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从单一的数据传输再到多功能屏幕扩展,一文带你详细了解扩展坞!

 

当笔记本越来越轻薄,接口数量越来越少的时候,分线器以及扩展坞就成了解决多设备同时接入的最好扩展方式。

为什么会出现接口不够的情况?对于很大部分人而言,一台笔记本的设备连接无非是键盘、鼠标,能够满足基本的操控即可,而这项需求只需要两个USB接口即可满足。

但随着数字时代的不断发展,日常接触的各种数据也早已从100KB跨越到如今动辄1GB的现状,想要更快速的读取以及存储,就不得不依托于各类移动存储设备。

同时因为职业的不同,日常所需要用到的连接设备数量也不一,而面对笔记本的接口数量越少的现实情况下,就不得不考虑拓展的问题。比如各类视频接口、常用的网线接口、音频接口缺失的情况。

根据需求的不同以及对接口功能的选择,也就出现了分线器以及扩展坞两种产品。那么对于用户来说,二者如何选择,以及接口所代表的功能性如何理解,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分线器和扩展坞如何选择,那些看起来眼花缭乱的接口又如何区分。

分线器:扩展USB接口的专业户

USB分线器,也叫USB HUB。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Bus的缩写,中文就是“通用串行总线”,也称通用串联接口。

Hub是大家常说的集线器,它使用星型拓扑结构连接多个USB接口设备。

USB HUB可以将一个USB接口扩展为多个,可根据设备的接口数量以及功率大小,可以连接电脑台灯、电脑风扇、散热器等外设,以及数据传输类的MP3、U盘、录音笔、数码相机等;

USB分线器根据USB接口不同,可分为USB-A以及Type-C版本。

依据目前的电脑接口来说,分线器的连接线主要分为USB-A以及Type-C两种。至于选择,只需要确定自己的电脑接口即可,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区分USB传输协议版本。

USB分线器目前根据USB的版本进行分类,主要有USB 2.0/USB 3.0/USB 3.1。

USB 2.0,理论带宽480Mbps,理论传输速度为60MB/s,供电电压为5V,最大电流500mA;

USB 3.0,理论带宽5Gbps,理论传输速度为500MB/s,供电电压为5V,最大电流900mA;

说到这里,在介绍USB 3.1的时候,就需要着重给大家伙理清一下。毕竟根据USB协会传统的取名大法下,很容易让人摸不着头脑。

2013年USB 3.1发布,速度翻番至10Gbps,电压提升至20V,最大电流5A。本来带宽5Gbps的USB 3.0与带宽10Gbps的USB 3.1通过带宽可以很清楚的分清,但奈何USB协会开始搞事情一锅炖。也就是将「USB 3.0」改名为了「USB 3.1 Gen1」、「USB 3.1」改为了「USB 3.1 Gen2」。

紧接着2017年USB 3.2发布,USB协会再次将 USB 3.0、3.1 修改为「USB 3.2Gen1」、「USB 3.2 Gen2×1」,而带宽20Gbps的USB 3.2 则为「USB 3.2 Gen2x2」。

只能说USB 3.X时代就像是一个模子里的同胞兄弟,想要一下全记住还真有点不容易,最好就是通过带宽来判定。好在2019年USB4的推出,让这个混乱的局面稍微有所收敛。

由于 USB4 信号采用双通道传输,所以只采用 USB Type-C 连接线,而过去的 USB Type-A 或 Micro-B,就不再能支持 USB4 协议了。

USB4按照速率不同分为了 USB4™ 20Gbps 和USB4™ 40Gbps,后分别更名 USB4 Gen2x2 和 USB4 Gen3x2。

同时在2022年USB协会再次规范了 Type-C 数据线的传输速率标准以及传输功率。

传输速率类型分为4类:480Mbps、5Gbps、20Gbps、40Gbps;

传输功率类型分为2类:60W、240W,因为 PD3.1 已发布,所以此前的 100W 被 240W 取代。

说了这么多,为了能让大家直接一目了然,可以直接看下表进行记忆。

所以目前对于分线器而言,USB-A与Type-C接口最高能支持USB 3.2Gen2×1的10Gbps带宽。

而这个速率,足以满足几乎市面上所有的移动储存的读取,日常生活中以A口作为普通的USB接口扩展使用,而C口因为其特性还可以支持对手机、平板的扩展,不仅能读取,还能作为外置的存储设备进行使用。

