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0门炮对50多门炮,抗战时两类“精锐师”装备差距多大?
抗日战争中,我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相较于日军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当然具体就轻重武器来说,轻武器方面的差距不是特别大,甚至于不少轻装备的性能还要更好,主要是在重武器,尤其是火炮方面的差距较大。
因此在当时的交战中,日军的炮火优势比较明显,想要在武器装备上扭转劣势,就要在炮兵方面下功夫。
全面抗战刚开始时,国军系统中炮兵规模相对大些的只有中央军和晋绥军,其他军系的炮兵规模较小,往往山野炮就是营团级,另外就是迫击炮了。而在我军中,八路军只有1个山炮连和几个迫击炮连,新四军成立时更是只有1门炮。
在步兵师属炮兵方面,以中央军配置好的调整师实力最强,当然现在网上也俗称其为“德械师”。实际上这些师总体上并不“德械”,它只是将比较好的资源集中配置,在师一级实现了某种程度的齐装满员罢了。具体到每个师中步枪、轻机枪的型号都未必相同。
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这些师的装备水平的确是国内部队中最好的了。尤其是在淞沪一带的87师、88师及教导总队还有华北方面战备的几个师即是如此。这些单位一般都配齐了师属炮兵,同时在战防炮、机关炮乃至迫击炮方面也有比较齐整的配置。
比如当时汤恩伯第13军所属的第89师,其师属炮兵营即装备有12门75毫米口径山炮、旅属的2个小炮连则装备12门20毫米口径的机关炮、另外战防炮连装备有6门37毫米战防炮。
其他在营团级别,每个步兵营装备有2门82毫米口径迫击炮,全师则装备24门迫击炮。
这样的话,整个第89师合计装备有各类炮54门,类型涵盖有山炮、机关炮、战防炮、迫击炮,在国内部队中的阵容显然是不错的。
当然,这样的阵容跟日军比还是要差很多。尤其是在南口战役中,日军投入的重炮极多,这让89师在发挥炮火方面压力极大。
在89师的作战总结中这么写道:师属炮兵射程太近,发射速度迟缓,兼之技术不良,故射击效力殊小。而我阵地中之炮兵及重兵器掩体,无论有无守兵或假工事,如被敌发现,则敌不惜炮弹消耗,非将此掩体轰击毁灭不可。
时任第13军参谋长的吴绍周曾回忆道:炮兵,仅第89师有日本大正式的山炮9门(注:跟实力统计中的数据有差异),且为使用过时的陈货,射程最多4000或5000公尺,其他炮兵使用不明,但还不如第89师。
在南口战役中,敌恃其优势炮兵,每天同时用山炮轰击我第一线,野炮轰击我第二线,重炮和铁道重炮轰击我第三线。我军不仅山炮小炮无法抬头,以后连迫击炮、重机关枪也时常停顿,以免暴露目标,不敢轻易使用。据第89师267旅小炮连连长杨柳营说,他每天只伏在山头,只能听炮,不敢回炮。
实际上除了被日军空炮火力压制外,当时89师在炮弹量上其实也比较寒酸。
该部所带山炮弹1482发、战防炮弹1800发、机关炮弹600发、迫击炮弹2352发,实战中往往还不能打完,其炮火强度可想而知。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89师这类的师已经是当时中国军队中火力配置最强的师了。
到抗战中期由于火炮损耗过大而补充极少的因素,从苏联进口的火炮大多用于直接补充独立炮兵部队,只有极少数步兵师还保留有山炮。至于机关炮和战防炮,当时已经消耗大半或者独立编成,因此绝大多数的步兵师中便只有迫击炮。
一直到抗战后期,驻印军在印度编成后,新的精锐师出现了。
由于驻印军获取美援极为便利,因此这类师的武器装备便大为强化。
仅以炮火来说,驻印军步兵师的编制为师属2个75毫米山炮营,合计装备24门山炮;团属81毫米迫击炮连,足足装备12门炮,全师装备36门81毫米迫击炮;团属37毫米战防炮连,装备8门炮,全师装备24门战防炮。
另外在步兵连一级,60小炮的配置达到了每个连6门,全师的60炮数量高达162门。
除了上述的各类大小炮外,驻印军在步兵营级还装备有火箭筒,这在当时也往往被归入“炮类”。
以驻印军两大主力师之一的新22师为例,该师在1944年10月实际装备的各类炮数计有:60毫米迫击炮160门、81毫米迫击炮33门、37毫米战防炮24门、75毫米山炮24门、火箭筒47具,总计达到了288门/具。
要知道,新22师虽然跟上面所提的第89师在兵力数量上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建制部队却比后者要少一个步兵团。
但是在这种背景下,前者的炮数却是后者的5倍有余。
其中山炮数是后者的2倍;战防炮数是后者的4倍;中口径迫击炮是后者的1.5倍;驻印军没有20毫米机关炮,但要多出160余门连级的60小炮和47具火箭筒来。
在实战当中,89师这样的精锐部队往往能得到独立炮兵的75毫米山野炮加强。而驻印军步兵师所得到的的炮兵加强则是105毫米或者155毫米榴弹炮级别的火力支援。
很显然,相较于89师的炮火装备,新22师的炮兵无论是装备数量、质量还是类型上,都更为齐全,真正覆盖了从师级到连级。
而当时的日军由于战场上大量战损以及新扩充部队规模过大,其军工体系不足以提供足够相应的技术装备。因此日军的平均炮火,要比1937年时总体更弱些。毕竟当时日军的常备部队就那么点,但炮兵规模可不小。
所以当驻印军在缅北战场发动进攻时,己方往往是能掌握炮火优势的。尤其是步兵连中所配60小炮极多,山地丛林中动辄就是炮弹砸过去。
这样的打法是国内部队难以想象的,更因为驻印军的后勤由美英等国负责,炮弹几乎是无限量供应。
也正因如此,当廖耀湘于1945年初在陆大介绍缅北成功经验时说道:物资补给、火力同机械的力量、制空权、指挥官旺盛的“企图心”这四点是得胜的关键。
尤其相较于国内部队的装备以及作战模式来说,驻印军的系统与之相比,的确是相差不小。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