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新版佩戴口罩指引,公众心里有底了 | 新京报快评
资料图。图/新华社
据国家疾控局官微4月12日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疫情防控组印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2023年4月版)》(以下简称《指引》),对应佩戴、建议佩戴、可不佩戴口罩的情形或场景,以及在不同情形下的口罩选择、相关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范。并明确各地各部门可根据本地和行业实际,参照本口罩指引制定本地和本行业的口罩指引。
在持续3年多的防疫过程中,外出自觉佩戴口罩已成为民众的一种习惯,不久前,多地推出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可以不佩戴口罩等措施,引发了民众的广泛关注。有人担心或不解,佩戴方式的调整对防疫会带来哪些影响,在不同场所又该如何佩戴口罩。此时推出这个口罩指引,可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让公众心里有了底。
在防疫政策大幅度优化调整之前,佩戴口罩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外出尽量佩戴口罩即可。但当前疫情形势明显好转,新冠病毒感染已恢复“乙类乙管”,倘若再采取简单和比较单一的口罩佩戴方式,就难以适应不同的情形和场景。精准防疫体现在口罩佩戴上,就是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佩戴方式,也唯有如此,才能将科学防疫落实到口罩佩戴这个细节。
根据《指引》内容,从应该佩戴口罩的几种情形或场景来看,保护易感人群,是细化佩戴口罩方式的主要目的。无论防疫措施如何优化调整,易感人群始终应该是优先保护的对象,医院里的病人,养老机构、社会福利机构里的脆弱人群,托幼机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里的孩子,感染或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等,都需要通过规范佩戴口罩得到特殊的呵护。
此外,规范佩戴口罩者既可能是易感人群,也包括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医护、餐饮、保洁、保安等公共服务人员,以及陪诊、陪护、探视人员等。进出这些特定场所的相关人员仍然认真佩戴口罩,具有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
《指引》中有些情形或场景只是建议但不要求佩戴口罩,是因为如何佩戴口罩,还需要充分尊重场景和个人情况的多样性。一些公共场所既可以规范佩戴口罩,也可以不佩戴口罩,如何选择,取决于个人的不同情况。
个人对自身情况最了解,在这些非紧要情形或场景,可采取分类佩戴方式,让决定权交给个人,有利于让民众作出最契合自身实际的选择。
还要看到,细化口罩佩戴方式,不仅为了精准防控疫情,也是为了维护好防疫之外的健康。佩戴口罩既可减少感染的机会,但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呼吸,当一个人处于运动状态时,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困难。3岁及以下婴幼儿的肺功能还不够健全,呼吸的频率也很快,长时间佩戴口罩也不太合适。再有就是在校期间的学校师生、经常做健康监测的特定人员、以及普通人身处露天广场或公园等室外场所时,佩戴口罩的必要性不大,在此情形与场景下不佩戴口罩,就可畅快地呼吸。
总体看,《指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但落实这个指引,让口罩发挥出促进健康的更大作用,离不开民众对口罩指引内容的透彻理解和密切配合。
民众只有充分掌握《指引》中所区分的应佩戴口罩、建议佩戴口罩、可不佩戴口罩三种不同的情形与场景下,对佩戴口罩的不同要求,并对自身情况充分了解,才能在具体的情形与场景之中作出正确选择。
撰稿/罗志华(医务工作者)
编辑/迟道华
校对/赵琳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3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