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这种鸟活了4.5亿年?并不起眼的震旦鸦雀,竟让专家都犯了错?

 

今年7月底,有人拍摄到“鸟中大熊猫”出现在雨后的北京大兴念坛公园,它们在芦苇群里嬉戏,与池塘之中的莲花相互衬托形成了一道绝美风景。

然而,对于“鸟中大熊猫”很多人对此知之甚少,更有专家称这是来自于4.5亿年前的鸟,这究竟是真是假?

荷花上的“鸟中大熊猫”


“鸟中大熊猫”,生存在地球4.5亿年竟是谣言?

“鸟中大熊猫”的学名为震旦鸦雀

震旦鸦雀,初次听闻此名时,不由得被“震旦”二字给吸引。记得学生时期读到沈括《雁荡山》之中,有提到“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雁荡山芙蓉峰龙湫。”震旦便是古印度人对我国的称呼。

而距今大约8亿-5.7亿年的地质年代,也被称之为震旦纪。这二字不仅代表着我国,更是代表着中国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

震旦纪的海洋生物想象图

很多人见“震旦”二字望文生义,认为震旦雅雀便是来自于古老的震旦纪,有专家称它在地球上生存了4.5亿年,由于震旦雅雀极其稀有,又被人称之为“活化石”。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实却并非如此,这都是谣言。

那么,谣言从何而起,为何会让大家都相信这一事实呢?

北京大兴拍到的震旦鸦雀

考古到2014年之前,从未有传言说震旦雅雀存活了上亿年的消息。因此有不少人推测,应该是有人将震旦角石的信息搞混了,因为角石的确出现与4.5亿年前,属于与恐龙同期的化石。

可能正是因为震旦角石的存在,让人想到了震旦鸦雀,从而误以为这是同一时期的生物,一直谣传至今。

震旦角石的化石

再加上,还有不少不知真假的专家出面称震旦鸦雀来源于震旦纪,以讹传讹,让大家对此深信不疑。

震旦鸦雀不属于4.5亿年前,它们最早出现可能不会超过几百万年。2019年发表的一篇《分子系统发育与进化》的论文中,揭示了真相。

震旦鸦雀属于雀形目-鹟(wēng)科-鸦雀属鸦雀以及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鸟类分异时间约1100万年前

这就意味着雅雀科1100万年前才出现,这时候可能已经有了震旦鸦雀的祖先,但是它有没有出现还待考究。据资料显示,到雀形目距今约2200万年。

再者,最早的始祖鸟距今约为1.5亿年,若是说震旦鸦雀的形成比始祖鸟还早,实在是说不过去。根据鸟类的进化历史可以推断,它们出现在地球上的时间大约是几百万年前,或者更近


震旦鸦雀为何如此珍稀?

震旦鸦雀是一种中等体型鸟类,体长约18厘米,上背部呈现出黄褐色,带着有黑色纵纹,额、头顶以及颈背呈现出灰色,喉、腹部中心近白色,飞羽的颜色较淡。

它们最显著的特点便是拥有着短短的黄色嘴钩,与鹦鹉有些类似。

虽然它们的名字之中带有古老的“震旦”二字,实际上为人所知的时间不过才150年左右。之前,它们还无忧无虑地在芦苇荡生活繁衍,直到一个法国博士的闯入,打乱了它们平静的生活。

1872年法国的博物学家戴维在江苏芦苇丛发现了该生物,并制作了一个生物标准命名为震旦鸦雀。自从,震旦鸦雀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让人们对它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震旦鸦雀属于留鸟,它们只分布于我国东部以及东北至西伯利亚东南部,大约80%分布于我国黑龙江下游、山东黄河入海口以及辽宁和长江流域。

