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枝榉「五」生丑不挡、东西流派兼容的豫剧名老艺人“狗尾巴”
豫剧早期老艺人多是识字不多的农民,他们中间没有唱出名的姑且不说,如果一旦成名就有人关注他们。这种“关注”形式常常是观众抓住他们的演技特征,给他们起个外号(如“地牤牛”、“玻璃翠”、“大鳖妞”、“白菜心”之类),久而久之,他们的大名或许被遗忘,而这个外号成了他们的艺名。
本文要介绍的“狗尾(音yi)巴”就是其中一例。“狗尾巴草”是大家熟悉的,这里把“草”字去掉,单言“狗尾巴”就是狗的尾巴。缘何观众把这个不好听的外号送给了他?因为大家看到,台上的他非常活跃,像狗尾巴那样摇摇摆摆,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啥戏都难不住他,小生、老生、丑行样样都中,豫西调、祥符调也都能唱,于是把这个艺名奉送给他。这个艺名绝没有嬉笑、奚落之意,却包含了观众对他的喜爱与期待。另外他还有个比较“雅”的艺名,人称“筱火鞭”,这个艺名可能道出了他声音的特点,既亮又脆。
“狗尾巴”不是没有大名,他大名王遂朝,原名王金玉,偃师县府店乡西口孜村人。生于1900年,卒于1958年,才活了58年,是豫剧中早期著名老艺人。本文题目中说他“生丑不挡”很好理解,但说他“东西流派兼容”,这要做一番解释了。他自幼父母双亡,十岁经堂兄王相臣(艺名狗头)介绍,到登封大金店煤窑戏班坐科。出科搭班演出后,曾到开封受到豫剧名师孙延德的指教,是祥符调名生张子林、陈玉亭等人的师兄弟。上世纪30年代曾以英俊小生形象,在开封与马双枝、司凤英同台演出《春秋配》、《玉虎坠》等戏。就是说,他开始学的是豫西调,回来又到开封学了祥符调,把豫西调和祥符调融合在一起,形成就自己的演唱风格,所以我用了“东西流派兼容”四个字。
一、生丑不挡的狗尾巴,曾为牛得草亲自传授了《唐知县审浩命》(即《七品芝麻官》)
一个演员能演小生和须生,又能以丑行出名者少矣!15岁入科班学戏的王遂朝,初习小生,又转须生,他原本嗓音不好,但学艺刻苦,潜心钻研习练,探索出一套别致的演唱技巧,吐字清晰,唱腔婉转流畅;表演武戏刚中有柔,分寸适度。《刘全进瓜》、《申包胥挂帅》、《双孝廉》皆为他的唱功拿手戏。他的腿功、翎子功、髯口技巧尤为出色,且富于感情色彩。但他不“安分守己”,却另辟蹊径,在豫剧丑行中打造出一片天地。
他在《唐知县审诰命》中饰演唐成,剧中髯口技巧精湛娴熟,堪称一绝。一出场,手持水烟袋,眼皮搭拉,貌不惊人,但嘴角两抹八字胡却有意无意地抖着,似隐不凡之心。念白道:“七品坐县印,不服严阁老”时,胡须向左一撇,轻蔑之态即出;接到林秀英状子,两撇胡须急剧颤动,显示出人物疾恶如仇的性格,被诰命羞辱后又气又恼,将小八字胡咬在嘴里,拾起乌纱帽头上一撂,额头汗珠滚滚而落,观众拍手称好,说他浑身都是戏,生动地塑造出不畏权势、性格诙谐风趣的七品知县形象,豫西观众誉他为“活唐成”。三十余年的舞台实践,他的《审诰命》艺术愈加精湛。他平生演戏求精而不贪多,常教导徒弟说:“不怕千角会,就怕一角独。”
这出《审诰命》还亲传给了牛得草先生,使他日后《七品芝麻官》奠定了豫剧丑行靠前的地位。
1952年秋,在开封和平戏院小有名气的牛得草,没有忘记李小需师傅临终时的嘱托:要把《唐知县审诰命》这出丑角主演的戏学过来。当年听说洛阳有个艺名叫狗尾巴的老艺人还在演《唐知县审浩命》。当年才19岁的牛得草决定去拜访这位老艺人。他坐上从开封到洛阳的夜车到了洛阳,在街上四处打听,才知道这位老艺人在洛阳大舞台(其实是一座席棚戏园子)唱戏。他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大舞台,但没见到老艺人,就跟烧茶炉的老人攀谈起来。当牛得草问起狗尾巴肯不肯教戏时,老人说:“狗尾巴在旧社会受过苦,为人耿直,不耍滑。”当晚,牛得草买了张前排的戏票,聚精会神地观看了狗尾巴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
到洛阳的笫三天,牛得草终于在烧茶炉老人的帮助下见到了狗尾巴。他是一位年过半百、身材瘦小的老人。牛得草大步迎上前去,说:“老师,请受开封后生丑角牛得草侄儿一拜!”说着就往下跪。老人连忙把牛得草扶起来,对他说:“现在是新社会啦,不兴这个礼啦!”牛得草讲述了自已跑几百里路来学戏的原因和心情。老艺人听后很受感动,又打量了一下这个彬彬有礼、质朴敦厚的小伙子,然后说“中!”
