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春天里 看哈尼人做衣裳

 

赵建芬翻山越岭寻找板蓝根、红椿这两种草药

传统织布机织布需手脚并用

羊街乡哈尼族的刺绣描绘着哈尼山寨的美好景象

元江县羊街乡、那诺乡一带,因生活环境潮湿、多虫,古时寻医用药不便,居住在大山深处的哈尼族妇女便另辟蹊径,利用板蓝根驱虫、消炎、祛病的特点,将其加工后染布,制作成衣服,穿在身上便能抵挡多种毒虫和病菌的入侵。纺线、织布、染布、裁剪、缝绣……祖祖辈辈哈尼人,延续着用板蓝根染布缝制衣服的传统。

古老手艺代代传

春日里的羊街乡,层层梯田波光粼粼,座座青山逶迤俊秀。此时,正是深山里野生红椿、板蓝根等中草药发芽长枝的好时节。和很多哈尼族妇女一样,赵建芬穿过茂密的树林,爬过险峻的山坡,寻找着这两种草药。她计划在春天为自己和家人都做上一件新衣服,用最美的样子迎接新的一年。

“哈尼族制作传统服饰已有上千年的历史,相传有了哈尼族便有了这门手艺。为了繁衍生息,也为了避寒遮羞,哈尼族开始自己种植棉花,自己制作衣服。”说起做衣服,赵建芬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哈尼族妇女做衣服的手艺代代相传,自己也是从外婆、母亲那里学到了这门手艺。赵建芬一边说,一边开始了制作。她将地里采回的棉花晾晒,捡出杂质备用。再用小竹棍把棉花搓成一根根棉条,用纺线工具把白色的棉条织成棉线。

羊街乡至今还保留着各种古老的纺线工具,从哈尼族妇女纺线的一招一式中,不难看出纺线的难度和古人的智慧。不一会功夫,洁白的棉条在赵建芬的手里变成了一根根白色的棉线。经过传统织布机的编织,近五百根白色的棉线慢慢变成了布匹。用传统织布机织布需手脚并用,虽然过程繁琐、耗时长,但大家乐在其中。

药材浸染好处多

织布完成后,赵建芬采来的野生红椿、板蓝根等中草药便派上了用场。她将采回的新鲜板蓝根叶子放入染缸内,烧上一壶开水,将水从装有红椿等中草药和灶窝灰的装置中过滤后倒入染缸。在哈尼人看来,这个仪式也代表着主人希望穿上这件新衣服的人过滤了苦难,今后将顺顺利利,和和美美。

随后,在染缸里加入少许料酒、石灰和米汤,经过8到9天发酵,水变成了深蓝色,便可进行染布了。白色的布匹经过浸泡、揉搓、拧干晾晒,反复多次,才能让布匹染色均匀,颜色持久。

染色是哈尼人制作衣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用天然药材来染布,不仅色泽鲜艳自然还起到防霉驱虫的作用。而染出的蓝色和黑色,在哈尼族代表着尊贵,是哈尼族传统服饰最常用的颜色。

图案源于生活

哈尼族刺绣伴随着哈尼族服饰诞生而存在,历史悠久,在哈尼族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染色后的布匹将经过裁剪,再缝上银、丝线等装饰品,绣上梯田、棕扇等代表哈尼族文化符号的刺绣图案。

哈尼族的刺绣作品通常使用红、绿、蓝、紫、黄、青、白等颜色的丝线,以蓝色和黑色为底色,色彩艳丽、工艺精湛。

服饰的款式和纹样,是哈尼族生存区域地理环境的折射,也是族人社会身份和角色的标识,每个图案、符号都蕴含着多种文化信息,不同地域的哈尼族刺绣针法有所区别。

羊街乡哈尼族的刺绣图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刺绣图案全部来源于生活,蓝天、白云、昆虫、花朵、棕扇、梯田等大自然的事物都被反映在她们的刺绣作品中,描绘着哈尼山寨的美好景象。

刺绣完成后,一件精美的哈尼族服饰便成型了。 一件衣服的制作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左右,每道工序都要认真细致地完成。每一个哈尼人都有好几套用板蓝根染布而成的哈尼服饰,日常生活,以及库扎扎节、哈尼十月年等哈尼族的重大节日,哈尼人都会穿上它。

本报记者 李春丽 通讯员 李施琪 龙娅 摄影报道

作者:

来源: 春城晚报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5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