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除草剂的分类及注意事项,你都知道吗?(建议收藏!)
点击 除草剂的分类及注意事项 - 191现场直播 观看直播回放!
一、除草剂的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①、选择性除草剂
此类除草剂在一定剂量范围、特定时间内能杀死杂草而对作物无毒害或毒害很低。但选择性是相对的,剂量过大或在敏感期使用同样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如2,4-D丁酯在拔节后使用造成小麦减产。
②、灭生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几乎对所有杂草和作物都有毒害作用,主要用于非耕地或作物行间定向喷雾使用,如草甘膦、百草枯。
2、按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分类
①、触杀型除草剂
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或传导性很差,只能杀死杂草接触到药剂的部位,未接触药剂的部位不受影响,使用这类除草剂需均匀喷雾使药滴覆盖杂草全株才能达到较好的除草效果,如乙羧氟草醚。
②、内吸传导型除草剂
可以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经输导组织传导至其他器官造成杂草死亡,因此防除多年生杂草最好选用内吸性除草剂,如草甘膦。
3、按使用方法分类
①、茎叶处理剂(苗后除草剂)
在杂草出苗后使用,对出苗的杂草有效,但大多数品种不能防除未出土杂草。
②、土壤处理剂(苗前除草剂)
分为播前处理剂、播后苗前处理剂
在杂草出苗前施用,对未出土的杂草有效,对出苗杂草活性低或无效,土壤处理剂受外界环境影响大,特别是土壤墒情、有机质含量。如乙草胺、氟乐灵。
4、按化学结构分类
分为:有机化合物除草剂、无机化合物除草剂。
有机化合物除草剂分为以下几种
无机除草剂绝大部分为灭生性除草剂,主要品种有:氯酸钠、恶砷酸黄、石灰氮、硫酸铜等品种,主要作用特点是通过植物和这类除草剂接触吸收后,植物失水,叶绿素减少,正常的生活能力失调,功能不正常,最后导致死亡。
5、按作用机理分类:
按照作用方式,可以把除草剂分为20多个类别。为了便于记忆,还可以用字母或者阿拉伯数字表示,字母是国际除草剂抗性行动委员会(HRAC,The International Herb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的代号模式,数字是美国杂草科学协会(WSSA,Weed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的代号模式。
6、按加工剂型分类:
A、粉剂DP
由除草剂原药和陶土、滑石粉、干磁土或其他惰性粉,按标准加工而成的粉状混合物制剂,叫做粉剂。细度要求95%通过200筛目。粉剂一般不能加水使用,但可直接喷粉可,也可拌成毒土撒施。如70%氯酸钠等。
B、可湿性粉剂WP
由除草剂原药与惰性粉、湿润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粉剂,叫做可湿性粉剂。细度要求95%通过200筛目。与水有亲和性,可悬浮水中,所以可加水喷雾。如10%苯磺隆。
C、可溶性粉剂SP
在使用浓度下有效成分能迅速分散,而完全溶解于水中的一种粉剂。外观呈流动性。
D、颗粒剂GR
由除草剂原药和固定载体按比例配合制成颗粒,叫做颗粒剂。颗粒剂能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撒施方便,便于储存运输方便。如氯化钠、丁西合剂等。
E、乳油EC
由原药(一般不溶于水)、有机溶剂(苯、二甲苯等)和乳化剂配合而成的同状均匀液体,叫做乳油。因为有乳化剂作用,能保持较长时间,不会产生沉淀和分层现象。乳油中含有苯、二甲苯等易挥发的溶剂,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及时密封。乳油中含有有机溶剂,脂溶性大,附着力强,能透过植物表面的腊质层,所以适宜作叶面喷洒。如燕麦灵、盖草能、乙草胺、精喹禾灵等。
