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家梅第扬:“一个人的古典”能否改写“一种乐器的偏见”?
交响乐队特色各异的乐器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中提琴。因常年处于“陪衬”地位,它被“黑”得最狠。网络上,时常有这样的帖子:“选择中提琴,是为显脸小吗?”“回课被怼,老师说你不如改行拉中提?”“乐团小提位置满了,问要不要凑合先拉中提?”
图说:梅第扬 受访人供图 下同
纵使世人“偏见”如斯,依然有人在第一次听见中提琴的声音就被它迷倒,他就是梅第扬——2018年第67届ARD慕尼黑国际音乐大赛中提琴第一名获得者、现任慕尼黑爱乐乐团中提琴首席。他实现了中国中提琴选手在世界大赛上的多个突破。
日前,梅第扬在上海大剧院奏响“一个人的古典”,完成申城首秀。
温润宽厚男中音
梅第扬在找到中提琴这一“灵魂火花”前,也是以小提琴开蒙的。直到2005年,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到长沙招生,中提琴专业老师王绍武一眼相中梅第扬,破格录取了年仅11岁的他,并让他从小提琴转为中提琴专业。
在梅第扬考入之前,中央音乐学院附小是没有中提琴专业的,他是第一个以这个专业被录取的学生。“可能是当时我年龄虽小但手大,王老师觉得我更适合拉中提琴吧。”
转学中提琴的梅第扬在刚进入附小学习时,适应了好一段时间。而心理上的转变更需要时间,小提琴拉不好才去学中提琴的偏见,让梅第扬难免感到委屈:“都是弦乐器,为什么要遭到歧视呢?”在梅第扬看来,中提琴某些技术的难度甚至超过小提琴。
所幸,外界纷扰的声音并没有影响自带辨音体质的梅第扬,他说:“中提琴的音域接近男中音,迷人又富有磁性,特别适合讲故事。”选择一门被“误解”很深的乐器,会不会行路艰难?梅第扬回答:“音乐就是表达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至于乐器本身并无高低贵贱之分。”
生活不只有音乐
技巧高超、感染力却有限,是很多中国琴童的通病,然而,自小就是“学霸”的梅第扬却早有自己的体悟:“音乐最重要的是打动人,要拉到人心里去才可以。如果只是要求技术的话,那么机器、电脑做的、拉出来的要比我们更精准。音乐是心灵的艺术,情感的东西是人的,弦乐演奏起来更像是人的歌唱。”
比起反复枯燥练习,梅第扬习惯先思考再“下手”。每每拿到一首作品,他会常常思考作曲家为何这样写,自己要用怎样的方式与状态把自己心中所想在音乐中表达出来。梅第扬也不是那种苦行僧般生活中只有音乐的人,中学时的梅第扬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爱玩电脑游戏、打台球和乒乓球。
即兴音乐最美好
“最美好的音乐一定是即兴的,一定要抓住舞台上涌现出的灵感,马上表现出来,不给自己留下遗憾。”在梅第扬眼中,在古典乐器上展现多元化的音乐风格,与抓住灵感同样重要。他认为音乐没有界限,古典乐器并不仅仅只能演奏古典音乐。此次演出的曲目单也是他根据上海观众“海纳百川”的特性所定制。
梅第扬为申城观众准备的四部作品横跨多种音乐风格。其中,巴赫的《恰空》也是梅第扬10岁第一次听后至今最喜爱的作品:“就像宇宙一样,使我想要永无止境地探索下去”。
多布林卡·塔巴科娃创作和改编《爵士风格》组曲描绘了爵士乐的三种“风味”,低音贝斯手、爵士歌手以及爵士乐和民谣的融合风格。梅第扬的演奏显示出他对爵士乐风格的把握和理解,同时为中提琴演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最惊喜之处在于长达20分钟的返场部分,趣味性十足的的《皮亚佐拉探戈舞曲》和《肖斯塔科维奇即兴曲》掀起了音乐会的高潮。(新民晚报记者 朱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