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文苑|鞋
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自从人的脚与鞋发生了联系,我们人类便迈入了文明的时代。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先人走出山洞,狩猎为生,将剥离下的兽皮切切撕撕,裹在脚上,就成了鞋子了。“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足衣”就是鞋和袜的合称。有了这双“鞋”,我们的先人远离了荒蛮与愚昧,走向了智慧和文明。
随着社会发展和纺织业的进步,布料、丝绸等也用来制作鞋子,并与皮革、麻草组合应用,就演变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鞋了。
正如我们现在对鞋有不同的称谓一样,古人对鞋也有多种说法,比如屦、屐、靴、履、舃等,大多是按制鞋的材质来分别的。屦,是用麻、葛做成的;屐,是木底的鞋;靴,是用皮革做成的鞋;履,“丝作之者”。而“舃”则是一种贵族所穿的底子很厚的鞋子,如《诗经·车攻》中“赤芾金舃”的“金舃”就是这样一种鞋子。东汉刘熙所著《释名》中说“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亦曰拘也,所以拘足也。”用鞋子装饰脚,也束缚住脚,这就是礼仪。不管穿的是怎样的鞋,都要懂得礼仪,知可行也知不可行。
鞋与脚发生关系,也就与文化发生了关系。《诗经·狼跋》讥讽当时的贵族,“公孙硕肤,赤舃几几”,说那贵族公孙挺着大肚囊,穿着红色的弯翘的鞋子走路,样子显得十分可笑。《左传》中有“踊贵屦贱”的故事,说的是齐景公刑名繁多苛严,好些人遭受了刖刑(砍脚之刑罚)。晏子告诉景公说现在市场上出售为受过刖刑的人制作的鞋(假肢)卖得贵,为普通人穿的鞋子卖得便宜,讽谏景公滥施刑罚。赵平原君的门客拜见春申君,为了炫耀赵国富有,特意以玳瑁为簪、以珠玉饰剑。“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凭着“珠履”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而《淮南子》里所说的“削足适履”,已经成为我们后代人耳熟能详的故事,用来比喻那些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的举措,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踊贵屦贱”的惨剧早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三千珠履”的做法后代仍在模仿,“削足适履”的故事也仍然时常发生,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地想到脚上的鞋罢了。
鞋与脚发生联系,也就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联系。
说到鞋,我得说说我和我们曾经穿过的鞋。
儿时,我们穿的是布鞋。这些鞋大多是外婆为我们做的。把积攒下来的碎布,方的、条的、大大小小的,洗净,凉干,熬好一碗浆糊,在铺好的户板上,一层碎布一层浆糊,糊上厚厚的布片,晒干,以备做鞋面用。鞋底是要专门纳的。底层厚厚的,针眼密密的,那样的鞋子才耐穿。孩子的脚是最活跃的,一双布鞋在孩子们的脚上撑不了多久。要么鞋底磨出了一个洞,要么鞋面大拇指顶出了鞋面。即使这样,这双鞋我也还得穿,也穿得出去——小伙伴们的鞋也大多如此,并不会比我的鞋好到哪儿去。
一般的日子里,穿上布鞋也无大碍。遇到下雨天,麻烦事就来了。上学的路上,打着油纸伞,尽量走在屋檐台阶上,到学校后仍免不了袜子浸湿。好在人小生气足,沤沤也就干了。回家路上仍是雨,仍是湿漉漉的鞋和袜。回到家,得把鞋子放在灶上慢慢烤干,顺势也把袜子脱下,拎在手上,伸到灶边烘烤。不一会,袜筒上便会冒出丝丝热气,房间里也散布开一些异样的气味。
虽然有时外婆也准许我穿上木屐上学,但穿上木屐实在不方便行走。那木屐应该是用牛皮做的,很厚,也很硬,穿得稍微久一点,脚指头就有点僵硬了。好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木屐大约是谢灵运发明的。“脚著谢公履,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我却没有太白先生的雅兴,只盼望着拥有一双属于自己的套鞋(湘潭话,指雨鞋),哪怕是一双矮简套鞋也好。好羡慕那些在下雨天可以穿上套鞋任意踏水的伙伴啊。