F、水剂AS
由水溶性的原药,以水作为主要溶剂,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剂组成的剂型叫做水剂。如:20%百草枯、草甘膦。
G、悬浮剂SC
是极微小的固体原药加入适量的湿润剂、分散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在水或油中形成的稳定胶状粘稠液叫做悬浮剂。如38%莠去津、42%甲乙莠等。
H、水乳剂EW
亲油性有效成分以浓厚的微滴分散在水中呈乳液状的一种剂型。该剂型的流动性好,不易分层,因不含有机溶剂或仅含少量的有机溶剂,因而不着火,对人、畜低毒,对环境影响小。如6.9%骠马。
I、干悬浮剂DF
干悬浮剂是可在水中自发分散成极细的微粒,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液的粉粒固体制剂。干悬浮剂和可湿性粉相比,在水中的分散度高,有效成分微粒小,因此在相同有效含量下干悬浮剂的活性高于可湿性粉剂。
J、水分散粒剂WDG
水分散粒剂和干悬浮剂一样,在水中自发分散成极细的微粒,形成相对稳定的悬浮液,但水分散粒剂是粒状制剂,和干悬浮剂比较,水分散粒剂无粉尘污染问题,但价格会高些。
二、除草剂的选择性
除草剂的选择性是除草剂本身的特性。根据其本身有无区分防除对象和保护对象的能力,将除草剂分为选择性除草剂和非选择性除草剂。但是应用技术和环境条件对其影响很大
1、形态选择:
由于植物外部形态的差异,内部组织结构差异造成的选择性。(较次要)
叶片特性:
例如禾本科杂草叶片狭长、阔叶杂草叶片宽大,着药程度不同。
生长点位置:
禾本科杂草生长点被叶片包围,而阔叶杂草生长点裸露容易接触到更多的药液。
生育习性 :
各种植物根系深浅不同,如大豆、果树根系庞大入土深,难以接触和吸收施于土表的药剂,而一年生的杂草种子易于在表土层发芽,容易吸收除草剂。
2、生理选择:
由于植物对除草剂的吸收及其在体内运转的差异造成的选择性.
A、吸收:
不同生育阶段对除草剂吸收不同,受叶片角质层、气孔数量、张开程度、绒毛等影响吸收。
B、运转:
在不同植物体内运转速度差异,如2,4-滴丁酯、2甲4氯对禾、阔草的吸收与传导速度;水稻和稗草对杀草丹的吸收速度(水稻可很快将杀草丹分解成无毒物)等。
3、生物化学选择:
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造成的选择性。大多数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生化选择作用。
A、活性化机制差异造成的选择:除草剂在杂草体内通过化学反应使其死亡而在作物体内不存在药害,如2,4-滴丁酸用于大豆田。
B、氧化还原反应:杂草吸收药剂后,在体内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使其失去活性。(二苯醚类)
C、水解反应:如敌稗在水稻体内(芳基酰胺水解酶)迅速水解使其失去活性而稗草体内不能水解受害死亡;棉花田内可使用敌草隆等。
D、结合作用:绿黄隆能安全地用于小麦田,是由于它能与小麦体内的葡萄糖迅速轭合形成5-糖苷轭合物。
4、人为选择性:
根据除草剂的特性,利用作物与杂草生育特性的差异,在使用技术上造成的选择性。如定向喷雾。
5、位差选择:
利用作物与杂草根系及种子萌发所处土层的差异、深浅有差异、位置上有差异,这种差异选择,叫位差选择。如拉索、敌草隆等用于玉米、棉花、大豆地苗前除草。
6、时差选择:
利用作物与杂草发芽出土时期的差异防除杂草,称为时差选择。如马铃薯播后苗前使用克芜踪;免耕除草等。
7、生育期选择:
农作物在不同生育期,对农药的抗性不一,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也有差别。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发芽或幼苗期对除草剂最敏感。如玉米行间除草。
8、剂型选择:
利用除草剂剂型的多样化,用于某些作物。如微胶囊剂等。
9、条件选择:
