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焦虑的年代,职场人为什么越学习越焦虑?
1.为什么现代人会知识焦虑呢?
现代的人生活压力巨大,高房价、高教育、医疗费用这三座大山让大多数人时刻都感受到压力;同时他们已经明显的感受出当初在学校学得的那些知识已经加速贬值,一个原因是知识获得的门槛低了,另一个是技术的发展让很多知识都失去了价值。
- 知识获取的门槛变低
没有互联网的时候,知识的获得的渠道是非常窄的,通常是学校、培训机构以及图书馆。你可以凭借一项手艺或者技能吃很多年。
比如你会做面包,在小区旁边开一家面包店,如果味道好而且服务周到的话,周边想吃面包的人多数会选择到你这买,因为你做面包的手艺,他们学不到。而现在烘焙套装和原材料很容易可以买到,各式面包的制作方法也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普通的烘焙技巧再也不能形成技术上的优势。
现在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学校、培训机构、图书馆这些资源集中的地方了,可以“度娘”、可以去相应的网络社交平台上咨询,可以选择网上各种知识付费的节目,简单、方便到足不出户。以前跑断腿才能获得的资源现在只需动动手指就能实现,知识获得的门槛已经大大降低了。
- 知识贬值的速度加快
现在技术的革新速度快的超出我们想象,很多在当时看来非常有用的技能,现在有的已经淘汰,有的已经处于淘汰的边缘。
个人电脑刚在中国兴起的时候,操作系统还是DOS系统,用的是各种DOS命令。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教DOS命令的书籍渐渐在市面上出现,培训DOS系统的培训班也日渐增多,但自从微软推出windows 95的全新视窗操作界面的操作系统之后,DOS命令越发的失去了价值,现在估计没几个人懂这个了,当初学的这些命令已经几乎淘汰了。
当时另一个兴起的就是五笔输入法,同当时的拼音输入法相比,的确能快不少。可现在的拼音输入法都自带联想功能、词组记忆功能,让五笔输入法立马逊色不少。现在除了一些年龄大点的,很少再有人去用五笔打字了。甚至连拼音输入法很快都要成为非主流了,因为现在的语音识别输入越来越强大,识别率也越来越高。
正是不断攀升的生活压力和不断加快的知识贬值速度,对现有技能不能满足当前需求的不安,让大家开始产生了焦虑。
这种焦虑促使许多人不断地去学习,上班地铁里听各种知识分享,下班去参加各种知识社群。
这种想要提高,不断学习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中一些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做法,值得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
2.面对知识焦虑大部分是怎么做的呢?
传统的学习方式,参加培训班、考证这些方式不在这里讨论。
主要说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大部分人应对知识焦虑,采取了哪些新做法:他们一般是听知识付费类专栏、听书、参加线下学习社群。
现在说说我对这几类学习方式的理解。
- 听知识付费专栏
就像书有鸡汤类的书和经典书一样,知识付费类节目也有这样的区分。
有些节目从选题、到编稿、再到后期制作都是严把质量关,内容也是作者本人多年思想的沉淀和总结,因此里面的内容干货满满,听的人感觉受益不浅。
而有些节目的内容是拾人牙慧,没有新意,或者内容本身就没有充分的事实支撑和逻辑推理,只是单纯地罗列观点,这些内容所起到的效果甚至不如鸡汤文,起码鸡汤还算有点营养,能够激发斗志。
- 听书
现代人工作忙,休闲时间少,一提到读书最多的回答就是“想看,但是没时间”。
现在好了,有许多平台了解你的焦虑和困扰,帮你读书,把一本数百页的书精炼成数千字,时长从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不等的音频,让你在上下班的时候就能把一本书读完。
这的确大大节约了我们时间,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了解书的内容,也能便于我们筛选自己喜欢的书籍。
- 参加线下学习社群
伴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线下学习社群都成长起来,拆书帮、樊登读书会、十点读书社群等都是在指引大家正确读书上走在了前列。
这些社群通过分享、交流、培训等多种形式,让社群学员更加高效的取得收获。
3.知识焦虑解决了没有呢?