生活总是要变的,家庭经济条件也发生了好的变化。我不仅有了一双自己的套鞋,还有一双白网鞋呢。白网鞋是白的,挺着穿也就不会白了。学校开运动会,规定在开幕式上都要穿白色的鞋子参加入场式。我赶紧把鞋子洗干净,又把从商店里花一毛钱买来的白粉涂在上面,晒干,一双白色的网鞋赫然摆在了我的面前。穿上白网鞋,参加运动会入场式,很有些朝气蓬勃的样子。只是全体同学“踏步踏”的时候,鞋上的白粉溅出来,淡淡的氤氲一片,这情形倒也是那个年代独有的一景了。
如今,再也不会有要涂上白粉才白的网鞋了,甚至于套鞋,除了专业人员工作时穿上,或者环卫工人劳作时穿上,又还有几人穿呢?即使要穿,也再不是过去那呆头呆脑的黑色套鞋了。红色的,绿色的,橙色的,那么轻便,那么美观,早已是秀一把的招式了。
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解放鞋”很流行。“解放鞋”源于解放军官兵所穿的一种胶鞋。胶底帆布面,军绿色,简洁而便捷。那时,“全国学解放军”,百姓们便从脚上学起。男人穿,女人也穿;青年穿,老人也穿。一双“解放鞋”,走遍全中国。那是一个思想意识统一的时代,鞋子统一了,“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如果还能想办法弄到一身军装穿上,走在校园或街道上,定会赚来满满的羡慕和妒嫉。在百姓的眼中,身着军装,脚着解放鞋,神气而威风,是公认的时髦。如今,“解放鞋”早已成为鲜为人知的历史名词了,那种鞋子只有在博物馆里仅留一、二,为历史留下一点实物记忆。或许,在偏远山村哪户老农家的床铺底下,还留着一双已经破烂不堪的“解放鞋”吧。
高考制度恢复后,我和千千万万青年学子一样终于有了“进学”的机会了。那时,能考入高校的学生真是少之又少,凤毛麟角,尤其是所谓“新三届”(相对于“文革”前的“老三届”)的学子,真是人中之龙凤了。想要考入大学,固然有自身想读书的强烈愿望,思想鼓动工作也是蛮厉害的。往高处说,是“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往低处说,是“你想穿布鞋还是想穿皮鞋?想穿皮鞋就攒劲读书!”你看,这样的鼓动手段与古人说理动辄“近取诸身”的方式如出一辙,也是古风犹存之明证了。
皮鞋,还是布鞋,这是一个问题。于是,我们“弃‘布鞋’之小志,慕‘皮鞋’以高翔。”“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我和我们终于“胜”了,可以“穿皮鞋”了。
渐渐地,高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了;渐渐地,“穿皮鞋”的人越来越多了;渐渐地,城市道路拓得宽宽的,街道两旁的楼宇越盖越高了。
渐渐地,人们脚上穿的鞋千变万化,花样叠出。当年我们心心念念的皮鞋,如今只留给了一少部分特定人群享用,或者出现在特定的场合,而人们穿得更多的是休闲鞋。不知是哪位聪明人用“休闲”命名这类鞋子,真是恰到好处的点晴之笔。凉鞋、单鞋、板鞋、老爹鞋、豆豆鞋、工装鞋、乐福鞋、牛津鞋、靴子,鞋子种类繁多,材质各异,色泽齐备,款式纷呈。在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观念上,少了一些刻板,多了一些灵动;少了一些僵化,多了一些开放;少了一些拘束,多了一些放纵;少了一些单一,多了一些多元;少了一些齐整,多了一些个性。思想观念的转变,社会经济的空前大发展,个人选择的增多,家庭生活的富足,这些巨变,透过这一双双鞋子,传递出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明晰信息,呈现出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民族文化的自信。
鞋里乾坤大,民祉日月长啊。
作者介绍
楚红辉,语文高级教师,湘潭市中语会副理事长,湘潭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实践型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