环境条件如土壤类型、湿度、温度等条件,是除草剂选择的因素之一。在一般情况下,粘性土壤比沙性土壤用药量多少,温度高、湿度大除草效果好,有机质含量大用药量大,有机质含量少用量药则少。例如48%拉索乳油与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在豆田使用,有机质含量小于1%时对大豆易产生药害,1%~5%时可有效防除杂草
三、除草剂的吸收与传导
A、土壤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根吸收:根是土壤处理除草剂的主要吸收部位,除草剂易穿过植物根部表皮,被根系连水一起吸收。
②幼芽吸收:被种子和未出土的幼芽吸收。
B、茎叶处理除草剂的吸收
①角质层吸收: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防止植物水分损失,同时也防止外源物质进入和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角质层由蜡质、角质、果胶组成。除草剂进入角质层的主要障碍是蜡质,蜡质越厚除草剂越难通过。
②气孔吸收:气孔吸收量的大小受药液在叶片的湿润程度影响大,而受气孔张开的程度影响小。如除草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可提高气孔的吸收量。
③质膜吸收:除草剂在达到作用位点时必须通过质膜。水溶性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除草剂分子大小有关系,而酯溶性的除草剂通过质膜的量与分子大小无关。
C、剂型对除草剂吸收的影响
除草剂制成一定的剂型可提高叶面的湿润性和除草剂的穿透力,提高剂型稳定和耐雨淋能力。加入表面活性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湿润性、增加附着面积,进入植物体内后其本身也可能对植物细胞产生毒害,提高除草剂药效。
除草剂的传导
除草剂在植物体内被根、茎、叶吸收后必须在体内移动才能达到作用部位。
1、短距离传导:此类主要是苗前处理剂、茎叶处理剂的光合作用抑制剂,根部除草剂在到达内皮层之前可通过非共质体和共质体传导。
2、长距离传导:此类除草剂多数为茎叶处理剂,可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在植物体内进行长距离传导。
按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移动性可分为:
①木质部传导:木质部是非共质体,功能是作为水、无机离子、氨基酸的其它溶质的传导通道。
②韧皮部传导:韧皮部是共质体,是光合作用产生的同化物传导的通道。
当前的突出问题:
药剂的施用要求与农民用药习惯之间的差异
农田杂草防控中出现的问题
除草策略不合理
过分依赖后期茎叶处理,忽略了前期土壤封闭除草。
不能适期用药
没有在杂草低龄期施用除草剂,后期随意加大除草剂用量。
施用技术差
喷施除草剂用水太少,因喷药粗糙,导致杂草漏治多、防效差。
扇形喷头专用于喷除草剂
看病:精准把脉开方:对症下药
医嘱:如何使用
四、除草剂的药害及预防
药害产生的原因:
1、保管不严、错售错用由于对除草剂保管不妥,导致包装标签脱落,或者说明丢失,有的标签腐蚀损坏看不清楚,造成错用到别的作物上。
2、用于敏感作物用在敏感作物上,或雾滴飘移在上边。如精喹禾灵用于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引发大面积死亡甚至绝产。
3、在作物敏感期使用敏感时期是幼芽期和抽穗扬花期,在这个时期施用除草剂,很容易造成药害。如2甲四氯在小麦拔节期使用容易造成药害。
4、药量过多浓度过大不仔细阅读使用说明,随意加大药量和浓度致使药剂在作物体内不能转化而造成药害。在不同条件下超过用量都易产生药害,用量过多,浓度过大就产生药害。
5、施药器械性能不良如喷雾器喷嘴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匀、喷雾重叠、喷嘴滴漏等造成局部药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
6、农药的盲目混用盲目混用,不但无增效作用,有些情况下造成药害。如敌稗与有机磷混用容易造成敌稗在水稻植株不能迅速降解而造成水稻药害。
7、外界环境影响使用除草剂后,遇到异常气候如低温、暴雨等都可能引发药害。