绿联Type-C USB 3.2 Gen2×1分线器

同时在办公领域上,也可以借助USB分线器进行打印机的连接,但由于大功率设备所需要的功率较大,一般的USB 3.0功率有限,想要支持就必须选择带有C口供电的分线器。

绿联USB3.0四口分线器

USB扩展坞:接口扩展的全能选手

如果说分线器是个USB接口的专业户,扩展坞毫无疑问就是接口的全能优等生。扩展坞相比分线器,特点在于传输速度更快,接口更先进,而且包含的接口种类也更全。

扩展坞从外观上主要分为两大类,即连线式和直插式,前者需要通过连接线进行对接,后者则可以直接插入到笔记本接口上使用;

连线式又分为带线一体式以及带线分离式,一个是连接线与扩展坞主体设计在一起无法分离,另外一个是主体与连接线单独分开。一般而言,由于分离式的连接口需要单独的芯片搭载,所以价格也会更高。

直插式分为常规的直插笔记本侧边接口的样式,还有针对扩展手机的底座式,更为节省桌面空间,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多线密布造成的凌乱问题。

如何选择款式,就需要对应自身的需求来看。如果日常以移动型的使用为主,那么带线式的更适用于便捷移动;反之以固定式的场景为主,那么直插式会更减少插拔,方便直接使用;

扩展坞的接口与分线器相似,但是在传输协议上,除了最大能达到USB4,还兼容雷电协议。USB协议在分线器部分已经有所阐述,接下来我们再说说雷电技术。

2011年,英特尔与苹果合作开发的、技术代号为“Light Peak”的Thunderbolt正式公布。雷电接口融合了PCIE和DisplayPort两种通信协议。

所以在Type-C之前,雷电接口是罕见同时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视频/音频传输的多功能接口,即同时具备USB和DP或HDMI/DVI/VGA转接输入/输出功能。

2011年发布雷电1,带宽为10Gbps;2013年发布雷电2,带宽翻倍至20Gbps。使用的接口是Mini DisplayPort 口(简称 Mini DP 口)多见于苹果笔记本电脑上。

雷电接口逐渐被用户所熟知是在2015年发布的雷电3阶段,采用Type-C接口,带宽高达40Gbps,支持4K分辨率的显示器扩展,同时支持双向100W充电,由于技术设计,数据传输带宽最大只能达到22Gbps;

2020年雷电4发布,虽然带宽仍旧是40Gbps,但是相比雷电3,数据传输带宽从标准的16Gbps提升到了32Gbps。支持2个4K显示器或者1个8K显示器扩展,连接扩展上提供4 个Thunderbolt 4 接口。

同时继USB4 2.0之后,雷电接口也预览了下一代 Thunderbolt 标准(暂称 Thunderbolt 5),提供高达80Gbps的双向带宽,可以为外部显示器提供高达120Gbps带宽,这将使电脑设备能够支持60Hz的双8K显示器。

所以不管是USB4还是雷电4,提供的高带宽都指向了同一个扩展方向,那就是多屏使用。而这也是将来高端扩展坞的主打功能点之一。

从以上可得知,雷电技术是可以借助Type-C连接线进行直接的显示器扩展。除此之外,需要用到的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两位老朋友,HDMI以及DP。

关于二者具体的内容我们此前也有仔细聊过,这里就不多赘述,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数据参考。

HDMI接口:

HDMI 1.4,带宽10.2Gbps,支持4K 30Hz;

HDMI 2.0,带宽18Gbps,支持4K 60Hz、2K 144Hz;

HDMI 2.1,带宽48Gbps,支持8K 60Hz、4K 120Hz;

DP接口:

DP1.4,带宽32.4Gbps,支持8K 60Hz、4K 120Hz;

DP2.1,带宽80Gbps,支持16K 60Hz、8K 120Hz;

以目前市场上的扩展坞来说,双屏、三屏以及四屏扩展已然成为产品间差异化的重点,也逐渐演变为一般扩展坞以及高端扩展坞的分界点。

多屏应用如今也越发普遍,通过扩展屏幕得到更多的屏幕协助,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多内容的对比场景,影像后期、视频剪辑、程序员扩展以及游戏攻略等,而且高端的扩展坞还提供多屏异显以及多屏同显的模式,充分满足各种使用场景。

