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这么多年水,你可能一直都“喝错了”!正确喝水的13条建议
据科普中国,喝水看似是小事,但却关乎生命。关于喝水的传言五花八门,比如“阴阳水不能喝”“矿泉水比纯净水更好”等等,让人真假难辨。本文整理了关于喝水的13个常见说法,今天来一探真假。
01
喝水量越多越好?
真相:并不是
虽然“多喝水”对健康有益,但也并非喝的越多越好。当水的摄入量超过了肾脏排出能力的时候,可导致体液浓度降低,血浆钠离子浓度减少;血液稀释,血浆蛋白质总量、血红蛋白、红细胞比积减少;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增加等,进而导致水中毒。[1]
不过,水中毒的现象在正常健康人群中比较少见,多见于有肾脏疾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人群中。
并且,如果短期内大量饮水而钠盐又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低钠血症,出现恶心、呕吐、头疼、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甚至昏迷死亡。这种情况多见于剧烈运动后大量喝水但没有及时补充电解质的人群,比如马拉松选手。
再说了,每天喝水量过大也会影响进食,导致进食量减少,这可能会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那么,喝多少水合适呢?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温和气候下,轻身体活动水平的男性和女性每天分别需要喝够1700毫升和1500毫升的白水,比如白开水、桶装水、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天然泉水等。如果高温或者大量身体活动情况下,需要适量增加饮水量。
如果喝不下没有味道的水,也可以喝淡茶水、柠檬水、薄荷水、不加糖的绿豆汤和酸梅汤等。
02
口渴的时候再去喝水就行?
真相:不建议等到口渴才喝水。
身体缺水的时候,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会感觉到内环境渗透压上升了,便会将这个信号传递给大脑皮层,让大脑发布信号告诉我们“机体已经缺水了,赶紧补水吧!再不喝水就危险了。”
所以当我们出现口渴的感觉时,身体已经处于明显缺水的状态了。平时最好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去喝水,应当定时定量主动饮水,或者没事就来一杯,每次喝200毫升,这个量喝起来很轻松也没负担。
03
“阴阳水”不能喝?
真相:放心喝。
民间传言:“喝阴阳水会拉肚子,不能喝两掺水。”
所谓的阴阳水其实就是冷热两掺的水,生活中这种现象特别普遍,毕竟刚烧开的水那么烫,着急又不能喝,只能掺些凉水来降温,正常操作而已。
这种“阴阳水”完全可以喝,也不会导致拉肚子,但前提是保证无论冷水还是热水都是已经烧开过的水或者卫生指标合格的瓶装水,只要符合这样的条件,温度不同的水掺和在一起喝就没问题。
但如果是生水可就不好说了,因为生水没有经过高温处理,可能含有致病菌或寄生虫,并不推荐饮用,喝了真可能就会拉肚子了。
04
饭后喝水会影响消化?
真相:并不会
有人认为饭后喝水会稀释胃酸,影响食物的消化。其实并不会,胃酸没有那么容易就会被稀释掉。比如有一篇国外的资料中就提到:吃饭前后喝水以及吃饭的时候喝水,都不会影响消化,反而还有助于改善消化。[2]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提到:如果纯从生化角度考虑,大概需要近2000毫升的水才会让胃液有变化,相当于三四瓶水呢,想必没有人会在吃完饭以后就一下子喝进去这么多水。
所以,饭后适量喝水没问题,不会影响消化,注意小口慢饮,别喝撑就行。
05
矿泉水比纯净水好?
真相:并不是,需要视情况而定。
纯净水是普通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几乎不含矿物质等杂质;[3]而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内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
虽然饮用水对人体微量元素营养的贡献较小,但当膳食中无法获得足够钙等微量元素时,从饮用水中补充矿物质含量也不失为一个途径。所以建议微量营养素本身缺乏的人群可以选择喝矿泉水。而存在尿路结石等疾病的人群,建议选择喝纯净水。
06
饮水机的水很安全?
真相:并不是,也可能很脏。
在饮水机干净卫生且水质合格的前提下,饮水机的水的确是安全的,但如果一桶水喝很久或者饮水机常年不清理、不消毒可能就不安全了,反而还会增加患病风险。
桶装水里的水在密封桶或饮水机中贮存时间较长的时候,当与空气接触后,水中微生物的活动可能使水质发生变化。有研究结果表明,饮水机桶装水启封后,饮用时间越长,桶内水以及饮水机出水中细菌含量越多,桶装水开盖后在7天内饮用完为佳。[4]
饮水机内胆和冷水阀内壁的污染是造成出水口微生物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并且很多人会忽略饮水机中聪明座的清洗,聪明座也很容易滋生细菌。
家里使用饮水机的小伙伴平时一定要注意给饮水机进行消毒,一般建议半个月~1个月消毒一次。内胆和冷水阀等饮水机部件7天就要清洗一次。
07
喝硬水容易得结石?