8、产品质量不过关一些厂家为了追求短期效益而使用降低含量、使用高残留原料、加入易产生药害原药等手段谋取暴利,大大降低产品质量。有的除草剂可湿性粉剂加工质量不好,粉粒粗,或者湿润质量差,加水后容易产生沉淀,沉积在喷雾器底部,使喷雾不均匀,产生药害。
9、喷雾器清洗不净在用过除草剂的工具或喷雾器,没有及时清洗,再喷其它农药,就能造成药害。如2,4-D丁酯的喷雾器最好专用,因为该药不易洗净,容易对敏感作物造成药害。
10、土壤残留影响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药害。如玉米田施用莠去津对后茬大豆、小麦有药害。
药害的预防
1、注意农作物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及敏感时期认清除草剂品种对作物的敏感品种及作物敏感生育期。不同除草剂品种特点特性不同,对作物的敏感程度不一样,作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除草剂的敏感也不同,即使对作物安全的除草剂也能产生药害。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对双子叶作物敏感,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除草剂对禾本科作物敏感。应注意,那些除草剂品种可产生药害,同时要注意作物的敏感时期。例如2,4-D、二甲四氯等对阔叶杂草效果好,但对阔叶作物棉花、油菜、瓜类、豆类、花生、马铃薯、果树、树木等很敏感,易产生药害。
2、严格掌握用量和浓度除草剂的使用很严格,每一种除草剂的用量和浓度是经过多次重复试验测定出来的,超过用量对作物就容易发生药害,使用浓度过高将造成局部药害,因此防止药害的发生严格掌握用药量和用药浓度是重要的关键性技术措施。
3、提高使用技术和操作水平使用除草剂的目的是消灭田间杂草,保证作物安全生长,提高产量,即要求除草效果要高,对作物安全无药害,又增加收入。掌握安全高效的使用技术要点。
4、禁止乱混乱用除草剂混用可以提高除草效果、扩大杀草谱、病虫草兼治、节省用药、具有省工省时省成本等优点。但盲目混用,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使药效降低,造成药害。例如敌稗和有机磷等农药不能混用5、清洗喷雾机具用过除草剂的喷雾机具要清洗干净,程序是先用清水冲洗,然后再用肥皂水或2%~3%碱水反复洗数次,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净。
5、除草剂的混用及原则
除草剂的混合作用
1、扩大杀草谱各种除草剂的化学成分、结构及理化性质都是有区别的,就是同类除草剂其杀草能力及范围也不完全相同。一般来说,同类除草剂混用往往可以明显扩大杀草范围。如玉米田广泛使用的阿特拉津—乙草胺混剂,既能有效的防除阔叶杂草又能兼治禾本科杂草。
2、提高除草效果增效作用的除草剂混用配方多数是由不同类型的除草剂组成的,利用除草剂混用的增效作用能提高除草效果,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用药量,减少用药成本。
3、延长施药适期当两种或几种对杂草不同生育期有防治效果的除草剂混用时有延长施药适期的作用。如乙草胺和烟嘧磺隆混用可有效防除未出土和已出土杂草,苗前苗后都可以使用。
4、降低对作物的药害很多除草剂在作物和杂草之间选择性较差,用药时间不注意就可能对作物产生药害,通过混用,提高它们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提高对作物的安全性。如嗪草酮单独用于大豆田时,由于它的水溶性大,易于被豆类吸收而产生药害,而与氟乐灵混用,在增加药效的同时对大豆还表现出拮抗的作用,避免大豆免受嗪草酮的药害。
除草剂的混用原则:
混用与复配制剂有很强的竞争力,混用的配比可以灵活变化,用量易于改变和控制;而复配制剂可免去计算配比与混合的手续。
必须了解除草剂的特性:如剂型、杀草谱、物理化学特征、吸收部位及在植物体内的传导、代谢与作用原理、选择性、在土壤中状况等。
作者:许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