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内乡中医药

 

内乡县委县政府多年来一直倡导大力推动中医药与旅游、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尤其在今年习总书记南阳之行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指示后,我县迅速成立了中医药发展中心,并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对全县资源进行整合,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地实景、地域文化,催生了内乡县特色中医药产业发展,推出和包装一批以中医文化传播为主,集中了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疾病防治、文化体验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示范产品,助推本地的乡村振兴。

菊谭古治与郦邑贡菊

菊花,气清香,味甘微苦,能散风清热,明目解毒,治风热头痛、目眩赤疗症、肿毒、痫疽。据考,航菊长于清肝明目,白菊长于清风散热,野菊长于清热解毒。

内乡是菊花的原产地,历史上以盛产菊花而久负盛名。隋、唐两代县名就曾为“菊潭”。据记载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周厉王时代,菊花在内乡已盛引。公元前九百年,由我国经朝鲜传至日本,十六世纪传入欧洲,十九世纪又进入美洲。至今英国伦敦、飞利蒲公园尚有“中国内乡菊花”的字样。

内乡县城西北,有一地名曰甘谷,那里山上长着很多菊花,争艳斗丽。山腰有一石洞,洞有一个水潭,清澈见底。菊花丛中花瓣散落水中,长年日浸月润,潭水就有菊花的清香,人们遂称此水潭为“菊潭”。山谷里有三十多户人家都喝这水,多居一百二、三十岁而卒,下者也有七八十岁,宋代诗人苏辙也曾有“南阳白菊有奇功,潭上居者多老翁”的赞美诗句。

菊花不仅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姿态万千,而且总是在深秋百花枯萎时节傲霜独放,因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世世代代,我县人民种菊,爱菊,饮菊花水,食菊花饼,泡菊花酒,秋日登菊花山,采菊赠友,早已形成一种独特的风俗。后世人就称内乡县为“菊花之乡”或“菊潭古治”。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内乡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内常发【1984】25号文件作出决定把菊花作为我县的县花。

现乍曲镇水沟村的九峰山大规模种植郦邑贡菊,一朵一杯,花型漂亮。贡菊茶有“清、甜、润”三大特质,可消暑、生津、祛风、润喉、养目、护肝、解酒,曾获省军创产品大赛一等奖,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宝天曼国家AAAA级景区地处夏馆镇境内,是河南省第一个世界生物保护区,全国植草科普基地,世界地质公园,药用植物1055种,是生态旅游和野生中药材研习的基地。

云露山旅游景区

地处马山口镇的云露山,国家AAAA级景区,整个景区以药王文化为内涵,被河南省教委定为中医药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二龙山风景区

二龙山,国家AAAA级景区,地处板场境内。集风景、汉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于一身,景区有400余种中药材,景区有丰富的中药食材和舒适别墅,是养生度假的绝妙去处。

内乡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

湍东镇与中医院联合建设内乡县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实践基地,集中药材标本展示、示范种植、产业发展、中医技术展示与体验、中医药历史展示集一身,担负中医药文化传承教育与研究康复养生、中药材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社会责任,是中医药创新形式发展的旗帜舰,吸引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前往学习、观赏和体验。

薪火相传、古老传奇的内乡中医

内乡县中医院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私人诊所,是一家中医主导,兼顾西医,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内乡县中医院为“河南省重点县级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脑病科研网络协作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对口协作医院”。医院设备先进,技术领先,现有开放床位180张,其中有多个省市重点专科,特别是富有中医特色手段的神经康复及肛肠科、骨外科、急诊科、疼痛科、儿科、甲状腺病一体化诊疗中心和灸疗中心,在菊乡及宛西声名远播。内乡县中医院长期坚持“真中医、医真中”的职业追求,其技术骨干多出身中医世家,薪火相传,有中医世代传人,也有民间工艺后裔,更有千年“树王”之后,同门工赴一线力战疫情的佳话。

