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车身覆盖件修边模正侧交刀结构研究

 

文/田卓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张瑞宏·舜晟冲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李石磊·山东潍坊福田模具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大量的修边接刀毛刺问题,详细论述、计算、分析了覆盖件修冲模具正侧交刀结构的优缺点,提出正侧交刀设计原则和正确设计交刀冲压工艺的四要素,详细列举论述三类正确交刀设计案例。正确设计交刀工艺、慎重选择正侧交刀结构,从而规避毛刺及其不合理刃带的不可再修性。精益设计、精准制造,让模具交付更快速、使用维护更容易。

曾经一段时间,国内主流模具厂流传,“没有毛刺就没有冲压件”。从某种意义来讲,修边毛刺是冲压生产主要缺陷之一,克服起来,比较困难。二十多年来,国内无数工程师孜孜不倦研究修边间隙、刃口材料、数铣程序、刀块基面、热处理、导向精度、刃带表面粗糙度等,使模具修边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正侧交刀来讲,结构比较复杂,交叠不慎,修边毛刺挥之不去。

车身覆盖件修冲模常用正侧交刀结构,实现一序修切干净,效率较高。为了修边线连续、光顺,正侧交刀必然设置重叠段。现实中,不知何时开始,绝大多数修边重叠带刃口棱线下虚空。刃口棱线稍有磨损,修边间隙增大,不能持续、稳定大批量修切。修边后工件修边毛刺如图1 所示。

图1 修边后工件修边毛刺

如果不解决正侧修边重叠带虚空缺陷,就不能实现正常修边。这种修边,不仅工件毛刺大,更重要的是刃带强度低,难以承受量产化修冲冲击;另外,刃带可修复性极差,难修复、修复后不可持久。

正侧交刀使用场景

近年来,为节约成本,主机厂竭力压缩冲压工序数,以降低设备台时及人工费用;再者,一些冲压生产线压机台数锁定,迫使模具开发商浓缩工序,集中一序修切。就算设计阶段实现了“合同”意图,开发前期大家似乎相安无事,实则隐藏一个不可能消除的隐患——毛刺。到了交付验收阶段,修边毛刺形影不离,以致于将就冲压生产,质量久久不被认可。

也有冲压工艺设计欠佳,且工艺初定,一成不变,导致交刀结构设计无法推动工艺进一步优化;还有为了抢首轮提样进度,拉延成形、翻边类模具设计在先,修冲模设计滞后。待修冲结构评审,需要调整冲压工艺之时,成形类已经投铸,错失了设计阶段提升优化的第一窗口。

无论商用车还是乘用车,侧围及翼子板工艺路线最长、模具结构最复杂,正侧交刀司空见惯。用多了、用久了,一些致命缺陷习惯了,不以为然。也许有典型工艺和结构如此设计,有先师引路,就有充分理由照猫画虎。但是,不知道这个虎是个病猫,还是个青葱虎。说到底还是缺乏一个长久使用的情景认识,因为,设计师压力山大,很难到冲压现场亲力亲为,许多冲压事故,听说的多,眼见的少。

有了正侧交刀,修冲分为正常修边及异常修边两类,常规正修刃带结构,上下刃带截面线均与冲压方向平行;异常正修,下模刃带截面线和冲压方向有夹角,理论上只有刃口棱线和上刃带构成修边间隙,离开刃口线,或刃带棱线磨损变钝,修切间隙增大。

这种局面迫切需要改观,否则,交付验证旷日持久。铁的事实是,凡是模具交付时间跨过一两个整年或更久的,被主机厂拒绝接收,细看产品和模具缺陷的前三,大都逃不出设计的缺陷。工艺定型、结构锁定,钳工即使使出九牛二虎之力,耗费扭转乾坤之神,改进改善也泛善可陈。

正侧交刀结构分析

车身覆盖件是复杂的三维曲面结构,许多产品修边时不可能四周全部一次正修。为规避钝口和锐口,就需要采用侧修,图2 为某发罩外板正侧交刀下模结构。如果维持现状,则模具不可顺利交付。如果交付,一定是让步接收。最痛苦的将是冲压件永远带毛刺。因为,此缺陷不属于长周期质量培育能够解决的范畴,与钳工水平高低无关。如果在模具实体基础上改造,成本很高。有专家做过统计分析,设计缺陷在图纸阶段改造和实物阶段改造费用之比为1:10000。