有些人说了,为什么我听了这么多专栏,听了那么多本书,参加了许多的学习社群,为什么我还是会焦虑?
因为你没有从中有收获,或者是有了假的收获,你收获的只是得到知识的快感,但却没有真正掌握知识。
下面针对不同学习方式一一分析没有真正收获的原因。
- 关于知识付费内容
很多人听完知识付费内容以后有个这种感觉“哇,今天又刷新了我的认知,又懂了不少新知。”
起初是感觉收获满满,但隔了段时间之后,只剩下概念以作谈资,如“我们要用非暴力沟通方法去沟通。”“要按照金字塔原理去思考。”,到最后连这些概念都记不住了。
听了那么多专栏,能力却任然没有提高。可当初为什么却有种很爽的感觉呢?因为接受一个信息远比习得一项能力要快的多,因为获得的快,所以有一种爽的错觉。
听一个专栏,了解一些概念,只需要几十分钟,而要把作者的观点和方法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理解和能力,需要大量的思考与练习,而这就相对难多了。
知行合一,知很重要,行也同样的重要。更何况那些知只是“他知”不是“己知”。
古典对于职业发展的理解,薛兆丰对于经济学的认识,吴军对于人工智能的看法,都是他们的观点,我们不经过自己思考和实践的话,“他知”依旧看不懂,记不住,想不透,变不成“己知”。到最后,最初的那些认知刷新也只不过是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认知假象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
- 关于听书
有一次参加读书会,主持人问道“有多少人看过《未来简史》”有个小伙伴说“我听过这本书。”“有多少人看过《学习之道》”她又答到“我听过。”“《好好说话》”“我也听过。”她一边说着,一边脸上堆满了自豪。
的确,同平常就不看书的人来说,她算是好学的了,可是阅读这件事,还是用眼睛看比较好,不然怎么叫“阅”读而不是“听”读。
其实从记忆层面来说,自己看一遍,和边走路边听的记忆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人类70%的信息都是来自于视觉,大脑对于视觉信息的处理能力也远比其他感官强。因此看过的东西总比听过的印象深刻,更何况你在听得过程中往往还做着其他事。
从内容上来看,虽然听书的内容是把原书中的重要观点提炼出来,“晒”成一份干货,听众听完就知道了作者的主要观点,似乎就不用去读原著了。
其实不然,一本经典的书除了有观点,还有作者的推论和众多实例,在这些信息里隐含了观点的适用边界。而一份干货也许省略了大部分推论过程甚至只留下观点。这样听众最后只记住的是结论,而忽略了使用边界。
比如丹尼尔·戈尔曼的《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中提到解决忧虑的方法是有效地建立自我意识以及质疑,但仅适用于轻度的忧虑,对于忧虑比较严重的人,他们的思维方式已经没法通过该方法解决了。而听书的时候,这些细节的内容也许不会展开,以致听众会把该方法应用于所有忧虑症患者。因此一项能力,如何用倒是其次,用在哪才是最重要的。
图片来自网络
- 关于线下学习社群
从组织方面,线下学习社群的初衷大部分都是好的,然而由于理念和运营方式的差异,很多对个人能力的提高有限。
从个人方面,很多人做不到坚持参加社群活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识学习社群首先是一个社群,其次才是学习。学习社群和培训班的区别是,培训班是一个人在上面讲,一群人在下面听,学习的内容来自于讲的那个人。而学习社群提倡的是一群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每个人都可以既是分享者也是学习者。而很多人习惯了当学习者,而不愿去主动分享。其实教就是最好的学,在把别人教会的过程中自己的收获最多。
所以总结一下,为什么你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能力依然没有提高?
第一,刷新认知≠认知内化;
知道不代表记住,记住不代表理解。
第二,听书≠阅读;
听和看效果不一样。
第三,学习者≠分享者。
教就是最好的学。
提高自己的能力不在于你听了多少专栏,听过多少书,参加了多少线下学习社群。而是看你吸收了多少,内化了多少,分享了多少。
那如何利用当前的线上的学习平台和线下学习社群呢?如何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呢?欢迎小伙伴来参与讨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4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