老艺人把牛得草领到后台,就和他坐在戏箱上细谈起来。老艺人对牛得草说:“我是用老生来演唐成的,当然要比丑角演的效果差了。你师傅说得对,这出戏是演丑的看家戏。如果你能把这出戏接过去,那是再好不过了!”听了老艺人的话,牛得草十分感动。老艺人见他学艺心切,当晚就把《唐知县审诰命》的故事梗概讲了一遍。他俩约定,牛得草每天上午9点钟在后台听说戏,晚上看演戏。
此后的三四天里,牛得草每天上午9点钟在后台听老艺人说戏,晚上看他演出。白天,牛得草把主要情节和唱段记录下来,晚上看戏时再把老艺人表演的关键地方和唱腔标记在上面。临别时,牛得草对老艺人说,自己想整理这出戏。老艺人狗尾巴说:“我演的这出戏,是民问流传的老本了,很长,很杂,一演就是4个多钟头,使得唐成这个人物不突出,戏味不够浓。你想整理这个本子,很好。你年轻,有精力,把这出戏整理出来,我日后入土也心安了……”
回到开封后,整理《唐知县审诰命》这出旧戏成了牛得草心中的一件大事。然而,此举对于只在孤儿院念过三四年私塾,后跟开封李春芳老人学过一点儿古文的牛得草来说绝非易事。在困难面前,他没有望而却步,而是凭着一股牛劲儿迎难而上。他买了一本小字典作为老师,把记下来的台词进行加工、修改、提炼,使之形成骨架,然后再一场场地整理,去掉一些与展现唐成人物性格无关的情节,只留下唐成上任、遇民女林秀英告状、审诰命等主要情节。
1953年元旦前,牛得草整理出了《唐知县审诰命》的第一稿,然后到处征求意见。春节期间,他闭门修改,到3月份就整理出了第二稿。与第一稿相比,第二稿更加精练,缩短了1个多小时的时间。此后,他又征求各方面意见,继续修改,形成了第三稿,同时对唐成、林秀英、诰命夫人等主要人物的动作、唱腔进行了设计。
同年的4月8日,由牛得草挂牌主演的《唐知县审诰命》终于在开封和平戏院和观众见面了。此后,舞台上的清官形象除了黑脸包公外,又增加了一个官小胆大、执法如山的唐成。在开始演出的几天里,场场客满。这出戏从城里演到乡下,从本地演到外地,久演不衰。这出戏越演越精,后来拍成了电影,成为“牛派”之代表作。
二、东西流派兼容的狗尾巴,曾与多位豫剧名家共事
对于祥符调(包括豫东调)与豫西调,有一种观点认为原本是一家,但小宝不这样看,这两个地域流派原来是泾渭分明的,二者的真正融合是从近百年前才开始的。具体说,是从豫西调著名教育家周海水三进开封“探班”,踢开了大门之后,才有了东、西流派的交融。当然,这种交融绝不是豫西调名家到省城开封“朝圣”,而是礼尚往来,彼此之间都有名家到对方的“领地”演出。如张同庆、燕长庚、周银聚、翟彦身、常香玉、汤兰香等豫西调名家常涉足开封舞台;祥符调名家,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包括陈素真、姚淑芳、王秀兰在内的名家也都到洛阳演出。狗尾巴王遂朝正夹在这个时间点上,也参与了这种交融。
前面说过,王遂朝在登封大金店煤窑戏班坐科,又曾得到开封豫剧名师孙延德的指教,可谓他兼容了两个流派之长。同时他不是开封的“过往客”,而他常以英俊小生的形象,在开封舞台上曾与多位名旦配戏。有史料记载的有:他与名旦马双枝合作演出《赶花船》、《蝴蝶杯》等剧,还与名旦司凤英合作演出《春秋配 · 捡柴》、《玉虎坠》等戏。他常年与这些祥符调名旦配戏,使他的唱腔里不能不融汇祥符调的成分。
旧社会的艺人四海为家,为生计常年奔波在外。他上世纪30年代在开封演出,查不清楚他以后的踪迹。王遂朝回到老家后,先后在登封、巩县、偃师、孟津、洛阳等地戏班演戏,曾与崔兰田、汤兰香、翟燕身、张庆官、贾保须等合作。1952年调进伊川县豫剧团。他为人正直,生活极为简朴,倾心于戏曲艺术,深受同行敬佩。1958年1月在伊川病故,享年五十八岁。1961年迁葬于偃师县老家。
三、狗尾巴带出来“小尾巴”
王遂朝的徒弟胡发生,1933年出生于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西管茅村,1948年参加偃师县文工队学艺工须生,拜豫西调著名老艺人王遂朝(艺名狗尾巴)为师,1953年到伊川县人民豫剧团当演员,在唱法上保留了豫西靠山黄大本腔的老调,引起了观众的兴趣,被誉为“小尾巴”。胡发生跟随王遂朝多年,一直到王故去,又为王守孝三年,可以说是王遂朝的衣钵传人了。他是豫西调红脸老艺人,在唱法上保留了豫西“靠山黄”大本腔的老调,古朴苍凉,苍劲悲壮,大气浑厚,酣畅淋漓,深受戏迷欢迎。现年80岁的他因腿摔伤,现在偃师老家颐养天年,他有一个温馨的家,儿女都很孝顺,与老伴相互关照,其乐融融。
文革前,为搜集戏曲老艺人的唱腔资料,省里来人到洛阳作这项工作时,当时胡发生才30来岁,豫西调的领军人物王二顺认为他唱得好,就举荐了他,才留下了《站城头》(又名《申包胥挂帅》)及《闯幽州》两段戏的录音,后来虽录制了几段唱腔,但都不及这两段。他的老师王遂朝有一出拿手好戏《唐知县审诰命》,胡发生也学得很棒,在当地很是有名。一代豫西调老艺人无资料存世令人叹惋,好在他教出了胡发生,牛得草,王二顺等堪称大家的学生,给我们今天的中国豫剧锻造了一笔伟大的财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298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