图2 某发罩外板正侧交刀下模结构

在分析正侧交刀之前,先搞清楚常规正修刃带结构,图3 所示为常规正修刃带截面。无论上刀还是下刀块都由r 和刃壁两段构成刃带,上、下刃壁均与冲压方向平行。理论上刃口棱线是尖锐的,比如刚数铣结束的刀块。实际棱线尖锐是短暂的,平时是圆润的。只是圆润r(暂且这样表示)大小程度不同。为便于分析计算,无论刃口棱线横截面是样条曲线、二次曲线等非圆曲线,本文简化为圆曲线,半径用r 表示。下刃一族r,表示随时间推移,寿命周期之内的磨损,使用越久,r 越大,刃口越钝。微观的修边刃带由两部分构成,一段是磨损后的r 棱线,另一段是刃壁。

图3 常规正修刃带截面

正侧交刀修切,必须有一段重叠修切。否则,修边线不易保证连续。修边有凸尖或三角尖,修边尖角、红线圈定部位(图1)是重叠段,实物接刀并未重叠,修边线留有三角尖。钳工可以改进正修上刀,延长正修刀,取消三角尖。但是下刃带虚空,锐棱间隙大、毛刺大、强度低。

重叠段下刃壁考虑侧修方向进刀,刃壁只能照顾侧修,不能兼顾正修。当正修刀切入重叠段,下刃壁不与冲压方向平行,只有刃口棱线r 最外侧切线与正修上刀刃壁构成修边间隙。此段正修为异常修边。

重叠段正修和侧修先后顺序,一般取决于产品结构。本案例正修先切,侧修后切。上刀局部结构较长,修边行程较大。因为垂直向下,下模修边线以外虚空,不易干涉。如果侧修先切,侧修上刀局部行程较长,与下模容易撞上;同时斜楔行程增大,动态刚性较差。为提高刚性,刀体底座面积增大,则斜楔滑块较大。

模具结构设计形成一个规则,原则上正侧交刀时,优先定义正先修、侧后修,利于结构紧凑。在重叠刃口段,下刃壁虚空。崭新的刀块刃口理论棱线成立。冲压数百件变钝,间隙增大;大间隙修切,挤压严重,加速磨损,图4 为异常正修刃带截面。

图4 异常正修刃带截面

正侧交刀设计原则

正侧交刀有利于一次修切干净,效率较高,但是需要遵循一个原则,正侧交刀重叠部位要共面。即无论正、侧修边,下刀刃壁与冲压方向平行。否则,不能维持量产冲压作业。

冲压工艺设计初期,布局交刀位置,由于多为2D 曲线,空间结构不十分明晰。待模具3D 结构设计完成,交刀时适应量产基本一目了然。为规避异常交刀,体现“共面”原则,一般需要调整交刀点,会引起排废料重新考量;或者改造工艺面,实现正侧修交刀段共面;或改造工艺面,取消交刀,节省一个斜楔机构,成本降低。如果不坚持正确原则,产品毛刺和频繁修理,模具不能顺利交付验收。

安排设计计划时,成形类和修冲类模具尽可能同步推进,提供全套图纸供需方评审、会签,抓住设计优化的第一窗口,实现精益设计;如果因种种原因需要有先后顺序,成形翻边类模具投铸的唯一前提条件,是修冲类模具会审结束。这一过程也许多耗费数十天,取得的成果是节省模具交付验证时间。

关于交付,亟需建立一个标准,“快速交付”,3 个月或6 个月交付完成。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的痛点关注度,不一样的成本。标准可以逐级提升,但不能没标准、不提升。

不共面的交刀结构主要有三个痛点:

⑴产品或工序件毛刺大,翼子板正侧交刀结构(图5);图5(a)为正侧交刀棱线下部虚空,刃尖易磨损,间隙增大较快。

图5 翼子板正侧交刀结构

⑵刃带强度低,模具交付冲压厂小批验证,难以签字接收;图2 发罩外板正侧交刀下模结构,局部下刃形成极小的锐角,约40°。

⑶可维修性差,理论上无法维修;纵使补焊、数铣,持续时间很短,造成频繁修补,浪费工时。

正侧交刀结构优化设计

正侧交刀设计标准

通常冲压工艺设计对于正侧交刀结构设计而言,需要定义必要的参数。如果定义不完整,模具结构设计可以恣意发挥,产生交刀不良,达不到量产模具的标准。

正侧交刀工艺设计要素包括:正侧交刀重叠段,侧修刃带和正修刃带共面;冲压方向、斜楔方向及方位角需要明确定义;正侧交刀重叠段,起点和终点明确交刀段长度;重叠段正修和侧修进刀次序,可以文字表述,2D 表达最佳。

冲压工艺内容调整

正侧交刀不满足上述四要素,可以分序,从而取消正侧交刀。图6 为某产品正侧交刀工艺结构。工艺评审发现正侧交刀异常,原工艺结构中OP20 修边,角部一次修净。评审此处交刀段,正侧刃带不共面,特别锐,提出更改意见。改进后的设计,角部废料分两序完成,且无需增加工序数,规避了异常正侧交刀。

图6 某产品工艺设计结构

工艺造型优化改造

有的正侧交刀不共面,重叠段属工艺面;且侧冲上刀结构受限,非常单薄,没有刚性。如果按此制造,将来模具也许只能临时提样,不能量产化。图7 为一侧围工艺优化后的模具3D 结构,角部全部正修完成。产品角部修边后翻整,修边面为工艺面,局部允许改造,不用交刀,少一个侧冲器,制造成本降低;刃口线可恢复性强。

图7 一侧围工艺优化后的3D 结构

或许有人提出,新的结构设计,刃带有立修并局部钝角。按照模具使用现场,局部范围钝角修边比锐角修边刃带寿命长,钝口可以处理一个微小平面,以降低修切侧力;立修上刃修切行程长,动态刚性和刃壁垂直度要求较高。相比正侧交刀不可交而交之,模具交付使用后,前者人力不可恢复,后者人力可恢复。

图8 所示的正侧交刀结构,重叠段棱线以下虚空,量产刃口r 易磨损,数百件过后,毛刺增高,形成撕切状。如果一序修切完成,受左侧产品结构制约,侧修上刀左右都与正修交刀,才可实现修边线连续。左右受限,侧修刀伸出部位左右方向约为20mm 厚的薄片,刚性很差,不能保证冲裁间隙。

图8 正侧交刀结构设计

调整侧冲方位角

图5(a)所示的翼子板正侧交刀下模结构,主机厂规定四序,或冲压线压机四台,模具数不可突破。但是,翼子板正侧交刀图不难看出,虽然正侧交刀不共面,但角度相差很小,大约8°以内。因为受侧冲方孔制约,似乎无法改变。

根据笔者经验,两个方孔一般为卡扣孔,决定了侧冲方向。可与主机厂协商,孔的法线方向调整角度,再调整斜楔机构方位角,有利于正侧交刀刃带共面;如果不同意改产品,两方孔的法兰边属于工艺面,后工序翻边整形。两孔法兰面改造一个小角度,完美实现正侧交刀的共面原则。

人们在处理一些疑难问题时,往往会左右为难。处理一个问题,可能带来一个新的问题而裹足不前,也许新的问题本质不是问题,但却成为前进的拦路虎、挡箭牌。在深入、广泛分析疑难杂症的基础上,在诸多不利条件下,两害之间择其轻;诸多优点兼备时,两优之间择更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精益设计、精益制造的大路上坚定前行,攻坚克难,取得更加亮眼的业绩。

如果定义了更高的标准,精益设计是自主行为,很自然的过程。如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模具交付听之任之,此刻,要求精益设计,那就是“强人所难”,最终供需双方都难受。只不过煎熬的时间段不同罢了。设计者难受,成就的是低成本、高效益;开发者容易,难受的是模具使用者。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修冲模常见的正侧交刀设计结构及其造成的毛刺、不可恢复性刃带;指出正侧交刀结构设计原则;交刀不可避免,但是工艺可以优化,不交刀、少交刀、能交刀,从而规避先天修冲毛刺缺陷。最终为快速交付模具服务,即使工艺费些心事、结构绞尽脑汁,也是值得的。因为,设计阶段和实物阶段的改进改善费用比为1:10000。

——文章选自:《锻造与冲压》2022年第2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6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