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想当司机难不难?1908年8月12日第一辆T型车下线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想当司机难不难?1908年8月12日:第一辆福特T型车下线。

美国早在100多年前,就是汽车大国。这种福特T型车,就销售了1500多万辆。

1913年到1914年,经过优化的流水装配线已经可以在93分钟内生产一部福特T型车。

中国的汽车行业起步则很晚,直到2000年以后才真正全面发展起来。

那么,在汽车不多的六七十年代,想当一个司机难不难?

非常难,非常难,比今天进入公务员队伍还要难很多倍。

有种说法,六七十年代方向盘最吃香,是比政府干部还牛逼的工作。

当时有句俗语:“汽车轮子转一转、给个县长都不换”。

为什么这么说?

自然是有原因的。

第一是驾驶员的基本待遇不错。

60年代的驾驶员,分为五级十等。考到驾照的新人过了1年多的新手期,一般就会成为最低的副五级。

而这个最低等级,月薪就有40多元,比普通工人要高出一大截。当时机务工人最低级别的月薪,不过是33元!

除此以外,司机还有着那个年代罕见的补助。各地待遇有区别,总体差距不大。司机跑长途,每天补助1元左右,在市区则补助0.6元。

如果司机愿意跑长途,即便是新手每月也能拿到至少六七十元。

当时农业工人1级月薪是32元,达到7级不过70元。

以政府干部身份退休的朱普乐老先生,是这么回忆的:我在1961年中师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实习工资每月29元;一年后转正定级每月34元(后改为行政25级34.50元)。一直到1978年(毛死两年以后)才开始第一次调资,增加到每月40元。

可见,司机绝对是高薪职业。

除此以外,司机还有别的丰厚待遇。

工人从事重体力活,每月不过能拿到36斤粮食,司机则有40斤。有人说,区区4斤粮食有什么了不起?那个年代,你有钱也买不到粮食,更别说大家生活都很拮据,根本没闲钱。

还是朱老先生的回忆:那个时代,收入所得月月不够用,是很多人常有的事。工资一发,首先把全家的油盐柴米买齐,如此便已所剩无几,其它开销只能量力而行。单位一般都成立“储金会”,由财务人员主持经办。每月发工资的时候,每人扣存5元钱(各单位自行约定数额)。手头拮据时可以向“储金会”借款,下个月发工资必须扣还,不够再借。故此常有人一边领工资一边借款。捉襟见肘,窘境层出。

另外,司机们还有很多一些额外福利:除了劳动布工作服外,还有雨衣、雨鞋、线手套。冬天头戴皮帽,上身穿着白茬皮袄,下身穿着白茬皮裤,手上皮手套,脚下大头鞋,有的甚至是马靴,走在街上神气十足。

今天看来这算个屁啊,不过多几件衣裤鞋袜。

道理也是一样。在当年物资匮乏的时代,很多工人原因调动到某些工厂,明明收入基本一样。

为啥?因为这些工厂能够每年多分一些工作服、手套、帽子之类。

在当年一个帽子,就是一笔财富。

我们今天就盯着朱老先生的回忆录:当局按年度发给老百姓一定数量的布票,用以购买布料、衣服、蚊帐、床单,乃至布袜,一切含有棉纱成分的产品均属其内。正常情况下,不分大小口,每人每年一丈二尺。有几年少一些,不等。听人说,最少的一年只发了一尺七寸(一尺八寸)。一般家庭内部按不同需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统筹考虑使用。年岁大的人衣着不必讲究,多半不添置新衣,省下布票给年轻人用。一家几个孩子,总是只给老大添置新衣。老大穿的旧衣小了,给老二穿;老二穿小了,再给老三穿……衣服破了是不会丢弃的,补了又补,穿了又穿;以致补丁垒补丁是常见的事,不以为怪。

百货公司偶尔推出零碎布料,一尺几二尺几三尺几不等;推出清仓的大毛巾、小毛巾、手帕,免收或减收布票,众人纷纷排队抢购。零碎布料可以做鞋,或拼起来做内衣内裤;大毛巾可以拼成“毛巾被”,被认为是很“奢侈”的享受;手帕可以用来做无袖圆领衫,前胸一块后背一块,穿在身上象是前后挂了两块小图版,怪怪的。有时候也推出毛线、球鞋等商品,很罕见,女人们遇上了,能喋喋不休地高兴几天。

我们在看看其他的好处。

对于司机来说,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到处跑,能够搞到本地没有的物资。

大家不要小瞧这一点,在那个年代就是无敌的。

毛泽东时代,没有私人经济,除了国家的统购统销,其他商品是不流动的。

萨沙看过一个文革时期的纪实文学,说的是一个大学生说了几句批评言论被划为右派,被强迫劳改还遭到毒打。大学生唯恐被打死,就逃出劳改大队在江湖上流浪十多年。本来他只是四处流窜做一些苦力活,后来发现的生财之道,就是私下带货,当时叫做投机倒把。

他主要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流窜,发现这几个省的物资供应有很大缺陷。比如农具方面,一种常见的滚珠是必备的消耗品。这种东西在上海要多少有多少,不要票就可以出售。在安徽、浙江农村很多山区,滚珠就是奇缺商品。很多生产大队因为滚珠损坏不能补充,导致很多关键农具无法使用,严重影响生产。本地乡下解决不了,为了这点小东西,国家也不可能特别去调配。自行去购买的话,滚珠本身并不值钱,这笔高于滚珠价格几十倍的路费谁来承担?

