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原创作品:穿过一回偏口女裤(散文)

 

我对身上的穿戴,着实极不讲究,一套衣裳不接连穿上它十天半个月,哪怕晚上洗了白天穿,家里人不督促,绝不会自觉更换另一套。

这一被妻子称为“极其恶劣的习惯”,长久得以“延续”,应该有赖于数十年前艰苦生活的磨练。

我是“60后”,诞生在中条山脉腹地,位于运城市垣曲县境内的国家重要有色金属基地——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胡家峪矿一个普通工人家庭。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在矿山子弟中学就学初中。作为一名普通的知识分子,我见证了那时至今数十年间,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是,全家人吃穿用度上的变化翻天覆地,水涨船高。

当时父亲独自一人工作,是矿行政福利科维修队的泥瓦匠,主要工作任务是维护、修补矿山各类建筑正常使用;为职工家属家里边搭火炕、煤炉子。他每月不足70元的工资,却要养活全家6口人。

当时物质极度匮乏,所按人口年龄、工种“供应”的粮食绝不够吃,而且是玉米面、高粱面、小米等粗,杂粮居多,细粮(小麦面粉)占比极少;每人每月食用油、肉、豆腐等副食品都是以两计数的,一日三餐难得见一点荤腥。

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工余时间就在附近荒山上开垦了一些小块地,种植了白菜、土豆、南瓜、白萝卜、谷子、玉米等等农作物。一年四季,平时主食是玉米面、高粱面窝窝头、发糕等粗粮为主,副食菜品上面更是萝卜、白菜、土豆为王,只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几个重大,传统节日,全家人才能享受到肉馅成团的饺子、麻花、大米饭、油炸花生米、猪头肉、肉炖豆腐白菜、扣碗肉等几个“硬饭菜”。

穿着呢,放眼左右邻居、同学、父辈的同事,不分长幼,哪个人身上没穿过打补丁的衣裳,弟妹拣哥姐穿剩下的衣服。只有到了每年春节,孩子们才有可能添置一套新衣,还都是极普通的条绒、斜纹、帆布等面料;大人们则能将就将就,绝对 “不敢讲究”。

记得一年秋天,父亲给母亲扯了一块挺有档次的布料,新裤子做好后,母亲捧在手里摩挲了好久,也舍不得穿上试试。我一看欣喜异常,央求母亲把裤子借穿几天。母亲说:“这是女式裤子,你怎么穿”!我回答:“你别管”!

第二天,我就穿着母亲的裤子,高高兴兴地上学校啦。课间玩耍时,眼尖的同学就大声问我:“忠明,你的裤子是女式的吧,怎么是偏开口,嘻嘻”!全班同学的目光,刹那间齐刷刷地集中到我身上。当时,我的个头没有母亲高,还瘦弱,裤子略肥,有些长,肯定不合身。我无言以对,脸上顿时十分发烫……

那时候,不论上学,还是到附近乡村里去赶集,我几乎都是自驾“11路车”;如果哪位同学能骑上一辆自行车行动,肯定是十分吸引大家眼球的。

看如今,农贸市场、超市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一般工薪家庭的餐桌上,都能是鸡鸭鱼肉、大米、白面司空见惯,想吃啥,就随心所欲地买啥、做啥,或者图省事,干脆去饭店消费;偶然吃顿粗粮,则成了尝鲜。从脚上到头顶,穿的是衣柜里放不下、挂不完,需要定时清理,用的呢,连菜露天市场临时小摊贩手上都用的是智能手机,结账一刷微信就得,冰箱、彩电、电脑、私家车满眼都是。

今昔比较,必须万分客观地承认,普通百姓在吃穿用度上,的确是云泥之别。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0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