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面性能堪称世界领先却被军队拒绝使用的机枪:中国67式通用机枪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纸面性能堪称世界领先却被军队拒绝使用的机枪:中国67式通用机枪
这种重机枪本来是一种划时代的武器,可以说是建国后第一种优秀的自研通用机枪。就纸面数据来说,它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款优秀通用机枪。没想到,数据同现实却有很大差距。该枪被军队认为不可用,经过两次大规模改造到多年后才达到实战要求。听萨沙说一说吧。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我军还在使用二战时期研发的53式重机枪(苏制SG43重机枪)。
该枪重达40公斤,虽然可以拆卸为3个部分,也让机枪兵们行军时苦不言堪。
解放军还有轻量化的53式机枪,也就是57式重机枪,但该枪也重达30公斤。
53式和57式重机枪过于沉重,机动性是很差的,根本无法及时跟随步兵前进。
在高原环境,人体负重能力只剩下一半。40公斤的重机枪,等于平原上的80公斤。
在一些山地攻坚战,步兵就算背着自动步枪爬山尚且疲惫至极,更别说扛着重机枪。
在中印战争中,一线解放军官兵往往只能依赖56式轻机枪(苏制RPD轻机枪)。这种无法更换枪管的轻机枪,根本无法取代重机枪,导致一线火力不足。
我们在这里只用“火力不足”四个字,似乎轻描淡写,前线官兵却为此不知道付出多少鲜血的代价。
中印战争出现的问题非常严重,显然需要研发新的机枪了。在1959年,苏联完成了PK通用机枪的设计,在1961年正式装备苏军。
知道这个消息以后,我国深感刺激,希望研发出类似的武器,1960年国家正式立项为“608项目”。
二战大名鼎鼎的德国MG34和MG42,都是通用机枪。
这种机枪装上三脚架,使用弹链就是重机枪,使用两脚架和弹鼓就是轻机枪。
通用机枪的理念似乎很简单,设计起来却是很夸张的。无论MG34还是MG42,都是德国枪械大师千锤百炼,花费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这还要建立在,德国本身就是数一数二的世界军事技术强国的基础上。
外表很粗陋的MG42机枪,一直使用到今天仍然在服役,可见设计有多么成功。
在60年代提出公用机枪概念时,中国根本没有独立设计机枪的经验,只是有一些仿造经验。
于是,在这些仿造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团队在60年代推出了67式通用机枪。
该枪发射7.62×54毫米弹药,而不是56式自动步枪和56式轻机枪的7.62×39毫米弹药。
这说明67式通用机枪还是侧重于重机枪的,使用了53式重机枪的大威力子弹。
这种设计虽让机枪不能通用自动步枪弹,却大大提高了射击性能。
该枪采用自动步枪的结构布局,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方式。枪械基本工作原理,同56式轻机枪比较接近,期间使用了大量别国机枪的设计。
这里就要说一点,其实以当时中国的技术和制造力量来说,设计一款世界级通用机枪,几乎是天方夜谭。
中国是在50年代刚刚仿造53式重机枪和56式轻机枪成功,此时尚且没有彻底吃透所有技术细节。
稍微懂一点行的人都该知道,仿造和自研完全是两回事。
以仿造枪支来说,其实民间黑作坊都可以办到,比如当年著名的化隆造甚至都有冲锋枪。
但自行设计一款优秀武器,则是千难万难的。
以日本为例,最初完全是购买欧美的枪械。从19世纪末期开始立足仿造,随后又是自行研发。
然而积累了长达半个多世纪,日本二战时期的轻武器设计仍然相当垃圾,有很多脑残武器问世。
60年代中国的枪械设计和制造能力,其实还远不如当年的日本。
在这种情况下,要研发一种世界先进的通用机枪,难度可想而知。
可惜时代特殊,在文革混乱时期枪械设计师都是臭老九,哪里有什么提意见的权力,上面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做!