大学生就看准了这点,从上海购买了大量滚珠,自己背着在安徽农村四处游走贩卖。有趣的是,当地农民对他很好,没有认为他是犯罪,反而认为他是雪中送炭的人,对他走南闯北做点小生意很有同情心理。这样一来,他通过贩卖滚珠竟然赚了上千元的人民币。在当年,这就是一笔巨款了。

道理也是一样,普通人没有条件四处游走。当年甲地的人到乙地,需要单位开具的介绍信,不然不能住宿,甚至连车票都不好买。一旦被民警查到你没有介绍信、工作证,可能就会逮捕你,把你当作上面提到的大学生这种盲流。

普通人根本不能随便移动,而不同地区有存在物资的不平衡,司机就是受益者了。

很多人让司机帮忙带一些东西,比如当时苏州的丝绸被面是江苏最好的,在萨沙居住的南京是买不到的。你用同样的钱,同样的补票,在南京只能卖到质量较差的东西。普通市民也没有条件,为了买一床被面特别跑去苏州。这时候如果单位的司机出差恰好路过苏州,就可以请他帮忙购买一床。

要知道,当年压根没有私家车一说,连马车、牛车都是集体的,所有运输工具都是公家的,普通人根本搞不到。这是任何单位都明令禁止的,实际上多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司机帮你买到东西以后,多收你一成的辛苦费,你当然不会有什么意见,毕竟你捞到了更大的实惠。

另外,司机只是完全友情帮忙,你一般也会送礼给他。

如果私人去买一批货回来卖或者转让,这叫做破坏统购统销,属于投机倒把罪,是要判刑入狱的,属于政治问题的罪行。

而司机捎带的那点东西,被查到了最多批评教育一下,没人会认真对待,毕竟“水至清则无鱼”!

那个年代可以说衣食住行、吃穿用住什么都缺,能够捎带买的司机,是非常非常吃香的。

还有别的好处吗?

当然有了。

有的老司机说,当年司机最不缺的就是被请客吃饭。

基本只要开了车,到哪里都有人请吃饭。当时普通人很难吃到大鱼大肉,司机就是例外。

为啥?当年没有私家车一说。中小单位没有自己的卡车,有运输要求就必须通过国家交通调度机关,临时调度一些车辆来使用。

常见的是北方学校冬天要生炉子取暖,需要大量的煤炭,需要卡车运输。

而学校一般都会打点卡车司机,请吃饭喝酒是必须的,走的时候还会塞一些烟酒、食品之类作为礼物。

为啥?

即便是社会主制度,守规矩的前提下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做法。虽然国家调度司机来搞运输工作,可没有规定将东西运到哪里。

司机完全可以将煤炭直接撂在学校门口,学校只能找一大群老师来搬运。毕竟从校门口到锅炉房,肯定有一段距离,有时候需要搬运大半天时间,还累得要命。

相反,司机也可以将车子直接开进学校,在锅炉房门口卸货,这样就不用找老师学生来搬运了。

具体怎么开,完全看司机的想法,打点他们就是必须的。

自然,那个时代的司机可是非常吃香的工作,一般需要家庭有一定背景或者是军队司机出身,普通人没这个机会。当时民间没有驾校,司机都是国家培养的,属于技术人员,含金量很高。

也是不容易当的。

一是道路交通情况非常差,很多公路都是双车道,还非常崎岖。在这种路上开车可不容易,搞不好就会有交通事故。所谓行车走马三分险,司机的危险性比普通职业高多了。当年雷锋同志就是倒车时候出了意外,才20多岁就牺牲了。

二是当年可没有那么多修车厂,司机一定要会修车,至少能够解决常见的故障。

这就是所谓,不会开车要先会修车。关键是,那时候中国的卡车很少,一辆卡车往往用很多年,全身毛病了还是勉强使用。同时那个时代中国卡车多是来自苏联、东欧或者类似的仿造品。这些卡车即便全新的时候也很烂,用一段时间就问题百出。开车上路,尤其是跑长路,车辆出现点问题是很正常的,在荒山野岭修车也是寻常事。放在今天,没几个司机能够搞得定,直接喊拖车。

三是那时候开车比今天难多了,甚至是体力活。

现在技术发达了,开车比较容易,当年连机械助力都没有,转方向盘都要有力气,车辆还要经常加水加油,根本就是体力活。由于道路差,车辆行驶相当颠簸,一天下来司机都会疲惫不堪。

以往司机基本清一色的都是男人,极少有女性做这行。

即便如此,那时候的司机还是非常吃香的。

那个年代,普通女孩听说小伙职业是司机,顿时就有了好感。当时只要是司机,哪怕长得貌不惊人甚至歪瓜裂枣,通常能够找个漂亮媳妇。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