比如绿联12合1扩展坞,兼容M1/M2苹果芯片,支持HDMI 2.0×1(4K 60Hz)、HDMI 2.1×1(8K 30Hz)、DP视频接口×1(4K 60Hz),加上笔记本本身的显示屏幕,能够实现4屏同显/异显(win/Mac系统不同支持模式有所差别)。

不仅如此,它还拥有DisplayLink技术疾速视频传输,搭载高速DisplayLink芯片,自适应压缩+USB电缆疾速传输,让电脑的Type-C口只要支持USB数据传输即可传输视频信号,这个需要搭配全功能的C-C数据线才能使用。

除了主流的多屏扩展,说扩展坞全能就必然不止于此。

SD接口:摄影玩家必备

说起SD/TF卡,这也是属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早期的笔记本都还带有此类接口,但随着强调整体性好看的原则,它们逐渐消失在笔记本接口历史当中。

但是针对摄影用户来说,SD接口不可或缺。SD卡槽分为标准SD卡槽和Micro SD卡槽,分别对应标准SD卡和Micro SD卡;

而且目前大部分笔记本搭配的SD卡槽接口为UHS-I接口,市面上还有更快的UHS-II,传输速度提升更大,但支持UHS-II的SD卡价格也比较高昂。针对扩展坞来说,如果不是特别的需求,传输速度达到80MB/s就算够用。

千兆网口:游戏玩家不掉线

虽然无线网络的速度以及稳定性发展到现在已然与有线连接的差别不大,但对于十分重视网络Ping值的游戏玩家来说,一点点的网络波动都有可能决定胜负,所以对网络速度以及稳定性要求高的用户而言,也是必选项。

目前主流扩展坞都是采用的RJ45的千兆网口,能够自适应10Mbps、100Mbps以及1000Mbps带宽。

3.5mm音频口:时代的记忆在回响

自从2016年iPhone 7发布之后,3.5mm就逐渐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虽然至今大家喜欢称它为“几位先进的3.5mm接口”,但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过去式。

但本身对于3.5mm音频口来说,它仍旧是目前台式主机不可缺少的一环,用于连接有线耳机以及音响、麦克风等声音设备,相比于无线来说,连接方便、通用性以及稳定性更高。

PD快充:更高效的续航

PD作为USB协会的充电协议,发展至今已经有了3个版本,PD / PD2.0 / PD3.0,其中以PD2.0 与PD3.0 最为常见,PD 依据不同的用电量,提供了多种类型的供电规格,因此支持多种设备,从手机,到平板,再到笔记本。

PD 3.0目前支持5V3A、9V3A、12V3A、15V3A、20V5A输出,最大功率100W,基本满足一些智能手机的快充,但是随着近几年快充的发展,百瓦闪充时代已然到来。

PD 3.1标准划分为成了标准功率范围和扩展功率范围。其中标准功率范围就是目前市面上主流的USB PD3.0 PPS快充标准,最大充电功率依然为100W不变;

而新增的28V、36V、48V三个电压则属于拓展功率范围,三个电压对应的最大输出电流均为5A,功率对应为140W、180W和240W。对于手机来说,秒充时代触手可及。

不过对于扩展坞而言,PD100W已然够用,对于一些轻薄笔记本来说充电够用,而更高的240W对目前来说还是比较保守,毕竟笔记本和手机还是有区别的。

由此来看,不管是只专心于USB接口扩展的分线器,还是多接口全能的扩展坞,不断升级的接口速度以及规格,都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快更全的便捷办公、娱乐体验。

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去选择更符合自己场景使用的产品,将经济付出与效率产出更好的统一。视频高清化、音频无损化、图片精细化,也大大提升了分线器以及扩展坞的传输门槛,「快速传输」将是一个不断升级的理念。

而对于未来高端的使用场景,不同行业的水准也会带来更高的要求,诸如绿联12合1扩展坞这类具备高速传输、多屏扩展的产品也将会越来越多,多屏使用的场景也会逐渐从一个稀缺的场景变为日常,以此来打开「未来视界」的新局面。

你期待多屏使用的场景吗?还是说你已经提前进入「多屏视界」了呢?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每天跟着我们读更多的书]


互推传媒文章转载自第三方或本站原创生产,如需转载,请联系版权方授权,如有内容如侵犯了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fwlcm.com/info/50043.html