夏季时期它们主要的食物是昆虫,冬季也会吃浆果等食物。

它们的体型较为较小,性格也属于活泼好动类型,时不时会发出“唧唧”的叫声,会停歇在树枝上休憩,很少会去地面活动。

2008年,曾有摄影爱好者有幸拍到了它们筑巢的过程。据摄影爱好者称,当时正值6月是震旦鸦雀繁殖的季节。它们的巢穴由芦苇编织而成,所有的材料都是精挑细选。

它们将芦苇叶和杆咬碎成一根根细细的线条,选择合适的带回来编织巢穴。有一些芦苇杆上海保留着蓬松的纤维,可以使得巢穴牢固而柔软

本来他们打算记录下震旦鸦雀筑巢的全过程,奈何它们警惕性极高,听到动静就弃巢飞走了。

为了孵化鸟宝宝,它们通常从4月就开始筑巢了。大多数的鸟类都是由雄鸟筑巢,吸引雌鸟前来交配繁衍,震旦鸦雀却不同,它们通常都是由雌雄“夫妻”共同筑巢

繁殖期间的震旦鸦雀没有筑巢时期怕人,或许是因为它们舍不得丢弃下自己辛苦生下孵化的蛋宝宝吧。

繁殖期间的震旦鸦雀身上的颜色会变得格外艳丽,或许这是它们为了吸引到异性的制胜法宝,只有长得好看的才配拥有“老婆”。到了秋天,它们的身上就会换上冬羽,以便于抵御严寒

每一窝大约产2-5枚卵,哺育9-11天左右,小雏鸟就会借助芦苇攀爬、跳跃,然后学会飞翔。

即便离开巢穴,小幼鸟依旧不会捕食,鸟爸爸会继续喂养十几天,直到幼鸟学会捕食生存。雄鸟会担任其寻找食物以及递食的责任,雌鸟通常尾随。

它们捕食的方式也尤其特别,会取食芦苇鞘内的寄生虫,它们用喙敲击芦苇能够通过敏锐的听觉找到虫子的所在位置。

这时,它们的喙就像是一个造型奇特的钳子,轻而易举将芦苇夹碎,然后用喙将芦苇咬碎,取出虫子。

除了吃寄生在芦苇之中的虫子之外,它们还会实行“老六”行为,将蜘蛛网上捕捉的昆虫吃掉,坐享其成

虽然它们能够聪明地获取“不劳之食”,但是有时候却分不清自己的“孩子”。摄影师捕捉到,一只杜鹃在震旦鸦雀产卵时偷偷地产下了自己的卵,它们并未发现。

等到杜鹃鸟逐渐长大,身体明显比其他幼鸟都要大时,杜鹃幼鸟凭借着自己的一身蛮力将其他幼鸟挤出巢穴之外

震旦鸦雀回家时依旧没有发现不对劲,还是每天勤勤恳恳地为杜鹃幼崽捕食,劳累地填补着它们“饕餮”一般的胃口。

喂完食物之后,它们还会吃掉幼鸟的粪便,实在是尽职尽责的好“父母”。


震旦鸦雀越来越少,究竟为何?

它们对于环境选择很固定,也较为单一,除了芦苇地之外很少在其他的地方见到,可以说几乎没有在芦苇地之外见到过它们的身影。

因此,每当到了收割芦苇的季节就会大范围破坏它们的栖息地,每年11月到1月都是人们收割芦苇的季节,会对2米以上的芦苇进行收割,收割之后的芦苇高度不足2米,斑块状分布,这导致震旦鸦雀数量锐减。

幼鸟也会在香蒲等水草上休息

除此之外,互花米草不知从何时开始入侵到了芦苇荡。它们本是北美大西洋沿岸产物,自从1979年引进中国以来入侵芦苇荡,造成了颇多负面效应,对震旦鸦雀的影响尤其大。

这是因为在互花米草之中很少见到震旦鸦雀所食的昆虫,入侵物种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下降,抢占了本地的资源,从而导致震旦鸦雀食物大肆减少,数量也越来越少。

(入侵物种-互花米草)

据统计,我国存在的震旦鸦雀已经不足3000只,已经被划入二级野生保护动物名目。

据研究发现,高芦苇之中震旦雅雀的数量是最多的,斑块芦苇次之,而被互花米草侵袭过的芦苇荡以及低芦苇之中数量最少。

足以见得,芦苇的高度、密度、斑块大小以及食物资源对于震旦雅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互花米草侵袭的芦苇荡不可恢复,也不能为它们提供食物资源,不适宜作为栖息地筑巢繁殖。

若是想要保护震旦鸦雀,消灭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以及保护当地的芦苇荡,减少人类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震旦鸦雀只有中国独有,如果想要让它们继续生存延续,只有为它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繁衍环境,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大家有见过震旦鸦雀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1] 芦苇中的小精灵——震旦鸦雀_马强

[2] 上海崇明东滩震旦鸦雀冬季种群栖息地的生境选择_董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1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