的,还有专门收藏国产类的。还有玻璃底片或胶片的老相机,也有早期数码机,还有百余年前的老相机。

“讲”好每一台藏品相机背后的故事

相机收藏虽是个小众群体,但它的文化影响却不能小觑。因为,它记录下的是人们的过去,很多东西值得世人回味,甚至能唤起久远的珍贵记忆。

在收藏相机过程中,既要有实物的见识,还要有资料的积累。方建萍顺手从展柜中取出一台“铁盒子”说,这台watec的相机,产自1932年。有些相机看似普通,但他喜欢的是相机背后的历史故事!

“我还有底片不用胶卷,而是用玻璃的百年老相机。”方建萍拿起一台看起来就十分古董的相机说,他有时连带着把这些相机“附件”也会拍回来。

说话间,他又从一个纸盒袋里取出几块玻璃片,指着其中一块上面隐现类似比赛场景的图片说,“这已经拍好的底片,现在也可以冲洗出来。目前世上只有我有,是有版权的。”那块底片摄于1907年,拍的是史上第一次跨越大洲的汽车拉力赛,地点在北京。

“还有这块玻璃底片,上面的图像是茅草屋,但别小看了它。这块底片当年我花了3000美金拍下来的。”方建萍说,这底片上还注明“这是菲律宾王宫”。

方建萍每介绍一台相机前,总会先讲一段关于这台相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两年,方建萍虽已经歇手不再收集相机,但对这些宝贝还是十分珍惜,专门打造了玻璃橱柜一格格摆放。在橱柜射灯的照射下,每一格子里的相机都透着不凡身价,显示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买回来后,就不舍得转手了。对我来说,这些就是宝贝。”方建萍说。

整合民间资源建一个藏品展示馆

方建萍拿出一本较厚的笔记本,里面记录了他的藏品相机的一些具体资料,密密麻麻的手写字体,内容详细又细致。比如相机的产地、生产这款(系列)相机的初衷、当年“红”在市场的优势、市场的接受度、总生产量和现存数,以及它们的售价和增值情况等。

换句话说,他相当于把相机的“前世今生”挖了一遍。最难得是有些资料还不好找。尤其早年的时候,很多资料都是需要辗转图书馆,甚至是厂家去了解。

在他看来,比查资料做笔记更难的事,就是带这些相机回国。1300多台相机,他花了20来年才带了700多台回舟山。因日本相关规定,每人出境只限带两台相机。

无奈之下,他只能发动所有亲朋好友,帮忙带相机回国。“太难了,不仅是自己认识的,还有朋友的朋友的朋友,都是我这些年的‘快递小哥’。”方建萍说,真是多亏了这些国内朋友帮忙。

看着满屋的相机,在享受藏品带来的幸福感同时,他又觉得有些寂寞。“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去年,他挑了四五十台相机赠予妻子的母校定海一中,陈列在校馆内,想让更多的舟山孩子们了解相机世界,及其历史文化。

“我现在还有个想法,就是在舟山成立一个古董相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走进这个相机世界。然后和藏馆一起再建一个有海岛特色的摄影基地。在讲好相机故事的同时,传播舟山好风光。”方建萍说。

他还建议,由政府搭建平台,整合民间的藏品资源,一起为城市增添历史文化底蕴,用文化“激活”城市文旅产品。“比如开辟一个场地,专门展示私人藏品,比如我家的相机,还有舟山的特色古玩、像章、钟表等其他。”

本文来自【舟山日报-舟山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0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