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吧?原来假发自古就有了
现代生活哪都好,就是日益上升的发际线让人烦恼。相信大多数人都感受过“秃头”的烦恼,什么防脱洗发水啊,生发药水啊,能用的都用过了,奈何作用都不大。于是假发片,假发就发挥了大用场,就连许多明星都装扮上了,还记得彭昱畅在快本掉落的假发片吗。
说起假发,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是现代才出现的东西。其实不然,假发这个东西在我国古代早就流行过了。
周代假发开始出现
关于假发的记载最早出自于《诗经》中。“鬒发如云,不屑髢也。”这个髢指的就是假发。而假发真实出现确是在西周。当时西周极其重视祭祀活动,为了使祭祀更加庄重,礼仪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参加祭祀等重大活动时,身份尊贵的女性如西周的王后,君夫人等上层社会的贵族女性都必须要佩戴假发。不同地位的女性所佩戴的假发发饰也都不同。而王后的假发发型则更为严格,甚至还有专人负责,在《周礼》有明确记载:“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这里的“追师”就是王后的御用发型师。而这里的“副、编、次”是三种假发发型,分别在不同场所时所佩戴。《周礼注》中解释:“副,王后跟随王祭祀戴;编,采桑养蚕时戴;次,燕居或见王时戴。”
选自《三礼图》
到了周代,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为了统治人民和维护等级制,逐渐形成并确立了礼乐制度,而祭祀活动也随着礼乐制度的形成变得更加复杂,礼仪服饰更是有严格的规定。因此还逐步完善了中国的冠服制度。还有专以管理这种制度的官职“司服”,如“触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就会受到处以“劓刑”的严厉惩罚。因此,人们对于服饰方面非常注意,严格遵守制度,不敢“僭越”。这也就造成了假发只能在特定典礼由特定地位的女性所佩戴,其他阶层则没有接触的机会。
在西周随着私有制的产生,男子成为主要劳动力和战争的主要力量,进入了父权时期,从母系氏族时期,男女相对平等逐渐转换成了男高女低。为了巩固和强化男子的主导地位,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宗法制度,紧跟着儒教的出现,女性的地位更加低下,基本没有自己做主的权利,穿戴服饰也都只能遵从礼制制度,可以说从周朝女性开始戴假发实际上也是女性被压迫的象征。
因为“副、编、次”这三种假发都要用别人黝黑秀美的长发编入自己的头发,还闹出了一出惨剧。
“公自城,上见己氏之妻发美,使髡之,以为吕姜髫”这个意思就是说,卫庄公看到己氏的妻子头发很是漂亮。于是派人强行将人家的头发剪了下来,给自己的妻子做假发。虽说他时刻想着妻子,这种想法值得肯定,但是也不能剪别人妻子的头发啊。后来就悲剧了,他遭到别人的毒打,情急之下跑入了一户人家家里,而这家不巧正是己氏家,于是就死在了本就对他不满的己氏手里。为一假发,赔进了自己,也是不值。
汉代魏晋时期开始流行
汉代继承了周代的假发制度,且被称为‘剪牦蔮’。《续汉志》中记载:“太皇太后、皇太后以绦剪牦,蔮摘长一尺左右,一横簪之以安蔮。”汉代的发型几乎都是由假发支撑起来的,因为汉代流行高髻,而这个“高”的标准是汉尺一尺多,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23cm左右。自己的头发无法梳成这个发型,因此只能靠假发来支撑起来。
在1972年考古发现了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墓,不仅尸身保存完整外,经过医学鉴定,还发现她带着一头黑色的假发,而且在随葬品中的一个漆奁里,还放着一束用真人头发制成的备用假发,从这点来看就可以看出当时假发已经被使用了。但这种高髻假发也都只流行于皇室贵族之中,而普通百姓虽也有用假发的情况,但是更为简单,根据西汉墓中所出现的女陶甬来看,一般都是将头发梳但背后,然后在垂尾处挽成一个垂髻,下面再接上假发,垂到臀部。
到了汉代,因为秦朝商鞅变法更加注重法家思想,而对于儒家礼教有所忽略,因此在这一时期,女性地位还是相对来说比较开放的,而且汉朝多次出现母党专政的情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子的地位,因此对于衣着服饰女子可自己做主,但由于礼仪制度的影响,皇室贵族女子与普通百姓女子的穿着打扮还是有很大的差别。
