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解析:民族音乐发展进程中的阮及阮乐

 

阮,琵琶演变而来,为独奏乐器,有着独特的表现力,在民族器乐的合奏、重奏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音色圆润、温和,是中国唯一自成一族的弹拨乐器。

随着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阮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大大增强了表现力,被广泛运用于各种演奏形式中。在阮不断改良的同时,阮的独特表现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极具民族特色的阮曲。

一、阮在中国的发展

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音色浑厚圆润,蕴含民族风味,具有独特的表现力。《通典》中记载:“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同,因谓之阮咸。"

由此可知,阮是由秦琵琶演变而来的,而正式命名是在唐代。要探讨“阮咸"的演变,首先就应探讨“秦琵琶”的起源与发展。“秦琵琶"就是秦代的琵琶。

相传由鼗鼓发展演变而成,在打击乐器鼗鼓的鼓面系弦可弹拨发声成为弹弦乐器。当时称之为弦鼗,又叫秦汉子、秦琵琶,这也是我国首创的琵琶。“秦琵琶”的外观在晋代傅玄《琵琶赋·序》中记载的四弦十二柱直柄圆盘音箱的琵琶,俗称“秦汉子”,今也有人称之为“汉琵琶”。

东晋时期,琵琶演奏艺术已趋于成熟,阮咸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作有琵琶独奏曲《三峡流泉》。在晋代,琵琶还是《清商乐》和《西凉乐》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后来还出现独奏曲如《陌上桑》,以及当时根据琴曲移植的《飞龙》、《广陵散》等曲子。

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积累了相当高度的琵琶演奏技巧,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演奏家,琵琶在上层社会和文士中流传。在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期,是阮咸的繁盛期,文人墨客也纷纷以诗词歌赋,乃至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赞颂。

1946年左右,民族音乐工作者在唐代阮的基础上成功的研制出了三条弦的大阮、中阮各一把,形制已经接近现代阮。新中国成立后,张子锐先生在民间流行的阮的面板上开了两个月牙形的音孔,设计出小、中、大、低四类阮。

从此,阮形成了具有四个声部的弹拨乐。此后,王仲丙先生对阮进行了第二次改革,使阮日趋完善。1986年9月,宁勇先生成功研制出低、大、中、小和高音阮共五个品种的阮,后被称为“宁氏系列阮”。阮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地提高,历史悠久的中国阮乐便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中外乐坛。

此后,阮的形制改革出现了百花争鸣的景象。出现了双层共鸣箱中阮、电扩音中阮、无品大阮、中音六弦阮、超高音阮、六弦阮、八弦阮、水晶电声阮等。

二、阮演奏形式的演变及特征

阮早期演奏形式,从大量历史文物及文字资料中反映出,阮在古代曾经以多种演奏形式出现,既可以独奏,又可用于合奏。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国时期的陶塑青釉瓷仓上,就有阮与管乐合奏的陶塑装饰,装饰的崇楼两侧各立一亭阙,阙下有八位侍仆各执不同的乐器,正聚精会神地演奏乐曲。

其中可看出有一件乐器是四弦四轮、直柄多柱的阮。南宋之时,我国出现了一种小型的阮,当时称之为“双韵”。广泛应用于民间瓦舍中流行的“清乐”、“细乐”、“小乐器”的小型器乐合奏中。

《都城纪胜》记载:“小乐器,只一二人合动也,如双韵合阮咸、嵇琴合萧管...。”由此得知,这种阮咸曾和双韵组成合奏,而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阮族合奏。

阮的演奏形式多受制于阮乐谱,在阮谱方面虽然唐代有蔡逸的《阮咸谱》;宋代有季昌文的《阮咸弄谱》、喻修枢的《阮咸谱》等。宋太宗赵炅不仅把阮咸由四弦增至五弦,还创作五弦阮曲4首,改编五弦阮曲148首。

明清时期,传有朱权撰《琴阮启蒙》一书,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料未能保存至今。由于古代乐谱的流失,造成没有传统的乐曲,就阮本身而言,多见于与其他乐器的重奏或合奏形式之中。

