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蹲板凳

 

#头条创作挑战赛#

#陕西# #民俗#

##乡村记忆#

图片来自网络

蹲板凳

连忠照

板凳,旬邑人叫做“板床”,是李白“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就是长条形的凳子。

板凳宽不过一尺,长有二尺到四尺的。是过去的旬邑农村最常见的坐具,它是用厚实的原木制作。但在过去,有些农村人,不是坐板凳,却喜欢蹲在上面。旬邑人把这叫做圪蹴。

说起来,旬邑人的蹲,其实还是上古遗风。上古的人没有坐具,歇下来就席地而坐。

到了周、秦、汉时代,人们渐渐有了起坐的礼仪和规矩,一般都是双膝着地,像跪着一样坐在席子上,与人说话,必须坐得端端正正,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对方。要回答别人的话,要双手相抱,举至齐眉。方显翩翩君子风度。

所以,古人就把两人的坦诚谈心,叫做促膝而谈。现今日本人在榻榻米上的坐姿,估计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

不过,庄稼人到底跟文人雅士不同,他们一天到晚有做不完的活,夏天收完麦子,又要种糜子、荞麦,秋天收割了玉米和高粱,得赶着时令种回茬小麦,忙得连回家吃饭的功夫都没有,要女人孩子提着罐子送到地头。

如果耕地在山梁上,孩子就要寻寻觅觅,绕过一道又一道的山弯弯,才听见吆牛的声音。耕地的人早已饥肠辘辘,看见饭送来了,才停住犁耙,蹲下来吃饭喝汤。

平日,他们在地里干活累了,也只能就地蹲下来,吃锅烟解乏。如此天长日久,蹲就成了关中人的生活习惯,也让他们练出了特殊的蹲功,也感觉蹲着自在。让他们坐下,反而不舒坦,所以就出现有凳子却不坐,而是蹲在上边的情景。

旬邑人的蹲,跟秦人的性格也有关系,他们多数火爆性格,充满虎虎生气,随时准备出击。

他们蹲着,是欲坐未坐,屁股离地,一副蓄势待发,随时准备扑出去的样子,像等待猎物的猛兽。

至于在田间地头,那就更不用说了,蹲是最方便,最自然,又无拘无束的姿态,成了城乡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蹲,练就了旬邑人腿上坚硬的肌肉和力量,所以经常蹲着的人,绝少有大腹便便,身材臃肿的。一代一代传下来,旬邑人蹲的功夫已经无出其右。

随便什么地方、一道土坎上,一条小板凳,一根放在地上的树杆,他们都能蹲在上面,蹲得稳稳当当的,一蹲就是半天不倒,却往往敏于行而讷于言。

那时,生产队开会了,他们每人就拿着自己的烟袋,一声不吭,找个地方一蹲。领导发自己的言,他们吃自己的烟,到了该举手的时候他们就举手,轮到他们发言的时候,却红脸粗脖子,半天吭哧不出几句话来。他们力气大得能扛起石头,唯独要他们在会上说几句话,比叫他们扛石头上山还难。

乡村农闲季节,总有各种庙会、集市,他们就一窝蜂去会上看戏。看戏并不带凳子,去了,找个空档蹲下,而且一蹲下来,就拿出烟袋,装上烟,跟旁边的人烟锅扣着烟锅点着火,两人就结识了,像老相识一样。台上的戏还没有开演,他们在台下已经谝得热火朝天。

如果是在路上,两个乡党遇着,先问过“吃了没有”?马上就有一肚子话要述说。于是就顺势蹲到路边,互递了旱烟袋,彼此吃着对方的烟,就天南海北开谝了。

他们谝起来,没有不说的事。谁家儿子女儿多大了,嫁娶没有?老人高寿,是否生病,村里谁家出了啥事……总之,说到哪里就是哪里,想起什么就说什么,没有边际也没有限制,不用上纲上线,不怕说错,直率、坦诚。谝到高兴处,就放声大笑。不知不觉间,日头已经偏西,两人才站起来,各自回家。

最能见识关中人蹲的功夫的,是每年收麦的时候。布谷鸟一叫,塬上塬下,麦子变成金色的海洋,人就成了沧海的一粟。那时收割麦子,全凭庄稼人一把镰刀。早上天才蒙蒙亮,他们已经下到地里,蹲下来,挥起镰刀,只听得嚓嚓的一片声响,麦子就一行行躺到了他们的手里,他们是这样一路蹲着往前行的,而且这一蹲行就是一晌,你不能不敬佩的。

旬邑人的蹲,显露的是忍耐、吃苦,是天长日久的苦熬,也是积攒力量,蓄势待发,蹲,给予了他们一种生活态度。累了,乏了,心情不好了,就蹲下来,调整自己。缓过劲了,再继续忙碌,直至终老。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图片来自网络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0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