设计77式、85式高射机枪的我国枪械大师朱德林,当年就是提了几句苏制重机枪的批评意见,遭到了批斗和下放劳动。
赶鸭子上架的结果,肯定都不会是让人满意的。
无奈之下,设计之初就采用了别国枪械的很多设计:弹链供弹机构借鉴德国MG08水冷式重机枪,枪栓和撞击机构借鉴捷克ZB26轻机枪,发射机构借鉴苏制53式轻机枪(苏制DP轻机枪),气体控制器借鉴了56式轻机枪(苏制RPD轻机枪),甚至枪管固定方式都借鉴了53式重机枪。
以上借鉴的这些机枪,都是中国曾经山寨仿造的武器。
这也可以理解!一般设计师在刚出道时会本能地借鉴自己熟悉的作品。完成几次设计以后,才会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该枪在1967年研究成功,纸面性能数据也很不错。
67式通用机枪重量为24公斤,大大低于53式重机枪的40公斤,也低于57式重机枪的29公斤。
67式通用机枪的枪身为11公斤,枪架重13公斤。作为轻机枪使用时,只需要丢弃枪架,使用机枪自带的两脚架即可。
平时行军时,一个士兵扛枪身,一个士兵扛枪架。两个部分都是12公斤左右,强壮的士兵还是能够承受的。
就重量上来说,该枪简直就是划时代的,也可以满足实战的复杂需要,军方对此相当满意。
该枪有效射程1000米,实际上主要在600米到800米内进行火力压制。
机枪理论射速每分钟700发,战斗射速每分钟100到150发,采用弹链或者100发弹鼓供弹。
战斗期间,每射击500发就可以更换枪管,保持射击的持续性。
作为重机枪时,使用7.62毫米机枪弹,可以有效压制800米内的目标,火力压制性和精度都不错。
也就是说,67式通用机枪有了53式重机枪的火力上的优点,却没有重量、体积上的缺点。
必要的时候,67式通用机枪还可以作为轻机枪使用,一枪多用,堪称划时代作品。
眼见我国自产的第一款通用机枪就如此成功,各方面都是非常满意。
没想到,第一批67式通用机枪交付部队以后,顿时恶评如潮。
若干年后,美俄专家一致将67式,评选为上世纪最差的通用机枪。
这主要是67式通用机枪的设计上,有很多问题,其中一些非常致命。
首先是火线太高,导致机枪手暴露很多,操纵机枪也相当不便,非常变扭。实战中,重机枪永远是敌人优先打击的目标,各种枪弹都往重机枪这里飞来。现在这么高的火线设计,让机枪手很危险;
其次是枪机磨损快,机枪只要射击一段时间,精度就会有明显下降。机枪是压制武器不太强调精度,平时也经常是采用三五发短点射进行压制的。这种射击对于精度还是有一定要求,67式机枪不能满足需要;
还有持续射击频繁卡壳的问题,最初一些机枪甚至无法打光一条弹链,就会出现卡壳。即便状态很好的机枪,故障率也高达千分之一,而53式、57式重机枪虽然是20年前射击,故障率也不到千分之零点五。实战中重机枪只要卡壳,一线步兵立即就失去火力掩护,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连续射击时间过长,可能导致枪膛温度过高。尤其是在比较恶劣的环境下,射击一段时间就会导致枪支性能急转直下,甚至出现炸膛事故。
以上只是比较严重的故障,67式通用机枪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问题。
比如更换枪管时,由于设计的问题,经常导致枪管难以取出,机枪副手甚至必须使用专门的工具。
机枪采用单程供弹,本来是很好的设计,直接将子弹推进枪膛,更为简单实用。
相反,53式和57式重机枪都是双程供弹加闭合式不可散弹链,需要首先将子弹从弹链中抽出,然后推进枪膛,多了一个步骤,也就多了出错的可能性。
67式采用了特殊脱弹齿加半开式不可散弹链,解决了53式的旧有故障。实际中却发现,67式供弹期间经常出现掉弹头故障,后果非常严重。
至于其他的问题,篇幅所限也就不说了。
重机枪最重要的性能还是射击,67式最大的问题也是射击。
该枪精度极不稳定,在复杂环境下射击精度忽好忽坏,无法预料。新枪尚且相对稳定,老枪的精度根本不可能保证,子弹可能散布到离谱的地步。
至于可靠性也是非常夸张,频繁出现发射数百发后卡壳故障,严重的还会引起炸膛,导致极为严重的后果。
军方总结的严重故障为:卡壳、卡弹、卡链、掉弹、空膛,主要零件击针、活塞、拉壳钩、枪机、枪机框、退壳挺都可能会断裂。
试问,这种枪还能用吗?
这要是在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设计师恐怕要被枪毙几个了。
更夸张的是,明明枪械问题这么多,却不妨碍生产。
此时国家还是文革期间,故障多如繁星的67式,到1974年仍然生产了高达3万挺。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整个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不惜代价生产民24型重机枪,8年也只生产了不到2万挺而已。
由于67式通用机枪根本不可用,解放军的意见很大,要求直接撤装。
类似的问题也发生在63式自动步枪上,最终该枪直接退出现役,因为不可用。
但重机枪的造价不菲,更别说一整套生产流水线也投入巨资。现在已经生产了3万挺,你说撤装就撤装吗?