2Q世纪70年代末,越来越多的演奏者发觉了阮的独特艺术魅力,通过移植或编创一些流传下来的经典民乐的演奏曲目如古筝、琵琶、古琴等乐器的传统曲目,提高了阮在弹拨乐中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仅在独奏曲创作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重奏类、合奏类作品也是新作连连。

目前,阮的表现力被不断地挖掘,演奏形式包括独奏、重奏、合奏、协奏、说唱与戏曲伴奏等,并出现了阮族乐队,在民族管弦乐队的弹拨乐器组中,高阮可担任高音声部(柳琴声部)、小阮可担任次高声部(琵琶声部)、中阮和大阮担任中低音声部。

2.阮演奏形式的特征,作为独奏乐器的阮及阮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因为弹拨乐器组中低音声部的欠缺,因此,中阮和大阮较常用。阮和古琴一样,有着深刻的人文色彩和象征意义。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

琴体下部呈扁平,上部凸起呈弧形,分别象征着天与地。这与古代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琴的摧体形状如同凤身,或与人身相觑。有头、颈、肩、腰、尾、足构成。

阮的外形结构也同样与古代天圆地方的思想不谋而合,阮的琴箱呈圆盘形,象征着天,而琴杆则象征着通天之路,赋予阮这件乐器以神秘而古老的色彩。

在演奏手法上不断丰富发展,能模仿古琴、琵琶、吉他的音响效果。弹奏的单音,余音不绝,犹如空谷之声,它以“留白”、“虚化”的方式带来音的虚、无形式交织,令人回味不尽。

阮同其它弹拨乐器一样,从本质上只能弹奏断音,因此,在音与音之间存有一定的间隔,所弹奏的每个音都会以余音方式渐渐淡去,此时用手指按弦改变余音的音高,又会产生一种微妙的变化,更会带来一种虚实相生之感,这也是弹拨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一个原因。

三、阮乐现代化的音乐特点

在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阮乐一改过去主要靠整理、改编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乐曲转变为全新的原创性音乐创作,将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创作理论、表现手法不断融合,演奏技法上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共同促进阮乐步入现代化的进程,实现了中国阮乐发展的历史性飞越。

通过对《(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中阮独奏曲《孤芳自赏》三首具有现代元素的阮曲的分析,总结其现代化的音乐特点具体体现在:1.对西方曲式类型的借鉴与应用。传统的阮乐多为整理与改编的民间乐曲,多为单体结构、变体结构、对比联体结构等。

现代阮乐作品在曲式结构上打破原有的限制,借鉴西方的重奏、协奏、交响音乐等曲式结构,使阮乐确立主题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多声性写作的观念,并且掌握了交响性思维的创作方法。如《云南回忆》采用协奏曲的形式分为三个乐章,形成了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的多样化与中西合璧的局面。

2.中国旋律与现代音乐节奏的结合。西方现代音乐的节奏特点主要表现为特性节奏的贯穿,如在《(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中,节奏在整体音乐地位上的提高,中阮短促的节奏型和长时值轮奏的交替特性节奏作为“主题”或“动机"贯穿全曲。

或用新的组织控制节奏、节拍,如通过连音线的使用,打破原有的重音,改变原有的音乐律动。频繁改变节拍,打破了传统节拍的重音循环规律。在《云南回忆》中,也有大量的连音记号的使用,变换了音乐的强弱节奏,使乐曲旋律具有模糊性。在《孤芳自赏》中,第二部分频繁变化节拍,造成不规律节拍重音分布。

3.更大范围的开发中国音色。开发过去没有使用过或不被重视的中国乐器音色,将过去没有被专业创作者发现的民族乐器音色纳入现代音色创作中,在《(卧土听风)——为中阮和达甫而作》中,使用维吾尔族打击乐器达甫,使达甫的音色与中阮的音色形成横向进行的对比,赋予达甫更生动的表现力。

结语

本着对中国的民族器乐特别是阮及阮乐的发展的期冀,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人们对阮及阮乐的关注,只有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到阮这件乐器,才能逐渐喜欢进而热爱它,才会使阮散发出更多的艺术魅力。

尽管在普及与教育方面,阮与很多民族乐器还存在差距,但随着作曲家、演奏家以及其它学者的纷纷加入,一定能在与阮相关的领域取得一定成绩,促进阮及阮乐的发展,使阮这颗明珠,闪耀于民族音乐之林。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