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释迦牟尼: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帮助他,功德最大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仁厚的长着已经八十岁了,他一生都乐善好施,但直到垂暮之年,自己还是觉得无法得道,心里难免非常郁闷,认为自己这一辈子的修行怕是白费了。

于是,长者决定去孤独园像佛陀请教,请他给自己开示,看是不是能有所好转。

长者到了祗树给孤独园之后,很顺利地见到了释迦牟尼,长者将自己心中的迷惑说了出来,请佛陀为自己点拨开示。

释迦牟尼安静地听完了长者的叙说,并没有直接说什么,而是和他说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的过去世,有个国王因为国中作乱,只好跑出王宫逃难,一路向偏远地方走去,途中不敢有片刻停留。

就这么走了一段时间后,饥渴难耐的国王来到了一个山窝里,刚好有一个农民正在做饭,国王便走过去请他施舍一点食物给自己。

农民非常善良,看到这个憔悴不堪的人,便把自己的锅里的食物分了一大半给他,还让他不要急慢慢吃。

国王已经好几天没有吃东西了,农民的食物其实只是一锅地瓜汤。这要在以往,国王根本连看都不会看,可今天却吃得很香,狼吞虎咽没几口就把半锅地瓜汤喝完了,吃完后摸着肚子想到,这真是世界上最美味的失食物了。

一段时间后,国王请来了救兵平定了叛军,夺回了王位并回到了宫中,庆功宴上摆满了各种山珍海味,国王就是提不起兴趣来,总是觉得不如当时那个农民送给自己的地瓜汤好喝。

于是,国王便下令让御膳房给自己做地瓜汤,但国王吃了也只是摇头,这口感和自己当时的记忆相差太远了。

最后没有办法,国王便派人去到了那个山窝里,把那个施舍食物的农民请到了王宫。寒暄之后,国王请农民再次出手,给自己做一锅美味的地瓜汤来,还反复叮嘱一定要按照当时的方法烹饪。

农民张了几次口想说点什么,但最后还是没有说,只是爽快地答应了国王的请求,亲自为他熬了一锅地瓜汤。

在国王的满心期待中,农民把地瓜汤端到了他面前,国王迫不及待地端起来品尝,但让他大失所望的是,农民亲手做的地瓜汤,也根本不能和当时的那碗相比。

农民很平静地对国王说,大王是不是觉得没有当日那么好吃?其实并不是地瓜汤变差了,更不是您的御厨手艺不如我,也不是我今天的烹饪方法有变化,变化的是您自己啊。

您那时候正在逃难中,饥渴难耐好几天没有吃东西,见到一碗能救命的地瓜汤,能够及时填饱肚子恢复体力,那时候你心中所获得的所有信息,都是地瓜汤填饱肚子后带来的满足,哪里还会察觉那只不过是一碗普通的地瓜汤呢?

现在的您成了尊贵的大王,各种山珍海味随您挑选,地瓜汤再美味又怎么能比得上山珍海味呢?

因此,地瓜汤还是那个地瓜汤,变化的是您的口味,就像您记得我当时施舍给你的地瓜汤而把我当作救命恩人,赏赐给了我很多财宝。

如果我现在再给你一碗地瓜汤,您还会那么感谢我吗?

国王听了似有所思,最后也明白了里面的道理,恭敬地请农民回去了。

释迦牟尼说完,微笑着看着聆听的长着,见他还是满头雾水,更进一步开示道:

这个故事说明的其实就是“因时布施”,也就是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帮助。对修行的人来说,布施确实是一种功德,但如果不能懂得因时布施,那么获得的功德福报就要远远不及了。

什么是因时布施?好比在天冷的时候,我们给没有衣服的穷人布施衣服,这就叫因时布施;也好比在荒凉的沙漠里,我们给饥渴的行人布施饮水和食物,这也是因时布施。

如果我们在沙漠里布施黄金,在天冷时布施扇子,尽管这时候你的付出成本其实更高,可对别人的帮助却很小甚至没有,那么你的布施就很难获得福报和功德了。

这个故事其实说明了一个很浅显的问题,那就是“救人救急”,在别人没有、却又非常需要的时候及时地给他,对方的心里也必定更加感激,这对于布施者来说也是更大的功德。

世俗中也有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的说法,甚至有些人在物质匮乏的时候哄抬物价牟取暴利,这当然是一种很大的恶业。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