在军方的强烈要求下,从1979年开始对67式机枪进行大幅度改进。
改进尚且没有结束,1979年中越战争突然爆发。
此时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讽刺的场面,军方根本不信任67式通用机枪,直接将其丢在后方,重新取出存入仓库淘汰的53式和57式重机枪来作战。
这两款重机枪老归老,毕竟经过无数实战考验,是可以打仗的。
国内的67式,经过长达1年多的改进,终于在1980年开始生产,这就是67-1式重机枪。
部队认为56式轻机枪,已经可以满足轻机枪方面的需要,不需要什么通用机枪。
67-1式不再强调是通用机枪,直接作为重机枪使用。
67-1式进行了很多改进,尤其结构上改变很大,比如增大了抛壳口、加厚枪管、进弹口加装滚轮令供弹顺畅,机匣左则加装瞄准镜座,降低了射速以提高连发准确度,改进三脚架使用弹性枪架提高精度等等。
经过如此巨大的改进以后,67-1式性能有很大提高,尤其提高了射击精度和可靠性,却仍然没有达到实战的需要。
测试中,67-1式仍然有较多的卡弹、卡壳故障。
1979年战争中,我军需要深入越南北部作战。
由于67式掉了链子,我军被迫使用重达三四十公斤的老旧重机枪,在山区行军苦不堪言。而越南复杂的地形,比中印相对平坦的高原更要夸张。一些陡峭的山地,官兵空手攀爬尚且困难重重,更别说扛着三四十公斤重的机枪。
而越军主要是依靠阵地防御,可以使用各种机枪,尤其喜欢使用重机枪和大口径机枪。
我军缺乏反压制的重机枪,伤亡自然很大。
看到这种场景,任何设计团队恐怕都会有所羞愧。从1979年12月开始,又对67式进行新的改进,最终在1982年1月完成,这就是67-2式重机枪。
在1979年缴获PKM通用机枪的基础上,67-2式又做出一些重大改进。
比如改变了气体调节器,大大提高射击的可靠性,减少了停发故障;采用PKM的枪架,减轻了约8公斤重量,全枪轻了9.5公斤;改变提把的设计,提升了更换枪管的效率;采用了组装式弹链,25发为一节,废除了之前的250发长弹链,后者不可靠,经常导致供弹故障;枪管使用新式合金钢,大大提高了寿命等等。
根据反复测试,67-2式终于达到了可以实战的水平。
从1982年开始,67-2式终于开始顶大梁了,成为我军攻防作战的核心枪械。
著名的1984年老山战役中,有这么个战例。
这次被为“7.12大捷”的战斗中,担任正面防御任务119团3营7连在172高地一线,与数倍于我之敌激战14个小时,先后打退敌人17次疯狂冲击,歼敌282名。
除了得到后方炮火支援以外,7连最主要的火力就是67式重机枪。由于越军炮火也很厉害,7连强调以火力为主,不过多的部署官兵。在防御要点149号、153和172高地,都配属1挺重机枪。以150号、169号高地为警戒阵地,仅以6班2个组和4班防守,抗敌1至2次冲击后,迅速撤至有利于我歼敌的地形。
越军久经战阵,也不是容易对付的。在几次攻势受挫后,越军调整部署,以3个排进行火力牵制和压制,由1个加强连负责分三路进攻。
敌人负责火力压制的3个排,除了有轻重机枪以外,甚至还有大口径高射机枪,火力很猛。
但我军重机枪阵地部署的很好,官兵射击技术精湛,心理素质很好,沉着应战。
在敌人疯狂的火力压制下,我军除了正面阵地的1挺重机枪猛烈射击,侧面阵地2挺重机枪也及时侧击。
结果敌人加强连的冲击,被我军在15分钟内击溃。
万般无奈下,敌人被迫在我军阵地迂回,试图找出我军火力空挡加以突袭。敌人以一个连再次发动主攻,又派出一个精锐班从我军侧后似乎火力薄弱点进行偷袭。
结果这个班被我军重机枪猛烈扫射拦截,进不能进,退不能退,8人被打死,3人受伤,全军覆没。
总之只要我军重机枪能够发挥作用,越军就攻不上来。双方激战一个白天,越军一度增兵到2个营,还是被击退。当天作战,越军丢下214具尸体撤退,我军还捉了一个活的。
此战越军火力也是很强的,我军缴获了被打死越军部分武器,就有9挺轻机枪,1挺重机枪和1挺高射机枪,另外还有10具火箭筒,2个榴弹发射器。
可见,防御作战中67式重机枪还是够用的。
至于进攻作战,由于67式比较轻,作为重机枪也是可以在山地机动。
战争中后期几次进攻战役,解放军攻击部队都必须使用67式重机枪进行火力掩护。
话虽如此,67-2式不可避免的过时了。
在1980年我国缴获苏制PKM以后,就仿制了80式通用机枪。
经过反复评测,80式综合性能仍然大大强于67-2式。80式重量更强,制造更容易,维护更简单,可靠性更高,更重要的是实战射击精度强出一截。
很多官兵希望直接全部装备80式通用机枪,但是“癞痢头儿子自家的好”,最终还是选定了67-2式作为制式重机枪。
只是67-2式也没有装备多久,又因为新的跟风而被淘汰。
随着学习苏联的“中口径机枪无用论”,我们逐步用枪族化5.8毫米机枪和12.7毫米重机枪,淘汰了7.62毫米的67-2式。
有意思的是,此时苏联自己反而将7.62毫米PKM通用机枪下发到班排一级,等于是肯定了7.62毫米口径机枪的重要意义。
又玩砸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7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