千年银杏,同门抗疫

银杏,是银杏科、银杏属植物。为中生代孑遗的稀有树种,系中国特产。性平、味甘苦涩,入肺、肾经,抑制真菌,抗过敏,通畅血管、改善记忆、延缓衰老、耐缺氧、抗疲劳,银杏树,又名公孙树,别名白果,落叶乔木。该树从栽到结果需20年,40年才能大量结果,能活千年以上。是树木类的“老寿星”,俗有“公公栽树,孙子摘果”之说,故名“公孙树”,又被称为活化石植物。在赤眉镇朱陈村弹琴河下游东岸有棵千年银杏古树,俗称白果树(学名银杏树,又名公孙树),树龄已有1700多年,枝干胸襟2.3米,胸围10.5米,树冠直径20余米,树高23米,所在村庄叫白果树村。

这棵白果树雄伟高大,遮天蔽日,古树苍劲,令人敬仰,堪称“宛西一宝”。1992年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2007年将其列为国家一级古树,实行挂牌保护。

白果树庄许氏一族,现五代为医,从医人员达10余人,服务从省市延展到乡村,均在临床一线。去年疫情肆虐,许氏同门10人参与一线抗疫,在当地传为佳话。我院医师许文振,获省抗疫先进个人,引领中医专家研究筛选中医药防治方案,鼓励家族中医从医人员积极参与抗疫一线,成绩斐然。

六代世医,痔瘘专科

内乡县余关乡谢寨村,谢八先谢崇德后裔已是五代祖传痔瘘专科。清咸丰年间(公元1856年)开始掌握了割治痔瘘外科医术。四方行医,屈指计算已有一百年的历史。他们先后自己培养接传痔瘘专科人员12员。其直系二名在内乡县中医院肛肠科工作。六世传人谢忠义一直从事肛肠外科,其祖传决明润肠茶,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泻火敛痔膏清热泻火,凉血止痛,有效预防痔疮发生,大大降低痔疮手术率,深受基层群众喜爱。

四世传承、 针药协治

县城东关增寿堂,始于民国(公元1911年),擅长针法、推拿治疗各类病痛,佐以中药散剂、汤剂,以坐堂为主,为四方百姓排忧解难。解放后,并入城关镇卫生院,仍沿用以师带徒,且限于男丁,第二代传人刘世彦(内乡县名老中医)发扬光大,积极投身内乡县中医院专科建设,现针推科刘毅山系第四代传人。刘氏针法奇特,以头针为主,根据不同部位、病症增选穴位,常得奇效。与现代颊针融会贯通,结合特色推拿,可安神、祛湿、散痹、对顽固性头痛、痛经、带状疱疹后顽固性疼痛等症有明显疗效,是我院镇痛科一处传统景观。

古寨香囊

赤眉绿林起义渊于连年天灾及次生疫病,而绿林军于起义次年再遭疫病突袭,军中减员过半。于是个别军士需佩戴香囊,一则辟邪健体,二则伤时取药止血,十分方便有用,军中广为效之。

后赤眉军转战至南阳内乡,扎营于当地天宝寨。刘秀称帝后,对赤眉义军进行围剿,天宝寨久攻不下,刘秀派士兵掘洞至寨中央,一举掘塌半个寨子[1],守寨军士死伤大部分,小部分突围,寨西有条小河,出逃义军在此洗去眉毛的红色,遁入民间。

后人为纪念这段历史,将天宝寨称为赤眉城。清咸丰年间,商人曾半街重修寨门、寨墙,命名为赤眉古寨。城西小河因红颜料大量浸渍,遇大雨河水变红,故称洗眉河。加上当地百姓多四季佩戴香囊,被称为“赤眉三怪”;古寨剩半边,逢雨河变红,香囊四季戴。

义军把香囊四季佩戴习惯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当地独有习俗。赤眉坊间,不同时令佐以不同成分中药,或根据虚实寒热体质,添加相关成分中药、用于祛秽辟邪、强身健体。据传,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从中受益。

古时农家姑嫂女工常以香囊的花式、色彩、工艺和寓意相互攀比。如今,在赤眉镇庙沟村和琴溪湖畔仍保留手工制作工艺。内乡县中医院治未病科两位美女系香囊非遗传人,长期醉心香囊工艺和药物香料的研究。所研制的香囊成为馈赠朋友的佳品。2020年疫情肆虐期间,我院研制扶正辟邪香囊5万只,馈赠一线工作人员,好评如潮。既可随身佩戴、又可装饰房间或爱车,不但亮相各大都市,更漂洋过海走向世界。(编辑:李珂 江飒)

[1]:当地传说当时古寨,一曰掘塌,一曰炸塌。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47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