真相:放心喝。
所谓的硬水就是指水里面钙和镁总浓度比较高的水,含量越高水质越硬。水里面的钙镁等矿物质含量较高,烧水的时候就会在水壶底层和壁上形成水垢。
常喝这样的水并不意味着得结石。要想预防结石还得做到多喝水才行,有研究表明,增加饮水量和排尿量可以降低肾脏及泌尿系统结石的发生风险。[1]
去除水垢小妙招:用醋和小苏打试试。
08
喝水也会胖人?
真相:怎么可能!
长胖的原因是因为全天摄入的热量>消耗的热量,导致脂肪积累,逐渐变的“圆润”。而水并没有热量,无论是热水、冷水、温水,他们的热量都是0。
所以,即便喝再多的水也是不会长胖的,除非你喝的是“糖水”。
09
喝苏打水能治疗高尿酸?
真相:不能治疗
临床上治疗高尿酸经常会用到碳酸氢钠,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喝苏打水就能治疗高尿酸血症了。我们常说的苏打水,虽然也是含有碳酸氢钠的弱碱性水溶液,但是苏打水中碳酸氢钠的含量和药物相差很多,是不能起到治疗作用的。
不过,喝一些苏打水倒是能增加饮水量,当然白水也会有一样的效果。我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患者膳食指导》中建议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人群每天需要喝够2000毫升的水,多喝水能促进尿酸排出体外。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苏打水钠含量较高,如果苏打水喝多了,就要减少一些食盐的摄入量。
10
晨起要喝淡盐水?
真相:不建议。
很多人习惯早上喝一杯淡盐水,认为可以增加肠道渗透压、清理肠胃、促进宿便排出。实际上,人体没有啥“宿便”,医学上也没有“宿便”“排毒”这样的概念。
一杯300毫升的淡盐水,一般需要2克左右的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荐,每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要小于5克,如果早上喝水就已经摄入了近2克的食盐,全天的食盐摄入量就很容易超标,容易升高血压,对心血管健康不利。
特别是对于本身就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肾功能异常的人更需要提高警惕。虽然不建议喝,但可以用淡盐水漱口,有助于清新口气。
11
喝蜂蜜水治疗便秘?
真相:不一定有用。
关于喝蜂蜜水促进排便这件事,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有用的。如果你喝了蜂蜜水以后达到了所谓的通便效果,说明你有果糖不耐受。
蜂蜜中含有大量的果糖,而有的人肠道对果糖吸收比较慢,果糖来不及吸收,为了平衡肠道内的渗透压,水分会进入肠腔,大便体积就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大便排出,有的人还可能会出现腹泻!也许有人会说:“就算蜂蜜水对排便没用,那也能摄入些营养呀!”
蜂蜜水营养有限,蜂蜜中75.6%的成分是糖(包括葡萄糖和果糖等),还有22%的水,脂肪和蛋白含量占2.3%,维生素、矿物质等等成分连0.1%都不到。[5]泡蜂蜜水一般也就用1小勺,营养更是微乎其微,不仅没什么保健作用,多喝还可能会变胖哦!
12
千滚水会致癌?
真相:不会。
生活中千滚水是特别常见的,一壶水烧完放久变凉了,再想喝热的就需要继续插上电加热一下,有的时候一壶水都要重新烧开三四次。于是有人担心,反复烧开的千滚水会不会亚硝酸盐超标而致癌?
有人做了相关的实验:自来水反复煮沸8次后, 亚硝酸盐含量仅为3.38μg/L。[6]与《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的生活饮用水水质中亚硝酸盐含量为≤ 1000μg/L相差还很远,所以不用担心会致癌。只要自来水本身卫生是合格的,多烧开几次完全可以放心喝。
13
隔夜水不健康?
真相:密封好放心喝。
如果把早上烧好的水放到晚上喝,人们就不担心它不健康;而把晚上烧好的水放到第二天早上喝,就有人担心会有害健康。想不通,这是为什么?
其实隔夜水也是相对安全的,只要在不喝的时候盖好盖子,避免掉进去异物就好。但喝水也和吃食物一样,喝多少取多少,不隔夜放置为最佳。
看到这儿了
还不快去喝杯水?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 http://hubpages.com/health/Drink-Water-While-Eating
[3]GB 19298-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4]李肖肖,苏冠儒,万营娜,申圆圆,杨建军.饮水机对饮用水微生物污染状况的影响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3(04):62-66.
[5]杨月欣 王光亚 潘兴昌.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9年12月.第2版.
[6]吴飞,王慧,束晶苇,王安硕,陈文军.自来水中余氯和亚硝酸盐含量与加热条件的相关性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7,8(11):4458-4462.
[6]http://meridian.allenpress.com/jat/article/56/6/578/466668/Lateral-Ankle-Sprain-and-Subsequent-Ankle-Sprain
[7]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6725161400249X
[8]http://bjsm.bmj.com/content/50/24/1496.short
[9]http://pubmed.ncbi.nlm.nih.gov/12135444/
[10]http://pubmed.ncbi.nlm.nih.gov/30291398/
[11]http://www.nytimes.com/2009/07/28/health/28brod.html
作者:薛庆鑫 注册营养师
审核:张 娜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副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