徐州北洞山西汉墓中的出土女陶俑的发式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中国女权达到了鼎盛。甚至有“健妇持门户,胜一大丈夫”这一说法。这一时期的女性打破了以往女性不参与朝政的局面,参与政治,甚至可以带兵打仗上战场,而在家庭中通过织布耕田也占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她们要求主宰自己的命运与爱情,在社交与婚姻上享有很大的自由,她们与传统封建礼教做斗争,尽力摆脱秦汉时期礼教对女性的束缚,为自己争取到了与男性尽量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因此,在这一时期。对于秦汉时只被允许在皇室贵族所能戴的假发,在普通百姓中也流行开来,她们不再惧怕礼教的压迫,而是追求自己的美丽的权利。虽然假发样式还依旧区分等级,假发上所戴的金银饰品也有等级严格要求,如,缓髻”。做这种发髻的大多都是贵族女子。因为这种假髻在头顶竖立且有明显的前倾,会给人产生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
但即便如此这一“头部装饰”还是成为了当时最为普遍且流行的装饰。还因此吹起了一股“借头风”。这个借头可不是指真的人头,而是借假发。随着假发的流行,人发的价格相当昂贵,很多贫苦人家的女性买不起,但这并不能成为她们追求美的道路上的绊脚石。因此,每当有重大活动时,这些买不起的人都会像别人借假发,来装扮自己。当时还即为盛行在发髻上插鲜花,或许她们想如花般,自由开放,自由凋落,不受束缚,美丽且独立吧。
高鬓簪花发饰
唐宋假发盛行
到了唐朝,社会风气更为开放,女子地位较高,审美需求也随之提高,假发也就更加流行,且品种样式更加多样。但根据研究,最受女子所青睐的还是高髻。“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而唐朝的一尺则相当于现在的28厘米,足以看出发髻之高。这种高髻样式在唐朝也称为峨髻,峨本就所指山形高大,用来形容高髻也是恰如其分了。在唐代郑处诲的《明皇杂录》记载:唐明皇的爱妃杨玉环喜欢穿黄裙戴假发髻。而在安史之乱后,杨贵妃命丧马嵬坡,因此“义髻抛河里,黄裙逐水流。”这里的“义髻”就是假发。
峨髻
当时唐高祖李渊就对女子中流行的高髻很是不解,于是问秘书丞令狐德:“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令狐德曰:“髻高则颈直,颈直则胸挺,胸挺则腰端,腰端则四躯展,四躯展则体态雍容,体态雍容则仪表美,对于一个文明大国,仪表美可谓重要,不可小觑。”
唐朝可以说是鼎盛时期,万邦来朝,在不同经济不同风俗习惯的碰撞下,再加上处在三教并行的时代,即佛法道。使得唐朝思想大融合,兼容性极高,相比以前思想更为开放自由,女性地位也随之提高。在这些服饰也可由自己做主,且不像其他朝代“男尊女卑”思想的固化,女子需低头细步,摆出低于男子的姿态。唐朝女子也可如男子一般,抬头挺胸,方显大国气质。
唐朝假发流行,对于头发的需求量大增。那么这些头发都来源于何处呢?一是来源于穷苦人家的女子为生活所需,减掉自己的头发来换钱财。二是从犯人的身上所获取,这属于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就是把犯人的头发,全部剃掉或者剃掉一半,这些被剪掉的头发就用来做为女子的假发。三是来源于外邦所进贡的头发,但这些也都只是给受宠的妃嫔所用。根据史书记载,龙朔二年,新罗派遣运粮官金庚信,向唐朝的将帅苏定方赠送了三十两头发。开元十一年,新罗王,在进贡唐朝的特产中,有一百两头发。
到了宋朝,宋代女性仍然以假发妆扮的高髻为美。“门前一尺春风髻”,就是形容当时女子一尺高的假发髻。当时,朱熹还颁布了礼仪制度,要求“妇人则假髻、大衣、长裙”, 更加奠定了假发在 女性装饰中的地位。 据《宋史》记载:日本永延二年二月,日本和尚嘉因向宋太宗进献了很多日本的珍贵特产和工艺品,其中就有两付造型高雅的假发髻“发鬘”。这显然是为了宫中妃子所准备,也算是投其所好了。
宋代随着经济发展,商业活动增加,且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界限,政府也不予干涉,明令保护,这就使得商铺越来越多。繁华地区还出现了专门生产销售假发的店铺,专为女子提供所喜欢的假发。在宋代因为经济文化的繁荣,承袭了唐朝的自由开放,而且也支持女子接受教育,她们可以有自己的喜好,这也是假发流行且有专门店铺的主要原因。
