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范磊:让中国单簧管“在亚洲站得住,在国际上被看得起”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里,下大工夫录制一张实体的器乐演奏专辑值得吗?单簧管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范磊有自己的考虑。日前,范磊与钢琴家盛原共同录制的专辑《师承—舒曼·勃拉姆斯》正式发行,收录有舒曼《幻想曲》(作品73)和勃拉姆斯《单簧管奏鸣曲》(作品120 no.1&2)。

这张专辑的问世有些小插曲。早在2017年,录音工作就已基本完成,但后期制作方面,范磊总觉得不太满意,直到去年疫情期间,一向忙碌的范磊终于有时间重新审视这些录音。在“北京钢琴”录音师徐传廉的帮助下,沉寂两年的素材重获新生。

单簧管与钢琴交织着范磊、盛原之间深厚的情谊。“专辑中舒曼和勃拉姆斯的作品是单簧管最有代表性的经典,对钢琴演奏的要求也非常高。”范磊非常了解盛原这位“发小”级老友。在中央音乐学院读书时,范磊比盛原年长几届,他们常常代表学校外出参赛和演出,两个尖子生惺惺相惜,后来,范磊还和盛原一起玩过室内乐。多年过去,这份默契一直延续着。接到范磊的邀请时,常年忙得脚不沾地的盛原欣然应允。

录音棚里,有时在勃拉姆斯的音乐色彩中,范磊和盛原灵感突至,就会畅聊一番或是即兴弹唱。“勃拉姆斯的东西很‘深’。”范磊有一个情结。在美国耶鲁大学留学时,他师从大卫·雪弗林。第一堂大师课上,“按说两个小时的时间,应该大家平分,但老师兴致来了,全部留给了我”。范磊至今记得,他演奏的第一首作品就属于勃拉姆斯。“老师曾告诉我,有些作品需要反复雕琢,甚至需要到了一定岁数才能驾驭,比如勃拉姆斯。”随着阅历的积淀,范磊深有同感,“年轻时可能技术很溜,但对音乐深度的演绎,毫不疑问,是不能和现在相比的。”

“老师”,是范磊心中分量极重的一个词汇。他一直倍感幸运的是,一路走来,遇见的都是好老师。“比如中央音乐学院的陶纯孝教授,对我无微不至。”1985年,20岁的范磊第一次出国,代表中国参加土伦国际单簧管比赛,“当时吹的曲目我都忘记了,陶老师现在84岁,她仍然记得。”毕业后,范磊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深造。那个年代,国内绝大多数家庭生活条件有限,在海外更是人生地不熟,范磊兜里只揣了150多块钱。“我的第一位老师没有孩子,他们夫妇替我出了第一年的生活费。”后来,他又到奥柏林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求学,求职季到来时,“我还没有开始找工作,老师甚至提前把推荐信都写好了。”

发行这张新专辑,范磊背负着老师们的期望。大卫·雪弗林把自己的单簧管传给了他,那是范磊真正有了录专辑这个念头的缘起。“用老师的乐器录制他也曾录过的音乐,是我能想到最好的传承。”范磊还期待着为另一位老师圆梦。他曾问过这位老师,为什么不亲自录一录勃拉姆斯的作品呢?老师总觉得时机不成熟,还要再等等。

“这也是我觉得骄傲的地方。现在,我们中国的音乐家可以录制国际上许多大演奏家都觉得困难的作品。”范磊始终有一种使命感。2007年,在美国旅居任教多年后,他再次回到母校中央音乐学院执教。

以范磊的才华,他完全可以选择成为光彩夺目的演奏家。“这是天性使然吧。”范磊的奶奶是一名教师,祖辈曾开设私塾,“我命中注定是做这行的。”这些年来,他的学生频频在美国卡梅尔国际室内乐比赛、日内瓦大赛、比利时国际单簧管比赛、金钟奖单簧管比赛等国内外重要赛事中获奖,有些人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演奏家,有些人如他一般走上讲台。“其实单簧管是个小专业,但小专业也要有人做,也要与世界接轨,教学水平、演奏水平都要能和他们比个上下,在亚洲站得住,在国际上被看得起。”范磊说。《师承—舒曼·勃拉姆斯》正是他对教学、演奏生涯的回望和阶段性总结,范磊亦希望,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来人留下学术和更深层面的启迪。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高倩

编辑:金力维

流程编辑 吴越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4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