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核酸检测常态化后,标本数据飙升,气膜方舱实验里一位女医生的23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 通讯员 戚小芬
“我的职业是医生,也是个母亲,离开孩子的20多天里,我想,她们每天都能感受到我的存在。”
王亚男是杭州临平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的医生,也是两个女孩的母亲,4月6日开始,她到杭州一气膜方舱实验室工作。
如今,身边的同事已经换了两拨,她则超长待机到了现在。
每天不论多忙,王亚男都坚持给上小学二年级的大女儿辅导作业。
在病毒狙击手和好妈妈的双重身份间,王亚男努力让自己两边都不缺席。
1】方舱“卷王”,第一天差点昏倒
无数仪器设备同时运转的气膜实验室,室温高达40多度,上班第一天,王亚男就中暑了。
4月6日接到通知,王亚男第一个报名支援气膜实验室核酸检测工作,当天下午她就到岗了。
实验室分三区,一区配置试剂,二区加样点样,三区出报告复核。拱墅区、临平区的这波疫情,方舱每天的收样情况,从刚开始的2万多管,一直飙升到了现在的7万多管。
刚开始,王亚男分配在二区工作,二区分成AB两个小组,这里个个都是加样小能手,于是乎,大家“卷”了起来,两组人每天都在微信群里晒加样成绩单。
“早上六点多出发去方舱,我们一般是3-4班倒,核酸样本多的时候,方舱24小时运转,特别是现在杭州常态化核酸检测,我们更加忙碌了。”王亚男对小时新闻记者说。
温度高,方舱里特别热,而且“大白”的防护服都是双层的。
白色防护服里面,还有一层蓝色防护服,包括帽子、手套、脚套、口罩也都是双层的,加上自己身上的衣服,就算坐着不动,也能闷出一身汗来。
第一天到岗,一贯“操心”王亚男什么活都抢着干,汗水湿透了衣服,整个人轻飘飘的:“不好,好像中暑了,刚来就这样,以后还怎么工作。”
还好后勤保卫处备有藿香正气水,王亚男喝下两瓶继续战斗。加样的管子捏得特别紧,捏多了手臂痛,睡前麝香镇痛膏贴几张,第二天她又“满血复活”了。
可能是因为太热,人没什么胃口,吃不下多少东西,王亚男出发前带的裤子,现在穿上居然松松垮垮地要掉下来了,她笑着说:“这下多好,方舱帮我免费减肥了。”
在二区待了没两天,王亚男就成功晋级“卷王”,创下单日加样21板(2万人样本)的最高记录。
做事一惯很认真的她说:“方舱有不少地方值得学习,晚上我做了很多笔记,打算带回去慢慢改进。”
2】生活的烦恼,永远微笑以对
加样区打卡一周后,王亚男调入三区工作,这里是判断样本是否为阳性最后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方舱的“核心大脑”。
三区有100多台仪器同时运转,即便是放着大桶大桶的冰块降温,室温还是高达40多度。
“这里有很多专家,他们会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有些阴性样本的曲线会非常类似阳性,如何科学做出判断,需要好好学习。”王亚男说,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她丈夫张风卫会更加专业,丈夫在杭州市红会医院工作,在妻子之前,刚从气膜实验室工作回来。
他是王亚男在温州医科大学读本科时认识的研究生学长,两人毕业后裸婚,从没房没车没钻戒,到现在贷款买了房,还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
张风卫是山东人,父母一个87岁,一个85岁,身体特别硬朗。
二老在杭州帮忙带了7年孩子,去年秋天小女儿上幼儿园后刚回的老家。
王亚男的老家在富阳新桐乡,父母采茶、种田,还帮弟弟带孩子,也没办法帮她带孩子。
在这个双医家庭,爸爸上班路途遥远,通勤不便,家里又没有老人照料孩子,平时,都是王亚男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尽管生活忙碌,但写在这个家庭脸上的,永远是微笑和幸福。
出发前,王亚男把两个孩子的接送任务托付给小区一位妈妈:“只是没想到时间这么长,不好意思总麻烦邻居,富春江休渔,我舅舅是渔民,这两天我让他过来帮忙接送孩子。”
在临平妇保院,王亚男的拼是出了名的,她的两个女儿在很多同事家都过过夜:“我工作再忙,女儿的作业每天都坚持辅导,我对她们要求严格,在方舱这段时间,我辅导作业一天没拉下。”
王亚男热爱工作,乐观生活,她说:“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好,把岗位上的工作做好,就是我们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0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