但当时高髻的流行,使高髻的其中一种高冠长梳简称“冠梳”也开始在各阶层流行开来,并逐渐成为一种礼冠。冠梳种类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白角冠配合白角梳使用的冠梳是最为流行的。而冠一般都是用金银和珠玉等制成,有的甚至长达三尺,已经到了进轿还要侧头进的夸张程度,且越发奢靡,装饰品越加越多。在宋仁宗时期,亲自下诏禁止以白角为冠,且冠广不得过一尺,梳长不得过四寸。这才使这种奢靡现象有所收敛。
对镜理红装图
清朝为假发鼎盛时期,更显靡费
假发的种类在明清时期就更加繁多了,尤其是清代,制作工艺远超前朝,堪称是假发的鼎盛时代。
当时的京城还有专门制作和销售鬏髻的作坊和店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曾有过对扬州假发的描写,“扬州鬏勒,异于他地,有蝴蝶、望月、花篮、折项、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鬏、八面观音诸义髻。”从这可以看出,清代假发样式之多,较前朝来说简直是五花八门。在制作时用铁丝作胎,高达七八寸,然后缠上假发,缀上珠翠等头饰,可以直接戴在头上,区别于以前用假发和真发编成,更加方便。更类似于我们现在所戴的假发。
在清朝,最为普遍的还是我们在清宫剧中常见的旗头,也叫二把头。因为清朝统治者为满族人,他们原本就是游牧民族,因此为了行动方便,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后来逐渐发展成二把头,这时还叫做“小二把头”,这种的发型起初是实用性高,且这种发型无论是贵族女子还是平民满族女子都可以梳。
小二把头
但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各地进贡的珠宝首饰越来越多,这就刺激了后妃奢华享贵之风,想将这些珠宝首饰都戴在头上,但是小二把头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些首饰。于是二把头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大二把头,而且真发也支撑不起来,于是就将假发掺杂在其中。形成假发以来满足珠宝首饰等的佩戴。
到了晚期,清宫后妃们又开始流行“大拉翅”发型, 这种发型更能很好的装戴各种珠宝。《清宫词》形容道:“凤髻盘出两道齐,珠光钗影护蝤蛴。城中何止高于尺,叉子平分燕尾底。”且这种更为便捷,像现在的假发可以随用随戴。据说是慈禧因为秃头发明出来的。从小二把头到大拉翅可以说是清朝由俭入奢,奢侈靡费的见证了。
由于清朝是满族人所建立的政权,所以统治者在各方面都有意偏袒满人,虽然统治者明面上一直称满汉一家,但骨子里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满汉之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为了保证满洲政权,更是一直有意无意打压汉人,给予本民族各种优待,造成了满族和汉族之间的严重不平等,这些不平等甚至可以体现在女性的衣着服饰上。就拿本文所讲的假发来说,上面所说的清朝华贵的假发发饰多为满族女子所戴,即使有汉族女子所戴,也基本为宫妃或者是统治者为了平衡满汉两族关系而提拔的官员家眷女子。而普通汉族女子仍旧在脑后起髻,称为“民髻”或“旮瘩髻”。珠宝等贵重的饰品更是没有。同为女子,却亦有着等级地位之别。
后记:假发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出现的,而是自古就有。但是古代的假发并不像我们现代一样只是全民皆可用的饰品,更是每个朝代对于服饰等级要求的见证。周代的假发是为了祭祀的庄严,魏晋时期的假发是女子对封建的反抗,唐朝的假发是大国气质女子地位的象征,宋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女子个性的反映,而清朝,是皇室贵族的奢侈享乐,是被压迫的阶级不平等。古人所穿所戴皆不能如自己所愿,即使是相对开放的朝代,亦有所规定。说到底,还是阶级不平等,性别分尊卑。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