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王红阳院士:基因检测有望与血清检测和影像检查构成肝癌早筛的“铁三角”

 

来源:环球网

“肝癌是我国第二大肿瘤致死病因,全年因肝癌死亡的人数是31.9万,占全球因癌症致死的死亡人数超过50%。”早诊早治是降低死亡率的最好途径。但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教授在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和健康时报联合举办的“肝癌早诊早筛云端论坛”上表示,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普及肝癌的早诊早筛。基因检测技术作为现有临床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有望与血清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共同构建肝癌早期筛查的“铁三角”。

我国70%以上肝癌病人是中晚期 迫切需要早筛早诊

王红阳院士以日本举例称,日本上世纪90年代起就大力推行高危人群的筛查,特别是针对肝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提高,我国医院收治的肝癌病人70%以上都是中晚期的病人,而日本医院收治的70%以上都是早期的病人。

“如果这样去对比两个国家的病死率的话,那我们的病死率一定是非常高的,所以这就是早诊的问题,早诊会对治疗带来很大的优势。”王院士认为,肿瘤的早诊早筛既是一个民生的痛点也是健康中国的战略需求,它关系到我们的民生福祉,同时也关系到很多的社会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应该瞄准当今国际医学领域发展的最新的动态,研发肿瘤发生发展的预测早诊治疗的新的策略,不断的催生全新的临床实用的肿瘤防治的模式和干预的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努力。

肝脏的炎癌转化时间长、进程长、隐匿性高,早诊非常困难。现阶段主要采用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测的方法。单一的检测方法,如超声对于肝癌的检出率为84%,对于早期肝癌更低,仅为47%。血清标志物检出率同样不高。基因检测技术作为现有临床检测技术的有效补充,为解决肿瘤早期预警筛查的老问题开辟了新思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主任侯金林教授也认为,我国肝病人群基数大,肝癌已成为肝炎人群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对于肝癌的防治,早筛早诊是主要途径。比如早期/极早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长超过5年,相反,晚期肝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不足1年。

首个肝癌早筛产品可提前6~12个月发现肝癌

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推进癌症筛查和早诊早筛,强化科技攻关,支持肿瘤诊疗新技术临床研究和应用。而在业界看来,肿瘤早筛早诊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肝癌为例,据西南证券研究报告,在不考虑市场渗透率的情况下,我国肝癌早筛早诊市场空间高达2000亿元。

受到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崇,肝癌早筛早诊已成为国内和国际研究的热门领域。美国Exact Sciences公司的早期肝细胞癌(HCC)血液检产品在2019年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而Grail、Thrive Earlier Detection等在泛癌种早筛早诊上也正在积极研发。在国内,已有多个研究机构在此领域开展研究,目前和瑞基因等多家企业积极入局肝癌早筛早诊领域,并进行产品转化。

在论坛上,和瑞基因就发布其首个肝癌早筛产品——莱思宁(Liver Screening)。这是目前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经过超大规模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验证的临床级别产品,可以提前6-12个月、甚至更早发现极早期微小肝癌,为患者争取有效的治疗时间。这将成为我国在临床上肝癌早筛早诊的一个强有力方法。

为了助力肝癌早筛早诊,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王红阳院士、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与和瑞基因共同发起、国内近二十家临床中心参与的全国多中心、前瞻性万人队列肝癌极早期预警标志物筛查项目(PreCar)于2018年启动。和瑞基因CEO周珺介绍到,和瑞基因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早筛产品“莱思宁”,是PreCar项目的落地产品系列之一,它完全是根据临床的需求来设计研发的,这是目前国内首个、也是唯一经过万人前瞻性随访队列研究验证的产品,已达临床级别,可以提前6-12个月,甚至更早发现极早期微小肝癌。在保持特异性93.1%的情况下,还可实现灵敏度在95.7%以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利用莱思宁肿瘤早筛基因检测技术,可在传统血清标志物阴性人群中筛查出半数左右的阳性人群,有效提升临床肝癌筛查准确度。联合影像学检测后,可提早6-12个月甚至更早筛查出极高危人群。

莱思宁产品不仅可以辅助肝癌早筛早诊,区分肝结节的良性与恶性人群,还可作为监控肝癌复发,为患者提供精准的术后动态监测,有效延长生存期,实现基因检测技术在肿瘤早筛早诊与肿瘤全病程精准诊疗的双向延伸。和瑞基因从肝癌出发,已加速迈向其他多癌种的早筛早诊道路。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4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